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4年的四月份,鄧公和彭真前往蘭州的一家工廠視察。然而就在視察過程之中,鄧公從人叢中忽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再仔細一打量,正是自己記憶中的那人,鄧公當即主動上前,熱切地拉起對方的手進行問候。
「承書同志!你怎麼會在這裡啊?」一時間,兩人相顧無言。
而這位被鄧公稱為承書同志的女工只是微笑看着他,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這名女工到底是誰?鄧公又為何會主動上前問候呢?
這件事情還要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說起。
王承書(右)
最艱苦的時期
在上個世紀,兩個超級大國爭奪霸權,卻令中國被置於極其尷尬的位置。美國多次向中國炫耀其武力,並以此威脅、訛詐,希望藉此找回在朝鮮戰場上因我國遭受的沉重打擊。
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甚至聲稱,將採取一切手段來扳回朝鮮戰場中的敗局。
於是,毛主席下令:中國必須要搞出自己的原子彈!
要知道在當時,蘇聯已經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彈,而兩國當時還處於友好時期,有蘇聯專家的幫扶,對於造出原子彈這件事,大伙兒都很有信心。
王承書
但世事難料,因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斯大林進行了批判。
而我黨並不否定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卻也對其「不打招呼」的行為感到不妥,並對對方罔顧事實,全盤否定斯大林同志的行為進行反對。
此事過後,我黨與蘇共已有裂隙之嫌,再加上此後的一系列事件,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蘇方在1960年要求撤走全部蘇聯的在華專家。
這導致我國的技術發展立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王承書(右)
可正所謂不靠天、不靠地,更不靠別人。中國人決定憑自己的力量造出獨屬於我們國家的原子彈,轟轟烈烈地「兩彈一星」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期間,我國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他們的名字至今仍家喻戶曉,為人民傳頌。
而王承書,正是這群優秀團體中的一員,她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什麼叫巾幗不讓鬚眉。
那麼她究竟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王承書
少年天才
王承書出生於1912年的上海,她的家庭可謂是真正的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從她起往上數四代,個個都是人才。
她的父親不僅是清末進士,更是公派留學中的一員,可謂學貫中西。
至於她的外公則更是不得了,曾在光緒年間就任清廷要職。揚州城裡赫赫有名的寄嘯山莊便是出自她外公之手。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使得王承書從小養成了看書的習慣。但說來也怪,小時候的王承書既不愛看小說繪本,也不愛國學傳統,而是一門心思抱定了數學資料孜孜以求,再加上她天賦異稟,幾乎每一次的數學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王承書
於是,王承書通過自己的努力在1930年考進了燕京大學物理系。在之後的歲月里,王承書展示出了過人的能力,她34年畢業,36年又獲取了燕京大學碩士學位,41年赴美留學,並在44年成功斬獲密歇根州立大學物理博士學位。
據說,密歇根大學當時設立了一筆專供給有志留學的優秀女青年的獎學金。王承書知道後十分心動,後來卻了解到這筆獎學金似乎只供給未婚女青年。
而當時的王承書已與燕大的物理學教授張文裕結婚兩年了。儘管條件並不符合,但她還是選擇了據理力爭。
一封寫給獎學金委員會的信中闡明了自身的情況,並表達了自己志於求學的決心。最終,憑藉著自身過硬的科研水平,王承書破格獲取了獎學金。
王承書
眾所周知,留美博士錢學森大學時期玩兒火箭,同樣身為學霸的王承書也不遑多讓。
她不但在1951年和導師合作創建了「WCU方程」還在1952年證明了索南多項公式,並成為了第一個求出了它的「本徵值譜」之人。
而這份成績也使得她從此享譽美國學術界,大家都認為,未來她斬獲諾比爾獎也只會是遲早的事情。
王承書的身份與地位除了在學術界的日益顯赫,在美國的待遇也變得十分優渥。
燕京大學
至少,作為「燈塔國」的美國,當時能夠給予王承書的福利,一定比當時剛剛從「解放戰爭」中走出,正百廢待興的中國要好得多。
然而,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遍世界的那一刻,王承書便渴望着回歸祖國的懷抱。
可當時的美國明確禁止,凡在美國從事理工、農學、醫學的中國科學家都不允許出境。因此,美國不但多次駁回了她的回國請求,還對她們一家進行了嚴密的監視。
一直到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上的作為,才使得美國終於解禁。王承書一家也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懷抱。
王承書
從祖國離開赴美求學的記憶歷歷在目,而那卻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
當時王承書的心情如何?究竟是的激動?還是興奮?
我們從她的日記中,或許能夠窺測一二。
在日記中,王承書表達了對重歸故土的興奮和喜悅,尤其是飄揚的五星紅旗帶給她內心難以抑制的激動。
王承書與丈夫
因此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國家做點什麼。無論是什麼,國家需要什麼,她就奉獻什麼。
而一個人寫過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後一一做到。
隱姓埋名
1958年,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並於同年四月,將新疆羅布泊西北地區定位核武器試驗場。
而就在下一年,發生了前文提到的蘇聯交惡事件。
王承書
中蘇交惡後,蘇聯開始停止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單方面終止了中蘇之間的協定合同,並拒絕了向中方提供技術援助。
但箭已在弦,不得不發。
同年七月,毛主席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最終決定了中國要自己動手做出原子彈!
任務一經下達,各方立刻展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恰逢這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回國,組織沒有理由不找到他們。
王承書
不過造核武器可不是平地起高樓,說起就起的,前期需要進行鈾井開採、熱核聚變研究等一系列操作,最終才能引爆核彈。
而王承書負責的,就是熱核聚變研究室的建設。當時這一塊領域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也是王承書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不僅如此,當時的王承書已然四十有六,在自己專精的技術領域深耕多年。
大伙兒都知道,不同學科之間的頂尖領域隔行如隔山,要王承書突然轉型去做熱核聚變的研究無異於從頭學起。
王承書
可就像電視劇《功勛》中,我國的氫彈之父于敏說的那樣:「研究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愛國主義壓倒興趣。」
面對國家的請求,王承書欣然應允。
於是,在1958年的一天,王承書正式開始熱核聚變的研究,並被公派前往蘇聯學習。
據說,在蘇聯學到了新知識後,王承書往往利用通勤的時間將所學知識手寫下來,交回國內出版。
王承書
這些資料不僅填補了國內關於熱核聚變領域的空白,而且幫助一大批年輕人了解並認識了熱核聚變,為國家培養出許多相關人才。
就這樣,在王承書的帶領下,僅僅兩年的時間,我國在熱核聚變領域的研究便有了長足的進展。她本人更是帶出了許多的優秀科研人員。
而就在這時,後來身為「兩彈」元勛之一的錢三強找到了她。
原來,當時我國關於原子彈的研究已經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但是卻始終提取不出原子彈核心燃料——高濃鈾。
錢三強
於是,錢三強找到了王承書,希望她能夠為此事出一份力。
但看過《我和我的祖國》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在當時,參與制造原子彈是最高級的機密,非但要絕對保密,而且將會和家人分離,長時間不能相見。
不僅如此,他們將會消失在我們所有人的視線當中,好似從未出現過一般。
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64年的那一聲「龍吟」。
錢三強
而王承書聽完了錢三強的請求,只說了一句話。
「我願意!」
鞠躬盡瘁
告別了家人,王承書便獨自一人來到了位於蘭州的504工廠,也就是後來她與鄧小平碰面的地方。
剛到這個地方,王承書就立下了軍令狀,將按時生產出能夠供給原子彈的高濃鈾。
錢三強
後來,在504廠,王承書究竟進行了怎樣的研究,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她軍令狀的結果,那就是在1964年1月14日這一天,504工廠提取出了可以投入使用的高濃鈾。
從那一天起,中國正式成為了全世界第五個,可以自主提煉高濃鈾的國家,為之後的原子彈生產提供了最為有力的支持。
而面對上級領導的誇讚,王承書只是雲淡風輕地表示,都是大家的功勞。
同年的四月,來視察的鄧公一眼認出了她。原來,兩人早在1959年時就在「全國群英會」上相識了。
王承書
「連你的先生都找不到你,原來你在這裡啊!這五年里,你過得怎麼樣?」王承書卻只是微笑地看着她。
鄧公知道王承書工作性質特殊,所以也不便再多說什麼。
隨着1964年10月16日,平底一聲驚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
那一天,每一個在現場目睹了原子彈爆炸的科研人員們都喜極而泣,這樣的畫面,或許從影視作品中,我們仍能窺見一二。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那不但意味着中國的又一次偉大勝利,還有另一層含義:功成歸故里,親人終相聚。
畢竟人生在世,家人總是難以割捨的牽掛,不過王承書是否這樣想過,我們卻無從得知。
因為她並沒有因為這一聲爆炸獲得解放,更多的責任和重擔找到了她。錢三強再次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能夠繼續從事核彈方面的相關研究。
而這無疑意味着,繼續隱姓埋名,但王承書沒有拒絕。
王承書
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王承書的所有的成就與輝煌都被隱藏在黑暗中。
對大眾來說,她是一個隱形人,她所有的工作都不能獲得世俗中推崇的名利,甚至不能享受家人的陪伴。
直到1978年,王承書從核武器研發一線退下,被調任至科學技術局任總工程師,才終於結束了隱姓埋名的生活,而那年,王承書已經66歲了。
儘管歲月侵蝕了她的身體,但她的精神卻從未停止腳步,並在多個科學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承書一家
譬如,她回到了曾經最熟悉的物理學領域,將目光對準了世界上最前沿的離心技術與激光技術。
她彷彿一架不知疲倦的機器,經過十餘年的嘔心瀝血,這兩項技術在我國被成功推進至工業應用階段。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王承書憑藉著自身過人的天賦以及不懈努力,在多項領域做出突破,並於1980年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直至晚年,王承書罹患白內障,替她診病的醫生建議她使用進口葯。至少在醫生看來,這樣一位中科院院士,不至於連每支600塊錢的進口葯都用不起吧。
王承書
誰知道王承書從入黨那一天起,便時刻保持着最高的覺悟。
因為國家剛起步,她便每次都從自己兩百八十元的工資里取出兩百塊用於繳納黨費,自己只剩下八十塊,即便是這樣,她還要從這裏面拿出一部分資助別人,就連丈夫去世留下的積蓄,王承書也並不打算自己留着。
在她看來,比起自己,祖國還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需要這一筆錢。
於是,她將丈夫的遺產盡數捐給了當時的希望工程,為西藏的一所縣城修建起一所希望小學。
王承書與錢三強
王承書一生都為了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在過去,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享年82歲。
王承書為國家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這樣的人物又如何不讓人去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