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舉行,建立民主政權和新生國家的號角正式吹響。在周恩來的主持下,開國大典的各項籌備工作全面展開。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7月15日,籌備委員會在各大報刊上刊發啟事,面向全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消息一出,全國沸騰,民眾對設計國旗的熱情尤為高漲。
在為期一個月的徵集活動中,籌委會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和國歌的第六工作小組就收到國旗設計圖2992幅。經過細緻的分析甄別,這些圖可分為四類:第一種,鐮錘交叉並加五角星。第二種,嘉禾齒輪代表工農聯盟的圖案。第三種,以兩色或三色的橫條、豎條加鐮刀斧頭或五角星或嘉禾齒輪。第四種,以紅旗上排列五角星圖案,或加以一兩條黃杠。
國旗設計稿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開幕,通過複核的入圍作品被提交給全體參會代表進行最後評選。
現在我們都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可是,在當初評選的時候,呼聲最高卻不是它,而是被稱作「星河旗」的這一幅。
星河旗草案
這幅旗中,星代表黨,而這條橫貫旗面的黃杠,則代表中華大地的母親河——黃河。當時,就連朱德總司令和郭沫若都設計了與此相似的圖案。既然「星河旗」成了大熱門,那它最後為什麼會落選呢?
在對「星河旗」的一片贊同聲中,有一個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就是被譽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他認為,當時全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但是,「星河旗」上的一道黃杠,卻將旗面一分為二。在當時南方尚未完全解放的形勢下,顯得尤為敏感。
張治中
張治中的意見,立刻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幾經考慮之後,「星河旗」被放棄了。這時,已經是9月23日了,距離開國大典只有7天時間了,國旗方案還是遲遲難定。時間不等人,第六小組秘書彭光涵急急忙忙地趕到了周總理的辦公室。他拿出第六小組重新評選出來的一張國旗設計圖,遞到了周總理的辦公桌上。
「紅地五星旗」原稿
這就是曾聯松設計的「紅地五星旗」,它也是最後入選的38幅圖之一。這個設計與現在的五星紅旗極為相似,可是又略有不同。為了增強國旗的辨識度,經過討論,大家決定將大五星中的鐮刀斧頭圖案去掉。新的圖紙讓周總理眼前一亮,他連聲說道:「好好好!你給我做一面旗子,做一面最大的旗子,用最好的材料!」
五星紅旗定稿
國旗設計者 曾聯松
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對最終的國旗方案進行表決。會上,一面連夜趕製的五星紅旗,被布置在主席台上。這面五星紅旗獲得代表們一致通過。五星紅旗最終成為了新中國國旗。
通過國旗圖案(左起:劉少奇、朱德、毛澤東、宋慶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終於升起在祖國的藍天。這一刻掌聲雷動、歡歌如潮。作為在開國典禮上升起的第一面國旗,這幅巨型的五星紅旗由5幅紅綢和一幅黃綢拼接縫製而成,它長460厘米,寬338厘米。
開國大典升旗儀式
現在,這幅紅旗被評為一級文物,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它雖然歷經歲月風雨,但至今仍光澤不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
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