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次子亞憑,三子叔齊,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
網絡圖片,侵權聯刪
3000年前,冀東大地唐秦地區正是孤竹國中心轄區。孤竹建國很早,歷經了夏商和西周三個朝代。據考古資料表明,孤竹國文化發達,經濟繁榮,牲畜飼養和農副產品交易日益繁忙。釀酒、漁獵、煮鹽、冶煉以及手工業較為發達。
孤竹國是商王朝的一個宗族國,其國君墨氏。墨氏在文獻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據《史書·殷本紀》:「契為子姓,其後分封,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說,孤竹國君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孫後代。據此,有史家推測,孤竹國能建立於夏代,入商為商代的同姓諸侯國。從契到湯滅夏桀建立商朝,共傳十四代。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商部落的不斷擴大,孤竹國作為其宗族國,為最終建立殷商王權,起到了物資輸送和人員供給的重要作用。
到了商朝末期,孤竹國出現了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甘餓首陽的美談。原來,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君,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薨,按當時社會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讓位與叔齊。」然後他放棄自己繼承王位的權利,逃到了孤竹國外。於是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而叔齊說:「我若繼承王位,既破壞了禮制,又於兄弟不恭。」就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巧遇在趕往西岐的考察途中,國人則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亞憑為君。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周文王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裡,周文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把他的木製靈牌載在兵車上,準備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伯夷、叔齊趕上武王的隊伍,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大怒要殺掉他們。
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攙扶着他們離去了。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自己的仁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採摘野菜充饑。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辭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於是餓死在了首陽山。
伯夷、叔齊的故事千古流傳,愛國守志、清正廉明、仁義禮讓、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是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中華兒女追求真理、勇擔大任、慷慨赴義的精神源泉;是遵守規則、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楷模;是國際友好、世界大同、人類生生不息的永遠豐碑和精神家園。
古之賢者多善操琴,伯夷就是一位古琴大師,據傳為他所作的古琴曲《伯夷操》流傳至今。伯夷生前主要生活在燕山南路,燕山一帶歷來多隱逸之士,多善彈古琴,伯夷遺韻也因此傳之不絕。於是,漸漸地形成了一個古琴流派,稱為燕山琴派。燕山琴派弟子們代代相傳,世世相因,琴風所致,雲開霧散,天清氣朗,為伯夷精神又增添了一大傳奇。
正是「世人皆知伯夷賢,誰聞伯夷琴聲遠。燕山走來王燕喜,一曲『孤竹』天下傳。」
文章如果還看得過眼,就請賞小可一個贊吧!大恩大德,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