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治,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武媚娘傳奇》中那個心裏眼裡只有武則天的文弱皇帝,抑或是各大影視劇中武媚娘身邊的陪襯丈夫,因為妻子太過強大,導致眾多影視劇為了凸顯武則天這一千古女帝的形象,往往會將唐高宗李治的能力和性格弱化,殊不知,他其實本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
細細品味這段歷史後,我們會發現,也確實不怪後世會這麼改編,畢竟李治他爹是唐太宗李世民,妻子又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在這兩人的襯托下,他確實不算那麼出眾。
但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不是唐高宗李治那個殺伐果斷的爹,也不是他那個冷漠狠戾的妻子,而是李治這個人。眾所周知,李治固有的形象就是一個猶豫不決、斯文又稍顯怯懦的帝王,那為何唐太宗李世民會選擇將皇位傳給他呢?
唐高宗李治,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之子,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也是他的嫡三子。
李治雖為長孫皇后所生,但當他出生時,前面已有兩位哥哥,分別是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傳位方式,再加上兩位哥哥也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在當時看來,李治的一生原本應與皇位毫不相干。
怪只怪,李承乾與李泰被皇權沖昏了頭腦。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琴瑟和鳴,對於他們倆的幾個孩子自然也是格外寵愛,不管是太子李承乾還是魏王李泰,李世民都給予了足夠的父愛,而這兩個兒子也不負他的期望。
太子李承乾多次被授予監國的任務,他處事恰當、進退有度,做得是有聲有色,深受李世民肯定,可惜的是,一次意外來臨,李承乾瘸了腳,自此,他的心境也發生了改變,不僅豢養男寵,連和父親李世民的關係也越加不和,最後因一次逼宮之舉被李世民廢掉了太子之位。
魏王李泰則是在李世民的一次次寵愛中迷失了自我,李泰自小就十分聰明,長大後更是才華橫溢,在太子李承乾瘸了一隻腳後,就有大臣曾上書建議李世民改立身體健康的李泰為太子。
而這個舉動也正是後來觸發太子李承乾逼宮的一條導火索。
明明知道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出長子,為何會有不怕死的大臣敢這麼給李世民上書呢?那自然是因為李世民對李泰明目張胆的偏愛。
按照當時的規矩,已經成年的李泰不應該繼續留在京城生活,但因為李世民太過溺愛他,不願意這個兒子離開自己太遠,不僅准許他留在京城,還支持他在自己的府邸設置文學館。也許正是因為李世民的這個態度,才讓李泰看不清自己的位置,第一次有了與哥哥李承乾爭奪皇位的念頭。
隨着時間的推移,腦中的想法越發強烈,李泰開始明裡暗裡地和哥哥李承乾較勁,意圖將他拉下太子之位,最終逼得李承乾不得不「反」。
可沒想到,李承乾被廢后,自己卻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李世民是個慈愛的父親沒錯,可他同時也是君王,心裏自然清楚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脫不了干係,如果將他立為太子,那麼自己百年之後,按照他的性格,小兒子李治能不能活尚且不說,可能連自己費力保下的先太子李承乾也會失去性命。
於是 ,為了三個兒子的安全,最終李世民決定將15歲的李治立為太子,而魏王李泰則被他貶為東萊郡王,再也無緣皇位。
那麼,李世民決定立李治為皇太子除了想同時保全另外兩個兒子外,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嗎?
李治作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最小的一個兒子,9歲時便失去了母親,自此,李世民一邊忙着處理政務,一邊親自帶這個兒子,而李治也是唯一一個由李世民親自撫養長大的孩子,兩人的感情自然不同尋常。
再者,李治是出了名的孝順,因為與父親長年待在一起,當李世民要領兵出征時,他當場淚流滿面,親自將父親送出城外,望着李世民遠去的背影依依不捨,而在外的李世民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收到李治的來信,還專門為此設立了飛表奏事制度,只為雙方互通書信。
那麼,李治是真的像影視劇中的那般懦弱嗎?
當然不可能,先不說李世民是否會將倖幸苦苦得來的皇位傳給一個無用且怯懦的兒子,再說由他親自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麼會無用?
還有就是妻子武則天,武則天作為千古第一女帝,少女時期就表現出了女子少有的魄力,甚至於不顧世俗的壓力與還是太子的李治交往,如果李治無能,她又怎麼會愛上他?
真實歷史上的李治,其實自登基後自始至終都是大權在握,武則天雖與他相識於少時,又貴為皇后,但行事都得看他眼色、順着他的意思來,她並不是像影視劇中所說的那樣,操縱着他的生活,她真正掌權其實是在李治去世後,李治去世後留下了一封遺詔,在遺詔中給予了武則天莫大的權力,致使她後來可以為他治理李唐江山。
可以說,聰明如李治,武則天實則是他最強大的一顆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