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1年3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處理政務時,突然從一堆文件中看到了一封讓他又驚又喜地來信。
但當他看完了信之後,他卻陷入了兩難,原來這是一封求職信,幾經考慮後,毛主席鄭重地回了信,他在信中建議來信人:「還是待在鄉下為好」。
2013年出版的《毛澤東手跡》中,找到了毛主席這封鮮為人知的回信。原來給毛主席寫信的人叫彭友勝,正是毛主席當年當兵時的老班長。
這封信不但揭示了毛主席早年從軍的一段經歷,也開啟了毛主席和他的老班長長達十七年的茶信情緣……
毛主席向來從容大度,為什麼老班長的這份來信卻讓他陷入兩難呢?彭友勝接到毛主席的回信後又怎麼樣了呢?
長沙城裡初相見,湘江邊上成戰友
毛主席的老班長名叫彭友勝,出生於1884年,是湖南衡東三樟鄉粟子港人。粟子港西臨湘江,與毛主席的家鄉湘潭縣隔江相望,倆人也算是半個老鄉。
這裡雖然山清水秀,但人多地少,土地貧瘠,易旱易澇,正常年份都吃不飽肚子,更別提遇到災荒的時候了。
彭友勝家更是貧寒,只念了半年私塾就輟學了,小小年紀就背着鐮刀上山砍柴,拖着漁網下河捕魚,但即使這樣,日子過的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1899年,15歲的他被迫外出討生計,過起了四處闖蕩的日子。
長沙舊照(圖源網絡)
他沒什麼專長,只能靠力氣吃飯,先是在貨場打零工,後來終於在礦場當了一名礦工,但好景不長,他就失業了。
1907年,在長沙街頭風餐露宿的彭友勝經人介紹,加入了湖南新軍,成了第49標第2營後隊的一名列兵。
由於他為人忠厚,作戰英勇,很快就升至副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副班長。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了長沙,湖南新軍聞勢而動,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分東、北兩路向長沙城發起進攻。
當時的北路軍總指揮正是第49標第2營代表彭友勝。
湖南新軍舊照
彭友勝所率部隊銳不可擋,守城清兵望風而逃,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位於荷花池的軍裝庫,而後與東路軍匯合,很快就攻佔了撫台衙門。
當彭友勝等人在城內激戰時,在不遠處的一處高地上,有一個青年正在靜靜地觀戰。這個青年就是毛澤東。
辛亥長沙起義時,毛澤東正在湘鄉駐省中學讀書。武昌起義消息傳到長沙後,長沙進步青年熱情高漲,積極響應,青年毛澤東也不例外。
他在韶山讀「夫子書」時,就仰慕投筆從戎的湘軍名將胡林翼,從而把自己的字改成了「潤芝」。
來長沙讀書後,他讀了《世界英雄豪傑傳》,更是夢想有朝一日能像「拿破崙、葉卡德琳娜、彼得大帝、惠靈登、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一樣,救黎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
他那時候雖初涉西方進步思想,但認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救亡圖存的正確道路,為了支持革命,他決定去漢口找國民革命軍。
臨行前,聽說漢口街濕路滑,行軍打仗需要穿雨鞋,窮困潦倒的他沒錢買鞋,就打算到城外的朋友那裡借一雙,結果剛走到城門口,長沙的新軍就起義了。
城門封鎖,粵漢鐵路中斷,漢口是去不成了,無奈之下只有返回城中。但此時的城裡也不太平,於是就索性找了處高地,站在上面看雙方作戰。
這場戰事中起義軍的英勇無畏與守軍的貪生怕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激起了他對參軍的無限嚮往……
下山後不久,毛澤東就來到了招兵處,準備報名參軍。但參加正規軍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根據1904年清廷練兵處頒佈的《陸軍營制餉章》的規定,投軍者首先要有所在村莊的庄長、首事、地保等開具的推舉名冊。
清朝雖然就快被推翻了,募兵制度卻被沿襲了下來。毛澤東臨時決定來參軍,哪來的這些東西。
那時的他年輕氣盛,意不能平的他就與招兵處的人理論起來,這真就是秀才遇到兵了,自然是有理說不清的。
這時,一名叫做朱其升的老兵從旁經過,看到毛澤東雖然文質彬彬,卻難得有一顆報國之心,頓生惻隱之心,就他把帶到了目副彭友勝那裡。
那時的彭友勝在辛亥長沙起義中作為北路軍總指揮,帶領起義奪得軍裝局,為起義勝利立了大功,本應擢升更高職位。
但因後來立憲派竊取革命果實,眾多起義將領遭到排擠,彭友勝最後也就只能當個小目副了。
毛主席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的這人就是他高地觀戰時所看到的北路軍總指揮。
當然,彭友勝也不可能知道毛主席曾在高地上見過他帶兵作戰,但當他聽說年青人是湘潭縣人之後,就有了幾分親切。
其實聽到他名叫毛潤芝之後,其實就已經同意了毛主席的請求。
彭友勝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他是湖南人,又是行伍出身,毛澤東借湘軍鼎鼎大名的胡林翼明志的意味,他不會不知道。
所以又簡單問了幾個問題後,就讓毛澤東入了伍。就這樣,毛澤東正是成為了第二十五混成協第五師標第一營左隊的一名列兵。
彭友勝對初到隊伍的毛澤東特別照顧,他不僅就讓毛澤東睡到了自己的上鋪,還從班裡其他老兵處為沒有裝備的毛澤東要來了新的棉衣和軍毯。
在新兵訓練時,彭友勝也單獨為毛澤東「開小灶」,親自指導他的每一個動作。毛澤東果然進步神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立正、稍息,托四把槍,還相當可以。」
後來,彭友勝不但讓毛澤東當單個教練,還推薦他去當排教練、連教練,最後還讓他代表班裡參加了營的野外演習。
在訓練場上,彭友勝是毛澤東的老師,但在班務管理上,他卻把毛澤東當作自己的老師。
他敬佩毛澤東的「大學問」,所以在布置事務前總是會先諮詢毛澤東的意見;知道毛主席愛看報紙,就托關係搞來了各種報紙給他看。
也正是在彭友勝為他搞來的《湘江日報》上,毛澤東第一次知道了「社會主義」這個名詞。
就這樣過了大半年,忽然有一天,毛澤東從報紙上得知了「南北和議」的消息。他以為中國既已統一,革命已然結束,那以後就應該兵戈入庫,放馬南山了。
於是他就抱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心態,打算退出軍隊,繼續回去讀書。彭友勝和毛澤東雖然僅相處了半年時間,但他早把毛澤東當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聽到毛澤東要走的消息後,他先是極力挽留,後來看毛澤東執意要走,就把自己僅有的兩元錢積蓄送給了毛澤東。
都說戰友情是人間至情,能寫出「汽笛一聲腸已斷」的毛澤東又是一個特別細膩的人。
因此當他與彭友勝分別的時候,內心必定是極度痛苦的。他能做的就是在心裏不止一遍地吟誦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告別了軍營後,毛主席先是進湖南省立高等中學求學、入湖南圖書館自修、到湖南一師深造。過了一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愜意生活。
毛澤東(二排左三)與校友合照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後,他逐步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局限性,再次挺身而出,探索救國真理。
他組織新民學會、參與五四運動,主編《湘江評論》、出席中共「一大」,終於找到了共產主義這條正確道路。
而彭友勝則繼續留下來當兵,隨部隊轉戰四方,最終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因功而被任命為少尉排長。
兩人的人生軌跡看起來就是兩條平行的線條,估計再也沒有相交的可能了。但命運就是這麼難以捉摸,十幾年後,他們竟然再次相見了。
久別重逢非少年,回首往事話無邊
時間來到了1926年,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的毛澤東南下廣州主辦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而彭友勝則正在廣州備軍,準備北伐。
當他從報紙上看到「毛君潤芝來穗講學」的消息後,立即想起了當年在他手下當兵的那個韶山伢子。「往昔崢嶸歲月」全都湧上了心頭,於是就尋址看望了毛澤東。
那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黃金時期,兩人雖然分屬兩個陣營,但都是在為民族解放事業而奮鬥。
所以兩人這次的會面,頗有種「慷慨悲歌士,相逢劇孟家」的意味。兩個老友雖然十幾年沒見,但有說不完的話,直到月滿西樓,才依依話別。
北伐戰爭(圖源網絡)
自此之後,彭友勝隨軍踏上北伐之路,並因功被提拔為副連長。毛澤東北上武漢,繼續主持農民運動講習工作。
兩人都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相約待北伐勝利時,再把酒言歡,共敘桑麻。
但誰曾料,花正紅時寒風起,一年後,國民黨就發動「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國共合作宣告破裂,大革命失敗。
彭友勝深感國民黨軍隊的腐敗黑暗,心灰意冷之下逃回衡東,在老家的吳集糧行當起了倉庫保管員,直至1940年左右才回鄉務農。
而毛澤東也回到家鄉,組織發動了秋收起義,走上了武裝奪取革命的道路,領導中國共產黨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了全國革命勝利。
在金戈鐵馬的革命歲月里,毛澤東並沒有忘記他的這位老班長,在延安時他還向斯諾提起:
「在我那個班裡,有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我非常喜歡他們。」
其中的湖南礦工就是彭友勝。而彭友勝也沒有忘了毛澤東,一直想給他寫封信,但苦於不知道地址,所以一直未能如願……
開國大典畫作(圖源網絡)
三十八年未相見,雲中忽寄錦書來
1949年,55歲的毛澤東登上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聲音隨着電波傳遍了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也傳到了彭友勝的老家。彭友勝聽說毛澤東當了國家主席,激動得老淚縱橫,他想第一時間就給毛主席寫信。
但他又擔心毛主席已經忘記了自己的這個老班長,畢竟兩人的相交相識都是40年前的舊事了,現在兩人的身份又有天壤之別。
到了1951年3月,彭友勝家鄉的土改工作勝利結束,地方政府根據彭友勝的實際情況,把他劃成了貧農,並給他分了一塊很大的士地。
他對毛主席無比思念的同時,又多了份感激,也激起為新中國建設出份力的願望。這時他覺得如果以彙報情況的名義給毛主席寫封信的話,應該就不會顯得唐突了。
於是他就請來了村裡的私塾先生,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以彙報工作的名義向毛主席送上了問候,同時也表達了想重新出來工作的想法。
信很快就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收到信之後,是又驚又喜,有種「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感慨。
但當提筆回信時,卻陷入了兩難。毛主席一生大公無私,連自己的家人請他安排工作,他都沒有幫忙,肯定也不能為彭友勝壞了規矩。
但斷然拒絕的話,又怕傷了老友的感情,幾經思量,他才寫完了回信。
毛主席先是在信里「責怪」彭友勝的信「寫得太客氣」,隨後又建議勝友勝「待在鄉下為好」,當然毛主席也提出了備選方案:
「如果確實十分困難,則可持此信到長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齡先生」,但毛主席明確表示「不一定能有結果」。
給彭友勝回完信之後,毛主席還是不放心,於是又給程星齡寫了封親筆信。
他首先向程星齡介紹了彭友勝的基本情況,然後告訴程星齡「已複信叫他待在鄉下」。
同時也說明,若彭友勝持複信到長沙找他,則:
「請你加以考察,如果歷史清白,則酌予幫助,或照辛亥革命人員例年給若干米,或一次給他一筆錢叫他回去;如有工作能力又有辦法,則為介紹一個工作而不用上二次辦法。請酌定」。
毛主席給程星嶺的信里,也有幾層意思,一是不要因為是他本人舉薦的人就不必考察。二是政策允許範圍內,可以幫助;三是舉人不避親,確有能力,則可以安排工作。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內百廢待興,國外抗美援朝,毛主席可謂是日理萬機。但為了彭友勝的事情,他仍在百忙之中親筆寫了兩封信。
彭友勝收到毛主席的來信後,可能是太過興奮,誤讀了信中的基本意思,也可能確實是想為新中國做些事情,最後他還是拿着毛主席的信找了程星齡。
程星齡收到毛主席的信後已經有所準備,他熱情接待了來訪的彭友勝,詳細了解了彭友勝的歷史情況。
最終明確彭友勝屬辛亥革命老人,可以按照省里優待辛亥革命人員的辦法,每月發放30元生活補助。
程星齡
67歲的彭友勝找工作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陞官,而是想改善本不富裕的生活,有了這30元的生活費,他就開開心心地回家務農去了。
程星嶺對彭友勝的問題,處理的特別恰當,既沒有違反黨的政策,又讓彭友勝特別高興,在毛主席那邊也有了交待。
彭友勝回鄉後,知道毛主席愛喝湖南的煙香茶,就在自家的屋前房後栽滿了茶樹。每年穀雨之前,他都會將茶樹上產下的第一批茶葉用白竹布包好寄給遠在北京的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茶葉後,都會讓中共中央辦公廳給彭友勝回信。
1960年,著名作家葉蔚林在湖南衡東採風時,遇到了彭友勝,這時彭友勝已經給毛主席寄了10年茶葉。
聽說了兩人的故事之後,葉蔚林深受感動,就因此為原型寫下了《挑擔茶葉上北京》的歌詞,被著名作曲家白誠仁譜曲後,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歌中唱道:「桑木扁擔輕又輕誒嘿,茶葉飄香歌不停啰喂,船家他問我哪裡去呦,北京城里呦探親人誒……」
1968年,彭友勝因病去世,當地的文化人給他寫了一副對聯:「拔劍掀戈除弊政,徒上風水討群號」,高度讚揚了他在辛亥長沙起義中的功績。
彭友勝去世後,晚年的毛主席更喜歡江淹的《別賦》了,專門讓人印了大字本,反覆吟誦,他再喝起老家的煙香茶時,估計還會想到他的老班副吧。
如今斯人已逝,但毛主席與老班長的故事卻越傳越廣,彭友勝留下的茶園也因此而成了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鄉親們都說:「這是毛主席和他的老班長在帶領我們脫貧致富。」
想起當年毛主席信里的那句「待在鄉下為好」,彭友勝的後人直感嘆:「毛主席是多有先見之明啊。」
對於彭友勝和毛主席的故事,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