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家書,一張照片,成為半個世紀的思念,他一生的遺憾。
1989年,70歲老人何燦南躺在病床上,他獃獃地痴望着遠方,手裡緊緊地抓住家書,嘴裏念叨着「回家去」,眼裡的光一點點的熄滅。
臨終前,他彷彿又回到了故鄉的榕樹下,媽媽在樹底搖着蒲扇,弟弟妹妹捧着剛從井水裡撈出來的西瓜,齜着一口白牙,樂呵呵地朝他揮手。
那是他想了一輩子的家。
可如今,僅隔着一道海峽,卻成了他走了一生都抵達不了的彼岸。
就因為他是赴台老兵。
但比起其他一輩子都回不了家的台灣老兵,他又無比的幸運,因為30年後,他的孫女會帶他回家。
抓壯丁
1919年,何燦南出生於廣東肇慶,位於七星岩下的一個小村莊,家中兄妹3人,他排行老大。
十幾歲時,因家中貧寒,他為了讓弟妹可以繼續讀書,主動輟學打工。雖說生活很難,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再苦也是甜。
然而,他的一生卻因「抓壯丁」被改寫了。
1949年初,國民黨戰敗已成定局。此時的蔣介石已無力回天,他只能接受手下的建議退守台灣,待養精蓄銳後再捲土重來。
為了能早日奪回政權,蔣介石還做了「一年準備、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反攻大陸計劃,而計劃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徵兵。
然而,人們經歷了數十年的戰爭,好不容易等到了和平的曙光,又怎麼會願意跟着國民黨繼續顛沛流離。
於是,徵兵變成了「抓壯丁」,特別是沿海地區,軍官們抓到了人,就往船上丟,就連十幾歲的孩子都不放過。
何燦南就是在上工的路上被抓的,他被逼入伍後,跟着大部隊,昏昏沉沉地來到台灣,開始了他浮萍無根的一生。
當他們抵達台灣後,蔣介石承諾:很快帶他們回家。
然而,他們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到政府要大量裁軍時,他們才驚恐地發現,自己已經被「退伍」。
而且,遣散費就一頂蚊帳、一卷席子和幾百元,窮困潦倒的他們只能住在眷村。
眷村也被稱為外省村,裏面住着的都是被抓來的退伍老兵。
當地的台灣人非常排外,他們諷刺老兵們為「榮民」,不願和他們打交道,一般的工作都不會雇他們。
而且大部分老兵都是十幾歲就被抓過來的,大字都不識幾個,又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從事廉價的體力工作,例如做苦力、到海邊搬石頭、開荒等。
他們就像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沒錢、身體又不好,大部分人都娶不到老婆,只能孤苦一生。
有的人甚至拿席子往身上一裹,就躺在地上等死。
何燦南則是他們中的幸運兒,他認識了一位台灣女孩,兩人生育了3個兒子,相守了一生。
但即便何燦南在台灣安了家,他也不敢忘根,他依照族譜給兒孫起名,兒子是「家」字輩,孫子則是「詠」字輩,以此寄託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在台灣的老兵們,誰會不想家?
但是,在那個年代的台灣,說一句「想回大陸」都會被抓,回家更是天方夜譚。
直到1987年,他們的人生有了轉機。
尋故人
那一年,沉默了近40年的台灣老兵,終於爆發了。
他們哭訴自己大半生已是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就算是死,也要魂歸故里。
於是,上萬名台灣老兵聚集在台北街頭,身穿寫着「想回家、想媽媽」的白襯衫,拉着橫幅,聲嘶力竭地高喊着:
「那麼多年,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否還健在?若在世,我們回去還能奉上一杯茶;若已逝,我們還能上一炷香!」
最終,在台灣老兵的抗爭下,蔣經國迫於輿論壓力,在同年11月,宣布台灣老兵可以以探親的名義回到大陸。
當天,十萬份探親申請表瞬間一掃而空。
兩岸恢復了民間的交流,何燦南的妹妹何巧如,也在香港好友馮先生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哥哥。
當收到哥哥寄來的第一封信時,她輕撫信封上那一個個熟悉的文字,不禁紅了眼眶。
信里那一句句親昵的問候,讓她失聲痛哭,止不住的眼淚彷彿要把多年的思念和委屈都流盡。
她終於完成爸媽的遺願,找到哥哥了。
雖然兩人分隔兩地,可是哥哥還活着,這就是天大的幸運!
與哥哥通信,也成為何巧如的精神支柱。然而,郵寄信件的時間太長,有時候要等上大半年才能收到。
從哥哥的信中,何巧如知曉哥哥生活並不富裕,短時間沒辦法回到老家。
於是,她左存存,右省省,換了1000元港幣,打算等馮先生回肇慶時,帶去香港寄給哥哥,填補哥哥回家的路費。
但是,天意弄人。
1989年,何巧如的路費還沒有寄出,就收到台灣的來信。信裏面,是哥哥病逝的噩耗,何巧如整個人彷彿被抽走了精神氣,終日鬱鬱寡歡。
她回信囑咐侄子們要多聯繫,有機會回家看看。然而,還沒等到回信,香港的馮先生也因病去世。
好不容易重續的親情,又再次中斷。
只留下三封家書和一張照片,帶給何巧如無限的思念。
再重逢
斗轉星移,時間又過去了30年。
何燦南的大兒子何家祥已經63歲了,他一直都很愧疚,自己沒有儘力完成父親的遺願,如今姑姑也搬家,怎麼都找不到她。
待他百年歸老,又怎麼去面對父親。
大伯的悶悶不樂,被侄女何詠芝(娜娜)看在眼裡。
何詠芝回想起小學時,學校要填寫戶籍信息,她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籍貫竟在廣東,好奇的她,問了大伯後才知道背後的故事。
原來爺爺是害怕他們會忘記自己的根,所以才特意將籍貫填寫為廣東。
可是爺爺去世時,何詠芝才2歲,她對爺爺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聽完爺爺的故事後,何詠芝對祖國有了憧憬。
長大後,她更是喜歡到祖國的大地上走走,她去過很多地方,因為近鄉情怯,就是沒敢去廣東。
這一次,為了讓大伯寬心,也為了完成爺爺的遺願,承載了2代人思念的何詠芝,開始千里尋親。
然而,人海茫茫,又該如何尋人?
一天,何詠芝留意到今日頭條有一個幫助兩岸尋人的欄目,於是,她果斷地找上了項目負責人尋求幫助。
頭條項目負責人根據信中的地址,開始往肇慶端州區推送尋人信息,並聯繫當地警方幫忙查找。
然而,民警在系統里搜索「何巧如」這個名字,卻查無此人。
經驗豐富的民警尋思了片刻,直接搜索「何巧」二字。這時,系統彈出了「何巧兒」的信息。
她的大致資料與何詠芝描述得相似,而且粵語的發音「如」和「兒」是差不多的,她是「何巧如」的幾率非常高。
不過,她的戶籍已經被註銷了。
民警通過族譜系統,查到了何巧兒孩子的信息,並從何巧兒的小兒子口中,確定了他們有個在台灣的舅舅。
何巧兒有四個子女,他們雖然沒見過遠方的大舅。
但是,他們曾看見母親為大舅的死,哭得肝腸寸斷,終日將自己關在房間里,獃獃地看着江對岸的老家。
去世前,她還心心念念地囑咐兒女們要找回台灣的親人。
何巧兒說,自己是外嫁女,二哥沒有孩子,唯一能傳承何家香火的只有大哥何燦南,所以他的後代一定要好好的,別讓何家斷了根。
但是,相隔幾十年,又隔着海峽找人談何容易?
沒想到,台灣的親人竟主動找到了他們,而且還要回家看看,這讓他們興奮不已!
2019年6月,何詠芝帶着何家祥夫婦飛往廣州白雲機場,肇慶這邊的表姑表叔們則早早就在出境大廳等候。
何詠芝看到遠處手持接機牌的親人們,快步走上前去,熱情地擁抱了表姑。
雖然她們從未見過,可是血脈相連,讓她們彼此感到熟悉。
表姑帶着他們來到高要老家,何家祥看着父親曾經描述的大榕樹,潸然淚下:
70年了,父親終於可以再看一眼自己的故鄉。
由於何家祥腿腳不便,他只能讓妻子替自己上山去拜祭姑姑,他想要告訴姑姑,她思念的何家後人,如今來探望她了。
兩位老人跨越半個世紀的思念,將由他們的血脈至親延續下去!
然而,並不是所有台灣老兵都有何燦南這樣幸運。
許多老兵生前沒辦法回家,身後,便成為一盒骨灰,遙望着故鄉的方向。
引路人
聽說台灣老兵的故事後,台灣同胞劉德文,自願成為台灣老兵們的引路人。
從2003年至今,劉德文多次往返兩岸,陸續帶了200餘位老兵的骨灰回家。
為了尋找更多的已逝老兵,劉德文還曾去過亂葬崗。
在荒草叢生的墓地里,他拍下一個又一個的墓碑,彙集成冊,冊子里至少有6000多名老兵的資料。
在妻子女兒的幫助下,他將資料上傳到網上,幫助了許多大陸同胞找到了親人。
劉德文的父母也非常善良,給他資助了50萬,讓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延續這條無私的尋親之路。
有了家人的鼎力支持,劉德文走遍了祖國的很多省份。
他曾為了找骨灰掉進墓穴,摔斷了肋骨,也曾背着十公斤重的骨灰盒,走了五公里。
他也很累,但是,想到能圓老兵們的夢,他甘之如飴。
俗話說:樹高千尺,葉落歸根。
人也是如此,走得再遠,終究要回家,因為家就是我們的根!
而台灣更不是孤島,它的根就在大陸。
自古兩岸本就是一家,回歸也是必然的。
如今,歸家的鐘聲已響起,你準備好了嗎!
參考資料:
頭條尋人《廣東籍赴台老兵後代尋根覓親,盼能實現祖孫三代夙願》
新華網《台老兵後代尋回大陸家人》
央視國際《台灣老兵-回家》
極目新聞《連線台灣「靈魂擺渡人」劉德文:19年背兩百多位老兵骨灰葬回大陸》
-END-
作者:白書
編輯: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他突然離世,年僅16歲,隱情刺痛全網:有很多人愛着你,一路走好
康熙最寵愛的女兒,死時龍袍加身,240年後屍身不腐,專家大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