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毛主席,獨家原創觀點:
決策二:
1935年底,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陝北,為何於次年春就着急進行東征呢?
葉帥:「長徵到達陝北,有人主張先鞏固再發展,不同意東征。毛主席則主張發展中求鞏固。鞏固再發展 這是一般的原則。但是當時的歷史情況和陝北的條件,必須在發展中求鞏固, 否則就無法鞏固,更談不上發展。毛主席是具有高度的戰略眼光的。」
以辯證法「勝利」和「壯大」相生相成的視角,單純的鞏固是不現實的,必須用「勝利」來實現鞏固+壯大。
利害分析法的結果是:
1)先鞏固再發展。
2)避戰休養生息。
決策三:
毛主席:努力於提高呢?還是努力於普及呢?有些同志,在過去,是相當地或是嚴重地輕視了和忽視了普及,他們不適當地太強調了提高。
以辯證法「普及」+「知識」兩者相生相成的關係,單純的提高,是困難的,因為需要教訓、需要反面例子,才能真正提高。
利害分析法的結果是:
1)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啃書本。
2)結果因為實踐不夠,知識就停留在書本上,容易變成純粹的教條主義,難以結合實際。
決策四:
制訂策略。
1)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2)對敵人越狠,對自己人越和。
3)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4)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
這是從辯證法「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原理,以一面為手段,以達到實現另一面。
相應競爭策略,也可以由辯證法得到:
1)對於競爭對手用「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這個策略,我方就可以使用「 以團結求鬥爭,則鬥爭存」策略,意思就是盡量地去團結對手,因此對手內部就分裂了,就發生內鬥,甚至走向消亡了。
毛主席:王明是「梳妝打扮,送上門去」,蔣介石則是「一個耳光,趕出大門」。蔣介石是中國最大的教員,教育了全國人民,教育了我們全體黨員。
2)對於競爭對手用「對敵人愈狠,對自己人則愈和」,我方就使「對敵人愈和,對自己人則愈狠」,這就是相應的「優待俘虜」策略的辯證法根據。
3)對於競爭對手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我方就使「戰略上重視敵人,戰術上輕視敵人」,即以戰略取勝,而不管對手用什麼戰術。
白崇禧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絕不會與我作戰」的特點,提出了大迂迴大包圍的戰役方針。
要求四野改變此前「近距離包圍迂迴」戰法,不再單純以攻對攻,而是正面出擊牽制、兩翼戰略迂迴,「遠遠地超過他,佔領他的後方」,使敵失去戰場自由,陷入被動境地。
這就是戰略上重視,無視對手戰術的策略。
決策五:
不取金、馬。
這是從「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來決策,如果當時攻不下灣灣,如果取了金、馬,就有可能走向難以統一。這就是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道理。
反之,如果不取金、馬,則當時機成熟時,就可以先取金、馬,再趁勢取灣灣,也就是現在的不統一,有利於以後的統一。
即是要留下「金、馬這塊多米諾初始骨牌」。
利害分析法的結果是:
必取之,「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決策六:
四渡赤水中「鼓新場之爭」。
在國軍的包圍圈中,鎮守打鼓新場的王家烈,王家烈部起先就在遵義被紅軍打爆,此時看起來無疑就是包圍的突破口,所以紅軍高層幾乎一致同意打打鼓新場,除了一個人。
用辯證法分析,主要矛盾在老蔣,關鍵還在於在老蔣這兒打出漏洞,而不在地方軍閥,那不應該再樹一面的敵。
而且考慮到「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如果地方軍閥的戰力突然發揚出來,那便不一定打得下,其結果就是兩面樹敵了。
比如
毛主席: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針是在東方……,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及南亞的一切國家。
儘管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參加了旨在對付中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我們還是不把這三個國家當作主要敵人對待。
這和四渡赤水中的「鼓新場之爭」似乎是同構同理的。
利害分析法的結果是:
哪個突破口較弱,就打哪個。
決策七:
解放初不取HK。
這也是防止「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必須留個口子,以備後患。
從辯證法出發,就可以做更加緻密的決策和準備。
毛主席:還是暫時不收回來好,我們不急,目前對我還有用處。
利害分析法的結果是:
奪回,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
用辯證法做預言
1)戴高樂經常為法國的海外殖民政策辯護,也是冷戰的積極推動者,因此,當時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一政局的變化,將導致整個歐洲向右轉。
2)毛主席不這樣看。他力排眾議,斷言:戴高樂上台將推動歐洲中立主義的發展,使歐洲擺脫美國。
3)歷史的發展很快就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言。
這是基於從「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的原理,而又有所發現、判斷和確認,才能做出這樣肯定的預言。
所以,
毛主席:「比如我吧,我並不比別人聰明,但我懂得辯證法,會用辯證法分析問題,不明白的問題用辯證法一分析就明白了,要好好學會用辯證法,這個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