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它山堰,我們一路順南塘河而下,在經過了上水烏金碶之後,終於來到了曾經王元暐同志放的三隻木鵝停靠的第二站,橫漲的積瀆碶,關於這座碶閘的故事昨天已經聊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內容,今天就讓我們聊聊這又一個「諧音梗」橫漲的故事,與之前我們遇到的諧音地名不同,橫漲,諧的那可是相當五花八門啊。
橫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後期,原名「橫漲橋」。你沒聽錯,就是一座位於曾經老洞仙橋(1974年拆除)旁邊的不起眼小橋。相較於大氣美麗的石拱橋「洞仙」,為什麼偏偏要用這樣一個長僅3米,寬約2米的單孔石樑小平橋,來命名此地的地名呢?
答案其實也不難猜,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諧音梗」搞的鬼,展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橫漲地處鄞江與奉化江的交匯之處,而且與奉化江上這「大迴環」處簡直就是近在咫尺的距離,加之又有許多暗河與大江「私下聯繫」着,所以在舊時,每到漲潮的時節,江中的黃泥水都會毫不客氣的一路橫向灌入南塘河中,故而得名「黃漲潮」(橫漲潮),因在寧波話中「黃」「橫」音近,「潮」「橋」同音,這才讓原本暗溝上的那座小平橋,慢慢的被諧音成了「橫漲橋」。
當然也有另外的說法是這「橫」諧音自「王」,「漲」則發音自「張」或者「將」,而他倆,才是真正地跟那座洞仙橋有關的。因為據《鄞縣通志》中的記載,「洞仙橋,跨南塘河,南通謝家巉村,北通東西楊村,光緒志作王張橋」,另外在當地大族楊氏的先祖,明朝禮部尚書楊守陳的《洞仙橋》詩中,其詩序有載,「洞仙橋,俗名王將橋」,發現沒有,全是五花八門的諧音梗吧。如果有明確知道其中由來的朋友,還請在評論區不吝賜教啊,在此先行拜謝了。
拋開這發音問題不談,我們還是來講講這橫漲,也正是因其時常遭受江水倒灌的影響,所以後來村民們不得不在奉化江側修建了一座簡易的碶閘,來調解境域內的河漕與大江的水勢,同時由於整條南塘河在村內幾乎是筆直的穿過,為了破這「河直沒風水」的說法,以及更好的蓄淡排澇,人們又在南塘河兩側特意新挖了六條河漕(下河漕、賣魚漕、小庵漕、謝任漕、吳家漕、牆門漕),後續再新增了西頭漕和北頭漕。但河漕縱橫帶了的必然結果就是交通不便,所以河漕橋、小庵橋、集賢橋、壩橋、謝任漕橋、七鄉橋、鎮安橋等等這些也就應運而生了,從此,古村橫漲便有了「八漕九橋」的傳說。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聊到這裡吧,前面我們提到了一座七鄉橋,過去在奉化江畔還有一座七鄉涼亭,在橫漲村西北還有塊七鄉勝地的牌坊,為何這樣一個簡單的古村,會用這麼大的兩個字來取名字呢?這個我們明天聊,關注我,咱們不見不散。
DEEPIN寧波,跟我一起逛寧波,感受寧波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