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張宗遜率部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經過三灣改編後,直接護送毛主席上井岡山,參與了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的軍隊建設實踐中,張宗遜跟隨毛主席南征北戰,他的戎馬生涯也一直和毛主席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1971年,毛主席因許久未見到張宗遜,便在一次聽取報告時詢問一旁的黃永勝:「張宗遜到哪裡去了?」
那麼毛主席和張宗遜有着怎樣的關係?這些年張宗遜又去了哪裡呢?
毛主席的首任衛士長
張宗遜1908年出生在陝西渭南赤水鎮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里,1922年在赤水職業學校學習的時候,逐漸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並積极參加王尚德組織的各種活動。
1924年5月,張宗遜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協助團逐步舉辦了「平民教育服務團」等群眾團體,並在赤水鎮附近先後辦了十幾所平民夜校,讓農民有書讀。
1925年夏,此時正處於國共合作期間,張宗遜也在這一背景下加入國民黨,並前往廣東報考黃埔軍校。第二年2月,他如願考入黃埔軍校,被編入第五期入伍生2團2營5連,在此期間他正式轉為共產黨員。
3月20日,蔣介石在廣州策划了「中山艦事件」。除此之外,蔣介石還要求擁有雙重黨籍的黃埔生只能選擇一種,要麼退出國民黨,加入共產黨;要麼退出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在這一前提下,張宗遜毅然決定退出國民黨,並公開了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
1926年7月9日,北伐戰爭開始後,張宗遜跟隨部分學生前往東江,執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任務。9月,張宗遜回到黃埔軍校,隨後升入本科學系,正式編在第四期政治科第二隊學習。
1927年4月,張宗遜從黃埔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第8軍3師9團,擔任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幹事兼2營政治指導員。7月15日,汪精衛背叛革命,不久後張宗遜所在的新兵營被編入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第3營。
9月9日,張宗遜跟隨警衛團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擔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師1團參謀。按照當時制定好的起義計劃,各團從東向西發起進攻,其目標是奪取長沙。
但非常可惜的是由於敵我雙方兵力過於懸殊,再加上起義軍指揮員缺乏實戰經驗。因此起義進展的不是很順利,部隊損失慘重,1團團長盧德銘也不幸犧牲。
在行動過程中,張宗遜率領一連的戰士們,在第一團編成內行動,向西進攻的時候,擔任先鋒;向東撤退的時候,擔任後衛。在連續十多天的戰鬥中,張宗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並初步展露出指揮作戰和管理部隊的才幹,也受到了毛主席的關注。
秋收起義失敗後,毛主席果斷決定放棄奪取長沙的計劃,改向東南湘贛邊境的山區轉移。經過十多天轉戰,起義軍余部終於擺脫了敵人的追擊,來到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起義軍余部在三灣村休整了5天,並對其進行了改編。起義部隊從原來的3個團縮編為1個團,下轄1營、3營和1和特務連,共7個戰鬥連隊,大約有1000人。由於部隊改編,原本的幹部也都降職,張宗遜也被調到特務連擔任副連長。
特務連主要任務是保護毛主席和團部的安全,因此張宗遜被任命為副連長後,便帶着一個排的兵力專門負責毛主席的貼身警衛任務,他也成為毛主席的首任衛士長。
當毛主席得知張宗遜是陝西渭南人的時候,笑着說:「你來自八百里秦川,是姜太公的老鄉呢!姜太公垂釣於渭水嘛!」張宗遜的性格本身就比較內向,所以他聽了毛主席的話只是笑了笑。
1927年10月23日,部隊突然在大汾鎮遭到反動地主武裝蕭家壁部的襲擊。當時十分危險,連長和羅榮桓連忙命令張宗遜帶一個排的兵力,護送毛主席離開。
秋收起義結束後,經過幾十天的不斷行軍,毛主席的腳背早已被草鞋磨破了,走路一拐一拐的,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也會被石子硌到。看到毛主席那艱難行走的樣子,張宗遜和戰士們提出要抬着他走,但毛主席卻擺擺手,說:「謝謝大家的好意,我自己能走。」
不過張宗遜堅持要抬,毛主席卻堅決不坐,雙方僵持不下。最後還是毛主席主動讓步,說:「這樣吧,你給我找一根竹竿,咱們拄着慢慢走,怎麼樣?」張宗遜這才點頭同意。
事後張宗遜回憶說:「我們認為毛委員是讀書人,和我們這些武人不一樣,他不擅長行軍,但他卻能堅持下來,這真的很令人佩服。」
張宗遜除了擔負保衛毛主席的職責外,還肩負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收集情報。那時,部隊還沒有專門的偵察機構,更沒有電話、電台等高科技產品,因此外界的情況都是靠收集敵軍報紙和打探消息得來的。
這天,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同志帶回來幾張舊報紙,只見上面刊登着「朱德等人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在廣東汕頭地區活動」的消息。張宗遜連忙將這一報紙拿給毛主席,毛主席看後十分高興,當即決定派人前去聯絡,由此引出半年後的朱毛會師。
1928年4月,朱德和毛主席在井岡山會師後,張宗遜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的一名連長,成為「我軍創世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這一」,甚至一度擔任過永新縣游擊大隊的大隊長。
從此以後,張宗遜一直跟在毛主席的身邊,轉戰贛南、閩西,在戰鬥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成長……
張宗遜和彭德懷在長征途中
1934年10月17日,彭德懷奉命率領紅三軍團,以紅4師為先鋒部隊向贛西南邊界前進,開始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此時紅三軍團擔負著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和紅一軍團組成左右兩縱隊,為中央機關、軍委直屬單位組成的中央縱隊以及軍委縱隊開路。
紅三軍團剛出發沒多久,就在信豐縣城內遭到敵軍的阻擊。在交戰過程中,紅4師師長洪超不幸犧牲,剛發兵就損失了先鋒主將,這也令彭德懷格外着急。紅4師擔負著先鋒的任務,那麼該由誰來接替洪超挑起這副擔子呢?
就在彭德懷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他想到了在曾立下戰功的紅三軍團第14師師長張宗遜。在和軍團政委楊尚昆商量後,他們聯名給中央軍委發去電報,請求調張宗遜到紅三軍團第4師擔任師長。
此時的張宗遜剛擔任中央縱隊的參謀長,在行軍途中突然接到調令,儘管有些疑惑,但他還是馬不停蹄地趕往紅三軍團報到。10月29日,張宗遜來到紅三軍團指揮部,他剛下馬,彭德懷就迎上來說:
「你來得正好,前面是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現在不少人都在看着我們紅三軍團,而我們軍團則主要靠紅4師。我把軍團唯一一個炮兵連配給你,你們一定要周密組織,堅決打過去,為軍團開路!」
彭德懷話音剛落,就帶着張宗遜到紅四師,將他介紹給紅四師的其他幹部。時任紅四師政委的黃克誠主動向張宗遜介紹說:
「我們四師是平江起義後由紅5軍改編的一支老隊伍,能攻善戰。以後打仗方面的事情,還請你負責,我視力不是太好,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什麼也看不清楚。其他的事,我盡量多管一點,減輕你的負擔。」
張宗遜謙虛地說:「我初來乍到,對四師的情況不太了解,以後還請你多多幫忙才是。」
張宗遜了解了四師的大概情況後,隨即帶領師指揮部人員和各團團長到現場研究突破敵軍第二道封鎖線的辦法。不久後,張宗遜將制定好的作戰方案彙報給彭德懷,並獲得他的同意。
11月6日,經過周密的部署,張宗遜指揮戰士們發起進攻。紅四師接連突破了敵軍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並將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打開了一個大缺口,控制住10多公里寬的湘江江面,為後續部隊過江開闢了渡場。
由於紅四師等先遣部隊挺進得太快,導致中央縱隊、軍委縱隊等部隊被遠遠甩在了後邊。彭德懷得知這一情況後十分着急,多次給軍委致電,讓他們加快速度前進,同時還命令張宗遜指揮各團搶佔有利地形,方便接應後續部隊。
由於後續部隊的行軍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直到11月27日才趕到渡場,這也導致失去了渡江的最佳時機。最重要的是,蔣介石已經命令由湘粵桂黔四省二十多個師的兵力,組成「追剿軍」,從四面八方向渡場撲來,和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紅四師在敵人瘋狂進攻面前,激戰了三天三夜,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成功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成功渡江,但自身卻付出傷亡600餘人的代價。事後,彭德懷說:「你們打得很好,如果不是你們頂住了敵人,後果不堪設想!我已經向軍委提出為你們請功了。」
張宗遜沉痛地說:「功不功無所謂,只是好多同志都犧牲在這裡,如果後續部隊能夠快一點的話,我們也不至於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還請你向上級反映,儘快總結教訓。」彭德懷重重地點了點頭。
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中央軍委命令紅三軍團和紅一軍團繼續分為兩個縱隊,然後向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北部發起進攻。張宗遜率領紅四師擔任先鋒,向西挺進,並於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城。彭德懷命令張宗遜部在遵義城附近擔任警戒,並就地休整。
蔣介石發現紅軍在遵義休整的情況後,當即命令在雲貴州的部隊向遵義發起進攻。紅軍則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主動撤出遵義,大步向後撤退,迷惑敵人,創造戰機。經過一個月的遊動,對我軍有利的戰機終於出現了。
2月24日,紅軍佔領貴北桐梓縣城後,偵察得知北起桐梓縣城,南到遵義縱橫100多里的地區內,僅有貴州軍閥王家烈所屬的三個團駐守,再加上分散比較孤立,因此十分好進攻。
毛主席和周恩來等人商量後決定,由彭德懷統一指揮紅一、紅三軍團,發起遵義戰役,殲滅王家烈部。回師遵義只有途徑婁山關這一條公路,但在婁山關和附近地區卻有敵軍一個團兵力用於防守。於是,奪占婁山關成為這一戰的序幕。
2月25日,彭德懷決定以一部兵力沿着公路假裝攻打婁山關,實則命令第10團團長張宗遜率部從公路的右側穿越山林,向婁山關的側後方迂迴。
張宗遜率部經過一晚上的攀山越嶺,終於繞道了婁山關的側後方,搶佔了制高點。守敵發現被我軍包圍後,連忙放棄此處向遵義逃跑。張宗遜看後連忙率部追擊,直到追到遵義城下才放棄,這也為紅一、紅三軍團主力回師遵義,打開了通道。
在接下來和敵人爭奪老鴉山的戰鬥中,張宗遜不小心被敵軍的機關槍擊中,後因失血過多昏迷。彭德懷得知這一情況後,親自調遣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經過醫護人員的搶救和細心照顧,張宗遜沒多久就蘇醒了過來。
見張宗遜蘇醒,彭德懷對他說:「真是感謝閻王爺沒有收下你,自從撤離中央蘇區以來,你身上的擔子就沒有卸下來過,你辛苦了。但你也要吸取教訓,指揮作戰不能太靠前,何必進到敵人機槍射程里呢?」
張宗遜苦笑道:「本來想替你分擔點,沒想到卻變成了累贅。」彭德懷安慰道:「你不要這麼想,我一定會想辦法把你的傷給治好的,我們還要一起戰鬥呢!」
在彭德懷的關照下,部隊抽調五六個體魄強壯的戰士,用擔架抬着張宗遜行動。但由於張宗遜的傷勢太過嚴重,再加上天天行軍打仗,他為了不拖累部隊,主動提出要去後方醫院治療。4月上旬,在毛主席的同意下,張宗遜離開紅三軍團來到中央休養連治療。
彭德懷和張宗遜在紅三軍團這個部隊里,共同經歷了萬里長征途中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150多個日日夜夜。兩人雖然在作戰問題上也有過不同的意見,但他們從未紅過臉。戰鬥激烈的時候,彭德懷多次對別人發脾氣,說粗話,但對張宗遜卻一直很客氣。
此時兩人雖然短暫分開了,但卻給彼此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信任和友誼,為之後的合作共事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毛主席問黃永勝:張宗遜去哪了?
1937年8月,張宗遜擔任八路軍358旅旅長。在此期間,他也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山西忻口會戰中,張宗遜率領戰士們深入敵後方,夜襲永興村,成功殲滅數百名敵軍;10月18日,張宗遜在雁門關設下埋伏,殲滅敵軍500餘人;10月27日,在北上崗伏擊敵軍騎兵中隊,擊斃敵軍70餘人,繳獲數十支槍。他領導的這些戰鬥都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友軍的對敵作戰。
1938年11月3日,張宗遜為了配合傅作義部「反攻綏、包」戰役,他率領358旅在滑石片地區設伏,殲滅敵軍大隊長以下700餘人。1942年2月,指揮部隊粉碎日軍企圖消滅358旅的陰謀,摧毀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鐵壁合圍」,進一步鞏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1946年,蔣介石在全面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敗後,為了挽救自己的垂死統治,便將重點進攻放在陝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上。其目的是擊斷解放區的左右臂,然後從東西方向夾擊華北解放軍的主力,阻斷華北解放軍和東北解放軍間的聯繫,逐個擊破,最後出關佔領東北地區……
在這次計劃中,進攻中央所在地延安是蔣介石的重中之重。大敵當前,延安的情況十分危險。毛主席給賀龍發去電報,讓他調張宗遜率領的晉綏第一縱隊援助陝北。
張宗遜接到命令後當即收攏部隊,人員和物資得到補充後,日夜兼程趕赴延安。主力部隊於11月底抵達延安以南地區,張宗遜再次承擔起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的任務。
張宗遜一回到延安就來找毛主席,毛主席親切地說:「等你們部隊都到了之後,我和朱老總要去看看,就是去看望一下同志們,你不要張羅。」
12月7日,晉綏第一縱隊全體指戰員在延安機場列隊,接受毛主席和朱老總的檢閱。張宗遜陪毛主席緩步從各旅、團隊面前走過,並逐一介紹各旅、團的主要領導幹部。毛主席從排頭走到排尾,從前排走到後排,從這裡足以看出這不是一般的閱兵,而是最高統帥在近距離看望自己的近衛軍。
當時延安已經非常寒冷了,但毛主席仍笑容滿面,頻頻向指戰員們招手示意,而指戰員們也冒着寒風大聲喊道:「誓死保衛毛主席!誓死保衛黨中央!」這次毛主席和朱老總親自檢閱,也令部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隨即轉入更加緊張的作戰準備中。
在蔣介石的嚴厲督促下,胡宗南從晉南和豫西向陝甘寧邊區周圍調集了34個旅的兵力,其兵力遠遠超過邊區兵力的9倍。蔣介石想要直取延安,搗毀中央機關。
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毛主席決定主動撤離延安。為了方便協調,中央軍委決定將陝甘寧邊區的部隊,和即將來到的晉綏第二縱隊合編為西北野戰兵團,由彭德懷直接指揮。張宗遜擔任西北野戰兵團副司令和第一縱隊司令,率領戰士們和兄弟部隊一起作戰,擔負保衛毛主席和黨中央的任務。
在解放戰爭中,張宗遜直接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他們的任務。358旅是第一縱隊的主力,也是西北野戰軍的三大主力之一。其中714團6連在1948年宜瓦戰中殺出了威風,是聞名全軍的硬骨頭。
第一縱隊在陝北先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數倍於己的敵軍激戰七天七夜,最終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三天佔領延安的美夢,出色地掩護黨中央撤離延安。緊接着,第一縱隊為主力又參加了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三次作戰,三戰三捷,立下頭等功。
1947年8月的沙家店之戰,伏擊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編36師。第一縱隊和敵整編36師激戰了整整一天,取得沙家店戰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陝北的重點進攻,令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處境轉危為安,也令西北站場從內線防禦轉變為內線反攻。
1950年10月,彭德懷赴朝參戰後,經毛主席批准,由張宗遜戴笠西北野戰軍西北軍區司令的職務,支持西北戰區的工作;1952年10月,毛主席任命張宗遜擔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1955年,張宗遜被授予上將軍銜。
1971年,因許久未見到愛將張宗遜,毛主席在一次聽取報告時,詢問黃永勝:「張宗遜到哪裡去了?」黃永勝沒想到毛主席會問張宗遜的情況,便說:「他去濟南軍區了。」緊接着,張宗遜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沒過多久,在周恩來和葉劍英的關懷下,張宗遜被任命為總後勤部部長。1975年2月,軍委決定讓張宗遜列席軍委常委會議。1988年7月,由於早已不在軍隊,所以張宗遜並沒有被授予軍銜,但他卻被授予了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8年9月14日,從井岡山成長起來、跟隨毛主席南征北戰、西北野戰軍的傑出代表張宗遜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江澤民、胡錦濤、李鵬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張宗遜的去世表示哀悼,對其親屬也表示親切的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