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金秋送爽,書香潤心。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人民日報出版社新媒體推出「書里的黨史故事」欄目,和讀者、網友一起,翻開那一本本有溫度的圖書,品味那一段段有情懷的故事……
志願軍戰歌,「由詩而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激昂雄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不知撥動過多少人的心弦,鼓舞過多少志願軍將士義無反顧地奔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誕生的。
周巍峙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譜曲的手稿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
這首戰歌的曲譜創作於1950年11月的一個下午。當時,周巍峙任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副局長,在籌備全國戲曲工作會議的間隙,他偶然看到當天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位戰士的談話》的文章,開頭引用了一首詩: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
詩句的豪邁氣概像一顆子彈,一下子擊中了周巍峙的心,他瞬間燃起了巨大的創作熱情,即刻開始對詩句進行譜曲。僅半小時左右,曲譜便告完成。而歌名最初選用了詩的最後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
原歌中有一句「抗美援朝鮮」有些不太順口,周巍峙接受了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的建議,在發表後不久,對旋律和歌詞做了改動,改成後來的「抗美援朝」。在此期間,一家刊物以《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戰歌》為題轉發了這首歌詞。周巍峙覺得很好,便將歌名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一曲鏗鏘戰歌, 從此在朝鮮戰場和神州大地上廣泛傳唱。1951年4月,《人民日報》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為歌名,再一次發表了這首歌曲。由於當時並不知道原詩句的作者,發表時便只署名周巍峙作曲。
這首朗朗上口、氣勢豪邁的無名詩究竟由誰創作?這個問題最終在1953年得到答案。
當年,文化部和全國文聯開展群眾歌曲評獎活動,從全國發表的萬餘首歌曲中,評選出9首一等獎歌曲。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脫穎而出,名列第一。為了給作者發獎,有關部門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詞作者——志願軍炮兵第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
當年,麻扶搖所在的部隊第一批入朝參戰,1950年10月開到鴨綠江邊的安東市(今丹東市)集結待命。
秋風蕭蕭,吹不散蓬勃鬥志;江水寒涼,凍不住戰士赤誠的心!入朝前夕,各參戰部隊進行戰前動員,戰士們群情振奮,鬥志高昂,決心書、請戰書紛紛被送到連部。麻扶搖被戰士們高漲的戰鬥情緒所感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提筆寫下這首豪邁的出征詩。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記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幾位戰士的談話》(圖源:人民網)
新華社記者陳伯堅前來採訪時,在牆報上發現這首詩,便在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幾位戰士的談話》中引用原詩,並將「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1950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通訊。
麻扶搖與周巍峙,在抗美援朝期間雖從未晤面,卻共同譜寫了一曲時代戰歌。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這首歌就像嘹亮的號角,回蕩在朝鮮戰場和神州大地,從前線到後方、從城鎮到田野,處處迸發著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拳拳赤子心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出版社
《紅云:初心故事與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