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應該從吳國說起,因為是吳國帶頭引起的禍亂。在西漢第五任皇帝劉恆在位的時候,吳國就和中央有了裂痕。當時吳國的太子劉賢到長安朝見,跟西漢還是太子的劉啟經常在一起吃喝賭博,劉賢在賭桌上喜歡爭勝,口出不遜,態度也比較惡劣,惹惱了劉啟,劉啟就拿起賭博用的木板,向劉賢扔過去,不幸的是把劉賢當場砸死。中央政府把劉賢的靈柩送回吳國安葬,靈柩抵達吳國的時候,吳王劉濞憤怒地說:「我們姓劉的都是一家人,既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多此一舉。」最後又把靈柩送回長安,葬在長安。
從此以後,劉濞就開始不遵守封國應該遵守的禮節,聲稱有病,不去長安朝見。這些舉動讓中央政府很生氣,下令逮捕吳國的使節,審問不來朝見的原因。此時劉濞十分恐懼,有了叛變的意圖。後來,劉濞派使節到長安朝見。劉恆親自詢問原因,吳國使節說:「我家吳王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為中央政府幾次逮捕吳國的使節,大王害怕,只好假裝生病。請陛下原諒他從前的過失。」於是,劉恆赦免所有吳國的使節,送他們回吳國,並送了劉濞茶几、手杖等物品,體諒他年老多病,特准不再朝見。因此,吳王第一次謀反的意圖就「胎死腹中」。
然而,劉濞並不買賬,因為在吳國內擁有可以鑄錢的銅礦和民生必需品的食鹽,所以平民不繳任何賦稅。並且下令凡在邊疆當兵的人都由吳國政府出錢(為了收買人心,對於當兵的人,都給發費用)。逢年過節,對國內人才都有慰問,對普通的鄰里鄰居,也都有賞賜。此時中央政府官員晁錯(太子舍人)屢屢上書,建議乘着劉濞不斷犯錯,削弱吳國的實力和減小國土面積。劉恆一向以仁慈、禮教為政,不忍心這麼做,於是吳國就更加肆無忌憚了。等到劉啟即位後,晁錯再次向景帝劉啟建議,對劉啟說:「現在各個封國都很大,齊國有七十餘縣,楚國有四十餘縣,吳國有五十餘縣。這三個封國的國君,不是庶子就是疏親,卻分了一半天下。劉濞又因為當年兒子的死亡而假裝生病不來朝見,應該誅殺。先帝劉恆不忍心那樣做,反而給了他茶几、手杖等,按理他應該改過自新,想不到卻變本加厲,引誘天下亡命之徒陰謀作亂。此人早晚要造反,我們何不早點行動?」劉啟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下令高階層官員參與討論此事。
就在事態不定的時候,楚王劉戊到長安朝見,晁錯又彈劾劉戊,說他去年太皇太后薄女士逝世守喪期間,私下跟女人上床,應該斬首。劉啟下令赦免死罪,削去楚國的東海。此時的晁錯開始一連串打擊行動,追查趙王劉隧也犯過錯誤,削去趙國常山郡。膠西王劉卬也犯過錯誤,削去六個縣。由於一連串的消減封國土地的行為,使得吳王劉濞大為驚慌,謀反的意圖再次升起。於是派使節去膠西王劉卬那裡,對劉卬說:「劉啟任用晁錯,聽信讒言,消減封國土地,誅殺大臣,這些行為背後的真實目的恐怕不僅是消減封國的土地啊!」劉卬說:「確實如此,那我們該怎麼辦?」使節說:「吳王跟大王有同樣的憂慮,他願意為天下剷除災害,大王意下如何?」劉卬聽後,大叫說:「我們怎麼能這樣?劉啟雖然嚴厲,豈能謀反?」使節說:「當人民怨言之際,正是聖人挺身而出之時。吳王一面發表文告,要求誅殺晁錯,一面出動軍隊,追隨大王之後,大軍所向,無不克複,誰敢不服?大王如果應許,則天下可以并吞。然後,吳王跟大王分割國土,豈不是一件偉大的功業?」劉卬回答道:「就這麼決定。」並且派出使節,分別前往齊國、淄川國、膠東國、濟南國密謀造反,各國都同意請求。
公元前一五四年,中央政府終於下令削減吳國,命令收回會稽、豫章兩郡。詔書抵達吳國後,吳王劉濞起兵謀反,把中央政府派到吳國的官員全部誅殺。膠西國、膠東國、淄川國、楚國、趙國同時起兵響應。等到七國發佈起兵文告後,劉啟任命長安警備區司令周亞夫當全國部隊總司令(太尉),率領三十六位將軍,迎戰吳楚聯軍。派酈寄進攻趙國。派將軍欒布進攻齊國。同時派竇嬰擔任大將軍,進駐滎陽監視趙國。
這個時期的劉啟正跟晁錯商量軍事行動,晁錯建議劉啟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長安,劉啟非常吃驚,不知所措。就在劉啟一籌莫展的時候,吳國國相袁盎晉見劉啟,對劉啟述說了吳國叛變的原因。劉啟問道:「現在吳國叛變,你有什麼看法?」袁盎說:「用不着擔心。」
劉啟問道:「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對付?」袁盎說:「吳楚兩國發表文告,聲稱:高皇帝封國各有疆界。而奸臣晁錯擅自處分各國王侯消減各國土地,所以被迫起兵,旨在誅殺晁錯,恢復土地這兩點。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殺掉晁錯,恢復封國土地,就能阻止此次叛亂。」在就劉啟和袁盎交談的十幾天後,劉啟命宰相陶青,司法部長(廷尉)張歐聯名彈劾晁錯,並且提出腰斬晁錯的請求,劉啟立即批准。正月二十九日,劉啟命長安警備司令傳話晁錯入宮晉見。二人一同乘車,就在街頭,晁錯被武士腰斬而死。事後,劉啟詢問擔任前方軍事指揮官的鄧公,對他說:「你在前方知道晁錯被誅殺,吳楚聯軍是不是撤退了?」鄧公說:「吳國叛變的陰謀已經醞釀十餘年,削地只是導火線,殺晁錯也只是借口。」劉啟問:「哎,我也後悔殺了晁錯。」
此時太尉周亞夫率大軍直指昌邑。吳楚聯軍猛攻睢陽(梁國首府),梁王劉武不斷派使節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不理,只是堅守營壘,派韓頹當(韓王韓信的兒子)等將領,率領輕騎兵部隊南下渡過淮河,繞到吳楚聯軍之後,切斷吳楚聯軍的補給線。吳楚聯軍在下邑再次集結後,發動猛烈攻擊,周亞夫不肯出戰,只是嚴守營寨。吳楚聯軍無法攻入,後勤補給線也被切斷吳楚聯軍開始缺糧,士兵已經筋疲力盡,再加上飢餓難忍,很多士兵被餓死,吳楚聯軍只好撤退。二月,周亞夫出動精銳部隊追擊,吳楚聯軍大敗,身兼統帥的吳王劉濞率領親信衛士數千人乘夜逃往。楚王劉戊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劉濞出逃南渡長江,固守丹徒(江蘇省鎮江市東丹徒鎮),打算撤退到東海王國(浙江省溫州市)。這時劉濞已經集結殘兵敗將一萬餘人,中央政府已經用重金賄賂了東海王國,東海王駱望請求劉濞親臨慰勞軍隊,劉濞在慰勞軍隊的時候,駱望派殺手殺掉劉濞。駱望看下劉濞的人頭,快馬加鞭奏報給了劉啟。吳國太子劉駒向南逃往,投奔閩越王國。自此,吳楚叛變歷經三個月全部平叛。
七國叛變預謀共同出兵之初,齊國沒有出兵,所以遭到淄川國、濟南國、膠西國三國聯軍攻擊齊國首府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區),齊國派使節向皇帝劉啟告急。劉啟派中央軍擊破三國軍隊,臨淄解圍。事後中央軍大將欒布發現齊國最初也參加了叛變的陰謀,正準備進攻齊國,齊王畏罪服毒自殺。不久,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都被處死。
酈寄率軍抵達趙國後,趙王劉隧退回邯鄲,正好欒布從齊國回軍,跟酈寄會師,決定引用河水灌入邯鄲城,城牆坍塌,劉隧自殺。
筆者說:發生在西漢景帝劉啟時期的七國叛亂最初就是因為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死於長安而與中央產生了裂痕,再加上當時晁錯大展身手,決心要消減各封國的土地,使得各封國國王都心裏忌憚,擔心有一天自己的封國被削弱,就這樣促成了西漢史上有名的同姓王聯合大叛亂。
七國之亂是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如果七國勝利,估計中國又回到了戰國時代,到時候互相不服,一定還會互相併吞。如果七國失敗,那麼西漢王朝在百姓心裏的地位就會更加鞏固,通過平叛七國之亂的軍事行動使得劉家的統治政權更加固若金湯。
至於晁錯之死,確實有點冤枉,晁錯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鞏固西漢王朝政權。只是手段比較嚴厲,處處與人為難,導致招惹了很多政敵,樹敵太多就會有危險,這一點確實不明智。劉啟聽從袁盎的建議也是有點一時衝動,作為一個比較仁慈的國君,他確實不希望看到大兵爭鋒相對,百姓生靈塗炭。再加上晁錯之前讓他御駕親征,而晁錯自己留守長安的建議,讓劉啟一時琢磨不透,擔心晁錯也有叛變之心,種種原因導致劉啟下令誤殺晁錯。這也是形勢所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