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萬乾(1601-1647)江西石城人,明末清初農民軍領袖。明朝滅亡後,組織起佃農武裝起義。於是,聯合首領鄭長春,李誠吾等組成集賢會,地主豪強勾結官府,策動官兵實行鎮壓。與寧化等地田兵聯合行動。1645年邀數縣田兵圍攻石城縣,摧毀巡檢署,懲辦地主豪強。隨即撤圍轉移,地主武裝乘勢追擊。1647年屯兵於石馬寨,繼續開展反清鬥爭。五月知縣方尚賢派兵鎮壓,清將侯天寵率兵萬餘圍寨猛攻。在交戰中,其子吳鶴中箭陣亡,敗走寧化,為寧化官兵所執,旋即遇害。
2謝遷(1598-1649)山東高青人,明末清初抗清領袖。明末在淄川韓源家作僕人,後返回故鄉。明亡後,清軍攻入北京,下達剃髮令,引起了漢族百姓的反抗。1646年11月在山東領導起義,佔領淄川城,次年處決大漢奸孫之獬。起義軍堅持戰鬥三年,1649年被殘酷鎮壓,給滿清統治者沉重打擊。同年秋,被清軍俘殺於淄川,享年52歲。
3張三(-1662)漸江長興人,外號赤腳張三,清初太湖地區起義領袖。原為太湖漁民,1645年發動很大的起義。起義隊伍以宜興山區為根據地,出沒於太湖之濱蘇,常,湖三州,並配合南明官軍參加攻打清軍佔領的蘇州之役。由於英勇善戰,在民間影響很大,夫婦矯健絕倫,舞雙刀能履水飛行,人不敢近,起義鬥爭堅持17年之久。最後,由於麻痹輕敵,1662年被東山大地主朱允恭設計擒殺,起義才被鎮壓下去。
4張念一(1680-1715)漸江杭州人,法號一念和尚,清代起義軍領袖,浙東大嵐山農民起義首領。1709年和朱永祚寫信時,稱大明天德年號,朱永祚被處死。1714年10月清軍出兵討伐,後與錢寶通逃亡朝鮮,次年死於朝鮮,時年36歲。
5朱一貴(1689-1721)原名朱祖,祖籍福建漳州,1713年移居台灣,清代領導台灣起義領袖。初以養鴨為業,對封建壓迫剝削早懷不滿。1720年與友人黃殿,顏子京,李勇等十六人聚會拜把,決定武裝起義。四月稱帝,搶掠財寶,揭竿而起,起義的旗幟上以示反清復明,光復故國。不久,聚結千餘人攻佔岡山清兵營汛,繳獲鳥槍,藤牌十數件。接着,攻佔新園汛,南路營,諸羅山等營汛。次年起義軍達三十萬人,台灣總兵歐陽凱被楊泰立偷襲刺殺。清軍潰逃,逃到澎湖,先後攻佔鳳山縣,台灣府等地,6月清軍在鹿耳門登岸,義軍與清軍激戰。台灣府被清軍攻破,義軍退守諸羅,又遭藍廷珍攻擊。七月因叛徒楊旭,楊雄出賣,被清軍所獲,12月和義軍首領在北京就義,時年33歲。
朱一貴
6羅日光(-1746)羅日照(-1746)福建上杭人,清中期佃農起義領袖。1746年在羅氏兄弟的領導下,進行爭取政府蠲免錢糧與業戶的鬥爭,英勇抗擊前來鎮壓的官兵,同年10月被俘殺。
7王倫(-1774)山東陽穀人,清中期農民起義領袖。主要戰役是在臨清州進行的,又名臨清起義。1751年秘密加入白蓮教的支派清水教,1771年自稱教主,以運氣替人治病,教授拳術等方式,在兗州等地收徒傳教。1774年8月領導起義,9月攻佔各州縣。起義軍英勇抗擊,用短柄槍等武器與清軍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清軍探得其住所,派侍衛英濟圖等前往擒捕,兩人扭打在地,起義領袖孟燦用短矛刺中英濟圖咽喉,將其救。此後,見大勢已去,舉火自焚。義女烏三娘武藝超群,能使雙刀,巷戰中從馬背上指揮戰鬥,中鳥槍犧牲,年僅20歲。
8胡挺三(-1776)漸江永嘉人,清代反佃起義首領。1776年領導佃農組織武裝起義,進行抗租鬥爭。各地佃農此伏彼起的抗租鬥爭,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及其封建統治政權,影響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同年10月被捕處死。
9林爽文(1756-1788)原籍福建漳州,清中期天地會起義首領。1773年隨父渡台灣,定居彰化縣大里杙庄。1784年加入天地會,後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1786年發動反清起義,殺台灣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縣衙門,自稱盟主大元帥。正月20日北路的王作,李同率眾響應,殺淡水同知,向北攻下新竹竹塹城。隨後,1788年失敗被捕,遭到凌遲處死,年僅32歲。
林爽文
10石柳鄧(1737-1796)苗族,貴州松桃人,清代苗族起義軍首領。苗族農民家庭,1794年不堪朝廷壓迫密謀起義。次年在大塘汛發動起義,與石三保,吳八月領導黔東北和湘西農民戰鬥,堅持兩年之久,屢敗清軍,後在戰鬥中被殺,年僅60歲。
11王聰兒(1776-1798)湖北襄陽人,清代白蓮教起義女首領。江湖藝人出身,1792年加入白蓮教,嫁齊林為妻,又名齊王氏。參加白蓮教起義後,曾任義軍總指揮,武藝高強,有勇有謀的女英雄。擅長騎馬作戰,丈夫死後,1796年領導白蓮教起義。率眾十餘萬馳騁於鄂,川,陝,豫四省,1798年眼看突圍不成,與部下退到山頂,最終因起義失敗而自殺,時年23歲。
王聰兒
12王阿崇(1777-1797)布依族,貴州安龍人,本名阿從,清代布依族起義軍女首領。自幼習武,善於巫術治病,以宗教組織人民起義,民間稱為囊仙。1797年聚眾起義,號稱皇仙娘娘,其軍多時達數十萬眾,先後攻下普坪,貞豐,興仁,興義,直撲紫雲等地。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清軍派大軍鎮壓,攻陷貴陽等地,將其生擒,後被押送北京,12月被處死,年僅21歲。
13韋朝元(1768-1797)又名德明,小名阿成,貴州南籠府(今安龍)人,布依族。出身貧苦,1797年正月與徒弟王抱良,王抱羊等密謀武裝起義。後與王阿從合作,推王阿從為首領,稱"皇仙娘娘",稱其為天王玉帝仙官,王抱良為丞相,李阿六為總兵元帥,桑鴻升為軍師,以洞灑寨為京師,當丈寨為仙城,攻克冊亨,永豐等地。知府曹廷奎觸楹而死,清廷調軍三路圍攻,激戰半年,九月洞灑寨破,與王阿從,桑鴻升被俘犧牲,時年30歲。
14蔡牽(1761-1809)福建同安人,清代海盜。父母雙亡,流落霞浦縣三沙港,為漁船主打工。1794年淪為盜寇,多方響應,率萬人馳騁於閩浙海面,劫船越貨,收出洋稅。1802年率船隊攻打廈門海口,登岸奪炮13門。1804年至台灣鹿耳門,後被浙江提督李長庚在定海洋面擊敗。次年自稱鎮海王,率領船隊駛入台灣鳳山,包圍台灣府。同年李長庚與水師提督張見升在黑水外洋合擊其船隊,發炮擊殺李長庚。1809年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相約圍攻其於台州漁山,因寡不敵眾,開炮炸座船,與妻子及部眾沉海而死,享年49歲。
蔡牽起義
15王三槐(1761-1799)四川達州直隸州人,清代川楚白蓮教義軍首領。1796年舉義於宣漢縣桃花鄉蓮池溝,次年會同徐天德部攻克東鄉縣,率部轉戰川東北,控制20多個州縣的廣大地區。清軍勒保,觀成率兵鎮壓,1799年因麻痹輕敵,到清軍大營談判被誘捕解送北京,後被凌遲處死,時年39歲。
16李文成(-1813)河南安陽人,清代天理教起義領袖。出生貧苦農民,因不甘受官府欺壓,加入反清秘密,並組織八卦教。不久,被推為震卦卦首,成為主要教首,後改教名為天理教。利用傳教發展教徒數萬人,1813年九月在直隸,河南,山東同時起事,旗幟為白色,當起義日期臨近時,消息走漏。9月5日被捕入獄,在獄中受盡酷刑,威武不屈。天理教起義軍攻克滑縣城,將其救出,佔領縣署,樹起了大明天順李真主的大旗。11月清兵圍住其所在的炮樓,拚命往上衝殺。劉國明持刀躍出,連英勇戰死。義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令舉火自焚而死。
17林清(1770-1813)順天大興(北京)人,嘉慶年間天理教起義首領。祖籍浙江,18歲在當鋪當學徒,曾任大興巡檢司書吏。1806年參加天理教,成為坎卦教主,在河北各地傳教。1811年與李文成共議聯合行動,與李共掌八卦九宮,封號天皇,約定兩年後起兵。1813年9月14日派二百人分兩隊身藏武器,潛入北京。次日由太監嚮導,分兩路進入內城,並在隆宗門與清軍展開激戰,因寡不敵眾,李文成援軍未能趕到,兩路均告失敗,義軍31人犧牲,41人被俘,同年19日於黃村被捕殺害。
林清
18張格爾(1780-1828)本名和卓. 亞海亞,生於浩罕汗國,新疆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維吾爾族,大和卓波羅尼都孫,父薩木薩克,出身貴族。祖父因謀反被處死,父親逃亡海外。早年在阿富汗求學,陰謀潛回新疆。1820-1828年在浩罕與英國殖民者支持下,潛入南疆發動叛亂。1826年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情緒,集眾叛亂,先後攻佔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等城。清廷命伊犁將軍長齡與陝甘總督楊遇春等領兵平叛。1828年被清軍俘獲,押解至北京處死,時年49歲。
19鍾人傑(1803-1842)又名鍾九,湖北崇陽人,清代農民起義領袖。考中秀才,以教書為業。為人耿直,支持窯民控告官紳,禁止群眾挖煤事,被發配孝感縣,不久逃歸。1839年官府收糧米,凌辱納糧農民,與陳寶銘率眾圍攻糧房。次年崇陽衙役抓捕抗糧農民,聚眾痛打衙役,平糧房,將減收賦稅章程刊立石碑於縣衙大堂,旋遭通緝。1842年正月與陳寶銘等領導農民千餘人攻入縣城,開倉濟貧,破獄縱囚,殺知縣師長治,被擁為勤王大元帥,分設知縣,千總等官。20日湖廣總督裕泰,提督劉允孝配合湖南提督台涌,副將雙福等率清軍兩萬餘人,分四路圍攻義軍。分兵迎敵,在西嶺,黑橋,白霓橋等為營,終因寡不敵眾而敗。與汪敦族,陳寶銘等被俘,4月28日就義於北京。
20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晚清太平天國領袖。早年科舉不中,迷信基督教教義。1830年聘為私塾先生,從事農村教書生涯。後接觸西方著作,1843年創立拜上帝教,撰寫《原道救世歌》等作品。1851年發動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1853年定都天京,分兵北伐及西征,東進,摧毀清軍江南和江北大營。1856年製造天京事變,誅殺楊秀清與韋昌輝,導致太平天國由盛轉衰。隨後,啟用陳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人推行新政變革,1864在天京病逝,享年51歲。
洪秀全
21張樂行(1810-1863)字洛行,乳名香兒,安徽渦陽人,出身豪紳地主家庭,清末農民起義軍首領。1837年率捻軍行俠仗義,清除惡霸侯永清。1850年在渦陽與宋姓豪紳械鬥,後被告至官府,與官府對峙。次年率領亳州捻軍首次聚眾起義。1852年聯合白旗首領龔得樹率眾圍攻永城,聲勢逐漸壯大。同年11月推為捻軍盟主,史稱十八鋪聚義。1863年清廷誘降其部,因叛徒出賣,在西陽集被俘,後被凌遲處死,時年53歲。
張樂行
22楊秀清(1823-1856)名嗣龍,廣西桂平人,祖籍廣東梅州,太平天國領袖之一,太平天國政治家,軍事家。出身貧農,以燒炭為業。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次年假託天父下凡,取得上帝會的主導權。1850年12月發動金田起義,拜中軍主將,左輔正軍師,受封東王,稱九千歲,節制諸王。隨後,結黨營私,1853年定都天京。定都天京後,更是架空洪秀全,成為太平天國實際領袖。此後,發動北伐和西征之役,擊破清軍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穩定太平天國政權。1856年假託天父,逼洪秀全封其為萬歲,陳承鎔告發其圖謀弒殺洪秀全,洪秀全密召韋昌輝入天京誅殺其黨羽,引發天京事變,全家及僚屬遇害。
楊秀清
23韋昌輝(1823-1856)原名志正,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出身地主家庭,少曾讀書,應試不第。1848年在馮雲山影響下,加入拜上帝會,後得到蕭朝貴支持。1851年拜為後護,遷右軍主將,永安建制時封北王,稱為六千歲。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死後,協助楊秀清打理內政。由於楊秀清跋扈專權,並多次輕慢,內心對其恨之入骨。1856年韋昌輝奉命赴江西督戰,後赴天京接到洪秀全詔書,發動天京事變,屠殺楊秀清及其全家,大失人心。洪秀全發佈誅韋詔書,其勢力頓時瓦解,在潛逃中被天京軍民逮捕,後被洪秀全處死。
韋昌輝
24張秀眉(1823-1872)貴州台江人,清朝晚期苗族起義領袖。在台江張家寨打工為生,後來發生災荒。咸豐初年因地區災荒,聯合眾人發動起義。隨後,圍攻台拱廳城,打死州吏吳復,攻擊各地清宮汛堡,攻佔丹江廳城。1856年佔領台拱,黃平,清江等廳州縣,義軍控制貴州東南部苗族聚居地區。貴州各地爆發了人民起義,聯合四周起義力量,沒收土司與屯軍的土地,分給無地農民。1868年聯合義軍抗擊清軍圍剿,1870年清軍攻佔台拱,丹江,後退守雷公山。1872年與席寶田部激戰,兵敗被俘,解往長沙被殺害,時年50歲。
張秀眉塑像
25石達開(1831-1863)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人,祖籍廣東和平縣,太平天國名將與軍事家,曾封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尊為義王。1847年跟隨洪秀全,加入拜上帝教。1851年永安建制,晉封翼王,自稱五千歲。1855年2月在九江,湖口重創湘軍水師,乘勝西征,11月進軍江西,攻佔皖,贛,鄂三省疆土。1857年天京事變時,晉封左軍主將,6月2日被迫離開天京。10月進入江西,轉戰失利後放棄江西,經略浙閩,轉戰於南方各省。次年5月率眾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後被敵軍俘虜。6月27日就義於成都,享年32歲。
石達開
26馮雲山(1815-1852)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自幼喜讀經史,參加科舉考試,後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太平天國重要領袖之一。1851年封南王,自稱七千歲,次年6月經蓑衣渡時,被清軍江忠源部炮火擊中,傷重而亡,時年38歲。
馮雲山
27蕭朝貴(1821-1852)廣西武宣人,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太平天國重要將領。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回家鄉招收成員,與同族兄弟共同組織起義。1850年參加金田起義,次年隨軍出征,晉封西王,號稱八千歲。1852年12月被敵軍炮彈擊中胸部,不幸逝世,年僅32歲。
蕭朝貴
28李開芳(1811-1855)壯族,廣西南寧人,太平天國時期將領。1850年授戊監軍,次年7月任總制。從西王蕭朝貴攻長沙,連下桂陽,嘉禾等地,九月擢金官正將軍。11月攻克岳州,升殿右二指揮,率部攻克漢陽,升任殿右二檢黠。1853年正月攻佔南京聚寶門,與林鳳祥,羅大綱取鎮江,揚州。三月下詔北伐中原,委任其為大將。12月攻克武昌,升任地官正丞相。1855年率部突圍被俘,在北京遇害,享年45歲,追封靖王。
29林鳳祥(1825-1855)廣西南寧人,太平軍名將。1851年在永安參加太平軍,次年提為土官正將軍。1853年攻佔武昌後,升任天官副丞相。1855年2月清軍率軍攻連鎮,屢創敵軍,3月連鎮失陷,受傷被俘,後解至北京就義,時年31歲。
林鳳祥
30洪仁玕(1822-1864)小名謙益,號吉甫,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時期政治家,洪秀全族弟。自幼喜讀經史,天文曆數,科舉考試失敗後以教村塾為生。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洗禮加入教會。1852年旅居香港,1859年返回天京,獲封軍師,干王,一度總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巡撫沈葆楨捕殺。著有《資政新篇》一書,具有發展資本主義主張的政治綱領。
洪仁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