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解放戰爭還沒有結束時,毛主席就已經在關注北平的解放問題和故宮的保護工作。
平津戰役時期,他多次交代,盡量用和平手段解決北平問題,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炮火。
解放後,他又十分關注故宮的發展和保護工作,多次下令撥款贖回中國流傳在外的文物。
甚至在1954年建國後沒多久,多次抽出時間到紫禁城參觀、遊覽。
要知道1954年正是國家發展之際,等待毛主席處理的事還有許多,每天要處理的公務堆積如山,可他為何一直關注故宮的發展,還在4天內3次登上紫禁城呢?此外,主席為何堅持不到故宮裏面參觀?
毛主席與故宮的一段情
毛主席在還沒有「進京趕考」前,就和故宮產生一段不可分割的情緣,當時的他還在湖南師範讀書。
在求學的過程中,有一位叫易培基的人,曾是故宮博物館的第一任院長,對毛主席影響很大。
他教導毛主席語文科目,在毛主席身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導他成才。
易培基雖然教導了許多學生,可是卻從未有過任何一個人能像毛主席一樣得到他如此器重。
他曾這樣評價:「以毛主席的人品和才學,絕非池中魚!」
他甚至預言毛主席將來一定會是平民百姓的領導人。
易培基為了支持毛主席早期領導的湖南革命,多次對他提供贊助。
對於這位賞識自己的伯樂,毛主席也心存感激,兩人經常書信來往,保持聯繫。
也是從他那裡,毛主席對北京充滿了憧憬。
毛主席對我國古代文化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對文化遺產有深厚的感情。
1918年夏,楊昌濟一家遷到北京居住,毛主席也從師範學校畢業,很多新民學會的同學希望能夠留學深造,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經費。
就在毛主席和同學苦惱時,楊昌濟從北京寄來一封信,告訴他們法國政府來中國招募工人,這是一次絕佳的勤工儉學機會。
毛主席接到信件後,馬不停蹄趕來北京生活。
8月19日,他到達北京,認識了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兩人漫步在北京街頭,看着偌大的故宮,毛主席有很多感慨。
一想到北京還有那麼多人沒地方住,流落街頭,毛主席心裏很不是滋味。
此時的毛主席冒出一個念頭:要讓天底下的人都有房子住、有東西吃,不用再過這種貧苦的生活。
雖然當時的毛主席也不知道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才能實現自己宏偉的夢想。
但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他心底生根發芽。
1948年底,遼瀋戰役取得勝利,解放軍圍攻北平,大批的國民黨敗軍湧入北平,他們在紫禁城內四處亂竄,在城裡大搞破壞,故宮面臨嚴重的危難。
他們為了防止解放軍打入北平,在故宮周圍建起不少防禦工事,一旦發生戰火,解放軍的炮彈很可能會落在故宮附近,那麼故宮中的建築和文物難免會受到損傷。
北京的故宮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代皇帝居住的地方,這裡有龐大的宮殿建築群和數以百萬計的文物藏品,是明清時期的主要象徵。
辛亥革命後,廢除了封建帝制,溥儀被廢黜後,故宮內的設施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破壞,最明顯的還是各個宮門的門檻都被鋸掉。
軍閥混戰期間,故宮的破壞進一步加劇,甚至還有過飛機在故宮投彈的事。
由於故宮長期無人修理,故宮內雜草叢生,房屋倒塌,有的牆上和屋子上竟然長出四五十年的大樹。
早在1936年,毛主席就認識到故宮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當時的毛主席還在陝北的窯洞里。
他曾對斯諾敘述過對故宮的印象和感觸:「故宮的美對我而言是一種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補償,在故宮的庭院里,我看到北方的早春。」
也正是在這古牆下,護城河邊,毛主席和楊開慧開始青澀的戀愛。
因此為了保護北京城內的文物,毛主席給聶榮臻他們作出指示:「這一次攻城,務必要詳細周密計劃,盡量避免對故宮和其他文物古迹的破壞。」
解放大軍迅速包圍和孤立了北平,按照當時的情況,他們完全可以在克敵制勝的情況下,以武力拿下北平。
但是毛主席為了避免破壞故宮,保護北京城的文化古迹,特意指示前線部隊在攻城的同時,積極做傅作義的工作,盡量和平解放北平。
還讓每一個部隊的首長弄清楚哪些地方是可以進攻的,哪些地方是不能攻擊的。
他甚至下令讓解放軍繪圖立說,每個人都要嚴格按照地圖上的指示執行。
這份地圖詳細繪製了北平的每一個街道和小巷,所有解放軍都要準確背熟地圖上的標識。
毛主席的命令,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對故宮和以故宮為代表的文化古迹的保護態度。
故宮的保護工作
為了保護故宮和北京其他古代建築,中央領導人多次和林彪商議,並且秘密派出有關人員找到清華大學的建築專家梁思成,請他在地圖上標出北平城內外古代建築的位置。
解放軍按照他的標註,印在戰士的手冊上,方便每一個人記憶。
與此同時,中央領導人還着手組建北平文化接管委員會,商議解放北平後,如何接管和保護故宮。
1949年2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二天,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京文物的保護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作為首都,自然要重點建設,在經濟十分拮据的情況下,毛主席還是決定對故宮進行修繕。
1949年5-6月,政府出資對故宮慶壽堂進行修繕,這是北平解放後對故宮的第一項修繕工程。
修繕時,工作人員才發現這項工程難度有多大,過去在故宮內遺留太多的垃圾和雜草。
僅僅是清理垃圾和廢物,就用去大半年時間,清理出來的垃圾單位以萬噸來計量。
解放後,在馬衡院長的主持下,經過調查,詳細制定了關於故宮等古建築的維修和保護計劃。
其中較大的工程是1955年對端門的修繕;1956年對西北角樓的修繕;1957年對武英殿的修繕;1959年對太和門以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1960年進行東北角樓的修繕工程等。
解放初期的一年時間裏,周總理多次到達故宮博物館,逐一參觀宮廷原狀的陳列和專館的陳列,審查出國的文物展覽。
他指示有關方面不惜花費重金,將溥儀被趕出宮時,為了換取現金,抵押在香港外國銀行的我國古人的真跡贖回。
按照周總理的指示,香港有關人員不計成本將它們一一贖回,擺放在故宮博物院供中國百姓參觀。
儘管毛主席對故宮的修繕和保護很上心,但是他登上紫禁城卻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五年。
三次登上紫禁城
1954年5月17日下午4時,中央保衛局與故宮保衛科聯繫,通知他們毛主席要到故宮。
沒過一會,兩輛小汽車徑直開進故宮的神武門,毛主席穿着灰色呢子衣服和公安部長羅瑞卿一起登上故宮城牆。
由於長城山高路遠,毛主席還特意手持一根小竹竿,登上了神武門的城樓。
故宮方面派出保衛科科長韓炳文全程陪同毛主席參觀,充當導遊的角色。
為了不影響故宮的正常開放和其他遊客的參觀遊覽,不引起轟動,毛主席直接從神武門東坡道登上城樓。
當看到城牆上的苜蓿草後,他問道:「這應該是苜蓿草吧?它可是好東西!」
他們一路順着城牆向東、向南,一路走到東華門,一路走來,毛主席興緻勃勃。
他仔細瀏覽故宮的全景,看着紫禁城雄偉壯麗的樣子,琉璃瓦金光閃爍,紅色的宮牆光彩四溢,他無限感慨。
在東華門的城台,毛主席坐在小板凳上休息,和同行的同志以及韓炳文一起品嘗橘子,同韓炳文親切交談。
毛主席詳細詢問故宮的機構設置,文物保護情況,事無巨細。
韓炳文看毛主席如此關注故宮的情況,便邀請毛主席到故宮裏面參觀遊覽。
他曾在中南海警衛局任職,負責保衛和消防的工作,每天晚上都要派人登上城樓,沿着城牆巡邏。
當時故宮的安保設施還沒有這麼先進,紅外線顯示儀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晝夜監控全部都依靠消防警衛人員警惕不鬆懈的眼睛。
誰知道毛主席擺擺手,他不願意到故宮裏面參觀遊覽,接着又詢問故宮各個部門的分工和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
毛主席是教師出身,最清楚文化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他鼓勵所有人積極學習文化知識和業務相關的知識。
休息好後,他又走向午門,參觀設在午門城樓上最近剛剛出土的文物展覽,一共三個多小時。
毛主席饒有興趣看着這些剛出品的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國的瑰寶,是百姓的心血,一直到將近黃昏,他才悄悄離開。
第二天,也就是5月19日下午,毛主席再一次登上故宮城牆。
他一直惦記昨天還沒有參觀完畢的出土文物,處理完事情後,便急不可耐登上故宮城牆。
他選擇直接從午門登上紫禁城城樓,繼續參觀。
他一邊饒有興趣,一邊又小心翼翼,看得出對文物的重視。
這一次,他不像昨天那樣有點走馬觀花,而是對每一件出土的文物展覽都看得比較詳細,對當時的考古新發現產生很大的興趣。
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工作進展非常好,考古學家從周口店一堆最不起眼的灰燼堆里發現北京猿人的標本和化石。
毛主席這次一共觀看兩個多小時,一邊看一邊還提問問題,儼然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模樣。
此時,跟隨的人再一次詢問道:「主席,要不我們到故宮裏面看吧,裏面陳列了許多文物。」
不出意外地,他再一次被毛主席拒絕,毛主席覺得只看這一批文物就已足夠,沒必要再去故宮裏面參觀遊覽。
於是他繼續看着文物,儘管看得很細緻,可毛主席離開的時候,還是帶着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5月20日下午,毛主席第三次登上故宮城牆,這次他也是從神武門經過,向西邊走,工作人員還在西北角樓留下一張珍貴的照片。
鏡頭中的他一臉笑容,顯得特別激動,這一次他選擇了一個絕佳的觀看角度。
在這裡向北邊眺望,景山、大高玄殿和北海白塔都盡在眼中,一覽無餘。
在西城牆上向西邊眺望,能看到毛主席生活和工作的中南海、金鰲玉蝀(dōng)橋。
當初和楊開慧參觀紫禁城的場景歷歷在目,沒想到如今再到紫禁城上,會變了一番新氣象。
當年第一次來北京時借住的福佑寺,風神廟、雨神廟、雷神廟和萬壽興隆寺等古迹,都盡收眼底。
如今的紫禁城內外風光無限、氣候宜人,能讓人內心放鬆,掃清所有疲憊。
一直到晚上7時,毛主席才走下城樓,和大家揮手送別,紅色的宮牆無聲訴說中華民族的天才智慧,訴說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量。
此時此刻的毛主席,應該是百感交集,無限感慨吧。
要知道1954年的時候,新中國建立才5年時間,還有許多國家大事等着毛主席處理。
如「三反」運動的開展,公私合營經濟制度的發展,還要準備1955年的萬隆會議等。
對故宮的厚愛和信任
除了三次參觀紫禁城外,毛主席還和故宮博物館有過鮮為人知的來往。
毛主席的秘書逄先知曾經在書中表示:「毛主席酷愛字帖,經常會讓秘書把所有字帖集中放在他身邊,供他練習。
為了滿足毛主席的興趣愛好,我們經常到故宮裡借一些知名書法家的真跡供他學習。」
故宮一直到現在還保存兩份毛主席借閱書畫的目錄:一次是在1959年毛主席委託陳秉忱來借閱書畫20多件;一次是1963年2月11日,田家英出面借閱書畫26件。
由此可見毛主席對先輩的熱愛,以及他對中國書法的熱衷。
此前,著名的史學家姚虞琴先生將他珍藏多年的王船山墨跡《雙鶴瑞舞賦》通過陳叔通先生贈與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後視若珍寶,但他覺得如此珍貴的物品,不應該自己佔為己有,應該放到故宮博物館珍藏,讓更多人看到。
他將《雙鶴瑞舞賦》小心翼翼交給文物局的鄭振鐸局長保存,鄭振鐸又請專業的人員對《雙鶴瑞舞賦》進行鑒定。
確認這是王船山的真品後,他才登記入庫。
1952年10月27日,毛主席又把朋友蔣澤霖贈送的《錢東壁臨蘭亭十三跋》交給故宮博物館。
為何不進入故宮?
結合當時新中國的發展歷史,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1954年新中國頻發災害,雲南玉溪火災,直接造成十人死亡;長江岳輪火災,燒死15人,燒傷30多人,火勢之大,險些蔓延到大佛寺;福建屏南縣媽祖廟火災,神殿燒毀嚴重,燒死四人等,這些火災的發生,都不同程度給附近的文物造成損傷。
第二,蘇聯消防、防空代表團來到中國參觀。
他們在參觀故宮博物館後,詳細介紹一些他們消防工作的經驗,也向我國提出許多珍貴的改善消防工作的意見,其中就包括如何加強故宮消防,文物的保護。
送走蘇聯代表團後,羅瑞卿將國內火災的情況整理成一份詳細材料,向毛主席彙報。
出於對故宮消防安全的關心,毛主席決定親自登上紫禁城,沿着消防警衛隊員的巡邏路線,在城牆上繞行一周。
總而言之,原因很簡單,因為百姓。
當初中央領導機關搬進北平後,毛主席一直堅持住在香山雙清別墅,不想搬到中南海居住。
若不是周總理和羅瑞卿多次勸說,若不是在雙清別墅遭受多次暗殺,毛主席還是不會搬到中南海。
因為他不想讓百姓覺得自己和封建傳統皇帝有任何聯繫,同樣,故宮作為皇帝的住所,總會和封建帝制有些關聯。
毛主席不想給百姓造成誤解:「中國共產黨和封建帝制有關係」,因此才三登紫禁城而不入。
在他心裏,百姓就是天,遠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