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是我軍當中當之無愧的猛將,他曾在少林寺習過武,性格耿直且無所畏懼,在抗戰時期立下過太多功勞,深得毛主席的賞識與信任,毛主席在世的時候,就答應過許世友一個特別的要求。
1985年,許世友病逝,按理來說,他這種級別的將領應該專門舉辦追悼會,然後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可是鄧小平不僅沒有給許世友開追悼會,還沒有讓其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這是為何呢?
一代猛將的柔情面
關於許世友在戰場上以及革命過程中的英勇表現,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經多次提及,今天就不做贅述了,今天我打算通過一個細節來展現一下許世友將軍的另一面,通過這一細節,我們將會更加深刻地了解許世友本人。
許世友在抗戰時期,曾先後七次參與敢死隊,並且有五次都是敢死隊隊長,他曾經在少林寺習過武,有着高強的武藝,他的武藝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單純從許世友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他無疑是一員猛將,無疑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
這是我們對許世友將軍最直觀的印象,不過在硬漢的內心深處,其實也有着柔情的一面,這一面來自於許世友對母親的孝順以及對家人的愛,為何這麼說呢?且聽我結合許世友的生平事迹詳細講一講。
許世友出生於大別山地區,出身貧寒,從小就過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年僅6歲之際,他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只剩下許世友和母親相依為命,在許世友的生命中,父親的印象是比較模糊的,可是母親的印象則十分深刻。
父親去世之後,許世友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生活更加困難了,幸虧許世友從小身強體壯,周圍的小夥伴們都不敢欺負許世友,也就是因為許世友身強體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許世友被路過的江湖拳師看中,收其為弟子,開始教他武術。
練了幾年武術之後,拳師發現許世友很有天賦,就介紹他到嵩山少林寺繼續深造,許世友在嵩山少林寺深造了八年,練得一身不錯的武藝,可就在少林寺打算留下許世友繼續深造之際,許世友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打算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返回家鄉保護自己母親和家人。
回到家中之後,許世友一直對母親十分孝順,不允許任何人欺負自己的家人,不僅如此,一旦看到村子裏的弱勢群體被他人欺負之際,許世友就會挺身而出,因此惹來不少麻煩。
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許世友也需要尋求一條為人民謀福利的道路,不久後他參加了黃麻起義,加入到紅軍隊伍中,從此走上革命之路。成為紅軍之後,許世友為了避免給家人帶來麻煩,只能跟着隊伍離開家鄉,繼續探索革命之路去了。
隨着國民黨對紅軍的針對,許世友的母親以及妻子也受到牽連,遭受了很多苦難,遠在他鄉的許世友聽到這些事情後,愧疚不已,他一直想要找機會好好孝順母親,好好報答養育之恩,可是因為革命道路的艱辛,許世友一直也沒有等到這樣的機會。
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身居要職,工作十分繁忙,更是沒有時間回家看望母親以及妻子,不知不覺間,時間已經悄然流逝,許世友內心的愧疚與日俱增,一個在戰場上馳騁多年的將軍,難免在夜裡思念母親以及親人。
新中國成立後,一切逐漸穩定下來,許世友立即安排兒子回大別山將母親接到身邊,見到母親後,許世友只是喊了一聲「娘」,隨即跪在地上一直不起,在場的戰士們都被許世友的這種孝順之情而感動。
母親去到許世友身邊後,許世友每天都為母親做飯、端水洗臉、洗腳,對母親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母親多次勸誡許世友要注意自己的將軍身份,可許世友卻總說將軍也是要孝順父母的,戰士們看到許世友對母親的孝順,都感動不已。
可惜的是,母親在老家生活習慣了,偶爾離開家鄉,實在還是適應不了,因此在母親多次提出要返回老家的要求後,許世友不得已只能安排兒子許光辭掉工作跟隨母親返回老家,專門負責照顧母親。
有了兒子在家鄉照顧母親後,許世友總算是放心了一些,本身當時國家形勢已經穩定下來,許世友只要工作不忙的時候,還是有機會回家看一看母親的,可誰也沒有想到,1950年就爆發了朝鮮戰爭,許世友又開始忙起來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家看望母親。
更加悲哀的是,就連母親去世的時候,許世友也因為軍務在身,無法回去送一送母親,只能在他鄉朝着故鄉的方向跪拜一番,此事讓許世友一直耿耿於懷,一個特殊的想法逐漸出現在許世友腦海之中。
鄧小平為何沒有給許世友開追悼會?
是什麼樣的特殊想法,能夠讓許世友晚年一直為其奔波呢?實際上這個想法就是落葉歸根,和母親葬在一起。因為母親去世的時候,許世友沒能盡孝,所以他想要在自己去世之後葬在母親身旁,這樣就可以繼續陪伴照顧母親了。
原本這個想法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惜建國之後,國家出台了一些新文件,要求領導幹部必須火葬,給全國人民帶頭。在文件簽字之際,許世友就有很大抵觸情緒,因此其餘人都簽了字,許世友也堅持不簽。
後來許世友還請求毛主席允許自己死後不火葬,雖然在當時那種歷史背景下,這種請求有些不合時宜,不過考慮到許世友的出發點是弘揚孝道,所以毛主席也答應了許世友的請求。
毛主席逝世之後,許世友擔心自己的請求無法得到認可,於是又找到鄧小平,再次提出自己的請求,鄧小平經過深思熟慮後,也同意了許世友的請求,並且在許世友去世之際,提筆特批「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可以說許世友是當時十分特殊的一個幹部,他的經歷特殊,去世前的要求也很特殊,要是按照正常情況與規矩來看,鄧小平是不會允許他土葬的,可是考慮到許世友對革命的貢獻以及其餘諸多因素,鄧小平才會特批允許他土葬。
特批是特批了,但是為了防止後來有人效仿許世友,所以鄧小平才會說下不為例,並且為了減少這件事的影響,鄧小平建議許世友的家屬從簡辦理許世友的後事,至於說追悼會之類的,肯定是不能舉辦了,要不然影響不好。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現實因素,許世友去世之後才沒有開追悼會,也沒有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按照許世友的要求,他的子女將他安葬在了老家母親墓旁,也算是落葉歸根了。
結語
鄧小平對許世友土葬的特批,體現了對幹部的人文關懷,而沒有舉辦追悼會,則是考慮到對政策的影響,這種事情本身就很難做到兩全,鄧小平的處理方式,已經足夠彰顯智慧了!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下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