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
1.古希臘、羅馬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地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着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着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2.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在西歐封建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幾個主要的封建國家形成了。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為3部分,它們是後來法國、德國、意大利的雛形;在不列顛,9世紀早期形成了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到查理曼統治時期,頻頻發動侵略戰爭,佔有了西歐大部分地區,國家空前強盛。800年,教皇為查理曼舉行皇帝加冕,法蘭克王國發展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隨着封建制度的發展,封建主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大封建主自留一部分土地,把其餘的土地分封給小封建主,小封建主又照樣把土地分封給更小的封建主。這樣層層分封,構成封建等級,每一層的上下級之間都是領主和附庸的關係。領主保護附庸,附庸向領主宣誓效忠,交納貢物,打仗時應召出征。高踞金字塔頂端的是國王,被壓在塔下面的是被剝削被奴役的農奴。
查理曼死後,路易繼承王位。他的3個兒子為爭奪帝位而進行混戰。843年,3人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各據一方,這就是後來法、德、意3個國家的雛形。
10世紀中期,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侵入意大利,佔領了意大利的北部。他同教皇勾結,建立起一個包括德意志全部和意大利一部分在內的帝國,它在歷史上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也是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但這個帝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皇帝徒有虛名。5世紀中期起,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薩克森等部落,在9世紀早期建立起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3.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產生時間為一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佈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產生時間為6世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4.新航路的開闢
新航路的開闢,是指歐洲從15世紀開始,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加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亞洲和歐洲的路上通道,從而使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對外尋找的通往中國和印度的運動,而歷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探索後,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
新航路開闢運動影響重大,他改變了各州間基本封閉的狀況,為後來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但另一方面,他也給美洲和亞洲等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運動,要從兩方面對待。
5.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絕大部分歷史學家相信,對文藝復興這一概念的闡述源於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薩,特別是在但丁(1265年-1321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的著作以及喬托(1267年-1337年)的繪作誕生的時代。有的學者非常明確地給出了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其中一位提出,應以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標誌。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是藝術家和博學家(包括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多那太羅和馬薩喬等人)為獲得藝術品創作委託的普遍競爭,激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