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為民做主的官員總是會受到百姓的愛戴的。特別是那些時刻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官員們,哪怕是在死後也會名垂青史。在我國歷史上,這樣的官員的數量還是很少的,而包拯就是這少數中的一員。
關於包拯的歷史故事可謂是比比皆是,但影視劇中的包拯的形象總是頂着黑色的皮膚,並且在額頭處還印有一個彎月牙。其實這些形象的變化都是從京劇中的包拯的扮相衍生出來的,歷史上的包拯長得與常人無異。在當初包拯還不出名的時候就曾經幫助過很多的百姓,有一回他讓農夫把已經被割掉舌頭的老牛殺掉,然後再把肉賣掉,根據這個方法包拯查到了前來自首的小偷。
擔得起包青天的包拯
一旦說起包拯包青天,人們的腦海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一張黑色的,且非常嚴肅的面龐。包拯的這種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甚至是深入人們的靈魂了。殊不知如果歷史上的包拯知道自己在後人的心中是這樣的長相,估計哭瞎雙眼的心都有了。
其實史書上關於包拯的真實相貌的記載很少,想必也是因為他長得並不特別。如果真的是一臉黑的形象,史料上肯定會詳細記載的。而包拯最為突出的也不是他的相貌的問題,他斷案的高智商以及為民伸冤的功績才是他一生的榮耀。
做一時的好官容易,但是做一世的好官是非常的難得的。而包拯卻是千里挑一中的那個最為剛直不阿的好官。因為他不僅為百姓鳴不平、更不畏懼權貴的威脅,因此才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包青天。
包拯的一生都在官場上沉浮,就連去世前還在忙碌着自己手中的工作。在包拯任職的時候,曾經向朝廷彈劾過一眾的皇親國戚。從販賣私鹽的官員,再到貴妃家的親戚等都受到過包拯的這種「關懷」。在面對有才能的人的時候,包拯更是極力向朝廷推薦。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包拯更是為當地的百姓們辦了不少的實事兒,也因此當深受百姓的愛戴與敬仰。
包拯出其不意的斷案
包拯斷案可謂是鐵面無私,不苟言笑。但是這不代表他辦案死板沒有方法。相反的,包拯只是長得比較呆萌,但是心裏和腦袋裏面的想法可謂是多如天上的星星一般。
做地方官的時候,包拯就接到過一位農夫前來報案。原來這位農夫家的老牛被別人割去了舌頭,已經奄奄一息了。但是關於割掉老牛舌頭的人卻不知道所蹤了。要知道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下,一頭牛是百姓們家中重要的勞動力了,可以說這就是相當於現在農民們種地的工具。而當時的政府對耕地的牛的管制也是非常嚴格的,如果私自殺牛或者是販賣牛肉都是違法的。
除非是牛本身生了大病無法治癒,抑或是干不動農活的牛才可以宰殺。由此可知這位農夫的心裏當時是多麼的着急。包拯見狀後心裏也跟着有些難過。但是他表面上還是平靜如水,同時心裏也在盤算着這件事應該怎麼解決。
最後包拯告訴老農回家把這頭牛殺了,並且大張旗鼓地把肉拿到集市上去賣。老農聽到包拯這話都愣住了,眨着一雙迷茫的眼睛看着包拯。誰知包拯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於是對他說「你且大膽的去賣牛肉,我保證你無罪。並且你這頭牛也活不了多久了,你還能因此換些銀兩,同時還能把兇手引出來」。農夫聽完包拯的話半信半疑的回到了家中,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相信包拯。
第二天一早,農夫就帶着已經分切好的牛肉,拉到了集市上。因為牛肉是當時比較難得的食材,所以很多百姓都聞風而來,這其中就包括那個割牛舌的兇手。只不過這次這個兇手不是來買牛肉的,而是來確定農夫是不是真的在賣牛肉。
在兇手確定農夫是真的把自家的牛給殺了之後,他便一路小跑到包拯那去告發農夫私自宰殺售賣牛肉。包拯聽完後便派人去把那位農夫帶到縣衙。
農夫也是一頭霧水的來到了包拯這裡,只見包拯對他說「小偷找到了,就是你眼前的這位」。農夫看了看身邊的這位兇手,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因為此人正是前幾日跟自己有過小矛盾的那個人,但是農夫沒有想到這個人的心眼兒會這麼小,竟然會因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的牛舌頭給割掉了。
此時的那位小偷也是非常不服的問包拯,憑什麼說自己就是那個小偷,證據在哪裡?包拯也是相當的鎮定自若,他不緊不慢的為人們講解其中的思路。
原來包拯當時聽完農夫的敘述後發現,這個小偷並沒有偷走他們家裏面那些值錢的東西,更沒有把老牛牽走私自賣掉。可見這位小偷是想用割掉牛舌頭來報復農夫。雖然當時農夫也懷疑過和自己發生過矛盾的小偷,但是他沒有證據因此就沒有和包拯說這件事情。
還好包拯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想到了小偷的用意,如果是單純的想要報復農夫,那麼就一定不會輕易罷手。而農夫私自賣牛肉就給了小偷名正言順報復的機會。聽完包拯的這些分析後,那個小偷也是沒有任何理由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了。
於是他便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當地的百姓們在聽到了包拯斷案的經過後,心中無不佩服的五體投地,自此當地的百姓們更加愛戴包拯了。同時心中也都有了主心骨了,再也不用擔心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沒有人收拾了。
總結
心中裝着百姓的人,百姓的心中也會時刻把他們牽掛着。雖然民間有很多的關於包拯破案的故事中充滿了一些神話的色彩。但是這些都掩蓋不了包拯在古代百姓心中的位置,就算是到了現在包拯依舊是為民做主的代名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