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會在當時造成極大傷亡,即使在和平年代,仍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威脅着人類的生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地雷炸彈。如果人類不小心誤觸炸彈,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和平年代的當下,排雷工作仍然是一項非常危險且耗時耗力的工作。
聞之色變的排雷工作
戰爭年代的地雷埋設毫無規律,分佈錯綜複雜,想要找到它們是一件非常耗時耗力且耗資金的任務。稍有不小心,極有可能因為誤觸地雷而引發爆炸。
其實世界上受到戰爭時期遺留地雷威脅的國家和地區不在少數,有經濟基礎的國家可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排雷,但對於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來說,就不得不想其他辦法。
目前世界上比較常用的排雷工具是金屬探測器。工作過程中,探測器內的電流會產生磁場,磁場遇到金屬後會發生變化,此時探測器會發出報警聲。
不過這種儀器效果頗受限制,因為很多雷區曾經多為戰場,戰爭過程中的子彈、炸彈爆炸物等金屬殘留物較多,對金屬探測器造成干擾。
而且隨着戰爭的不斷發展,二戰時期已經出現利用塑料外殼進行偽裝的地雷,這種地雷無法通過金屬探測器找到,導致排雷工作效率下降的同時,還給排雷人員造成巨大安全隱患。
一直到現在,非洲人們的腳下仍然約有120萬顆地雷,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排雷,他們還需要4000年。
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可以等得起。
地雷為什麼這麼多?
世界上埋雷最多的國家當屬阿富汗,具體原因不再贅述。但僅僅就排雷工作的難度而言,非洲、東南亞地區可謂幫上有名。
因為地域廣闊,加上兵源不足,大面積佈雷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敵人進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各國之間,或者因為國家內戰又爆發衝突,導致非洲和東南亞有很多雷區。
非洲和東南亞排雷工作難的主要原因,並非地雷多,而是他們不清楚地雷究竟埋在了什麼地方,加上經濟發展滯後,科技不發達,這才導致排雷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
敏感的動物
歷史上1948年發生在蘇聯的7.3級大地震來臨前,蘇聯街道上到處可見逃難的動物。不明真相的人們還在尋找原因,這場毀滅級的大災難就來了。
自古以來,動物對天災地害的敏感度都遠遠強過人類。古代的時候人們就發現,重大自然災害發生之前經常會出現「狗亂吠,雞亂跳,老鼠上街,牛羊不進圈」的現象。通過現代知識我們了解到,這是因為動物的感官要比人類敏感很多,可以提前感知到變化。動物的這些反常行為,其實也正是它們的求救行為。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它擁有敏感的嗅覺和聽覺。有些種類的狗狗智商很高,能夠聽懂人類的指令,在經過一定訓練後可以和人類一起並肩作戰,從事搜救犬,導盲犬,警犬等工作,每每出色完成任務。
在此基礎上,人類開始訓練掃雷犬,利用狗狗敏銳的嗅覺發現深埋在土地里的火藥,從而實現排雷目的。
最開始非洲人也訓練掃雷犬排雷,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掃雷犬的工作成本非常高,這讓本就不富裕的非洲人民有些吃不消。
非洲地理緯度低,主要氣候是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這也就意味着非洲常年高溫,尤其到了夏季更是炎熱難耐。適合做掃雷犬的犬類不耐高溫,很容易在夏季中暑。加上當地痢疾肆虐,不少狗狗都病倒了,治療費用高昂。
不同於其他動物,犬類對人類的情感羈絆很嚴重。一旦中途更換訓練員,狗狗的抵觸情緒就會非常嚴重,甚至直接抗拒完成指令。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邊牧,這種狗的智商就很高,精力旺盛,能夠在人類的指令下完成很多挑戰。但這種狗狗對主人的情感依賴非常強烈,一旦認定某個主人,輕易不會更換主人。
這些客觀存在的弊端,也是非洲地區人們不得不放棄掃雷犬的原因。
精靈鼠小弟
沒有掃雷犬的幫助,很快非洲人就發現另外一位好幫手——老鼠。
被我們列為四害之一,並且「過節人人喊打」的老鼠,竟然也有為人類發展做貢獻的一天。
老鼠的智商非常高,根據研究表明,老鼠具有人類兒童三歲時的智力,可以聽懂人類的話,嗅覺方面也很厲害。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之前,就有人發現當時大街上有不少老鼠「舉家逃難」,這也從側面證明老鼠預知危害的能力。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
打洞是老鼠天生就會的技能,身量小巧,動作迅速是鼠類的優勢。
為了讓更多人們早日擺脫地雷帶來的陰霾,一家由比利時和坦桑尼亞兩國人員共同組成,名為「APOPO」的世界非盈利組織開始為非洲和東南亞地區的人們提供幫助,他們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訓練排雷鼠。
不是所有的狗狗都適合做排雷犬,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老鼠都適合做排雷鼠。
這家機構找到一中名為「岡比亞有袋鼠」的鼠類,這是世界已知範圍內體型最為龐大的老鼠種類。一隻成年的岡比亞有袋鼠身長可以達到75公分,體重一般不超過8斤,就像一隻小貓一樣。
這種老鼠本身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對非洲炎熱乾燥的氣候非常適應,很少感染疾病,野生壽命最高十年,人工飼養可存活八年,屬於鼠類中的長壽老鼠。
機構人員之所以選擇岡比亞有袋鼠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它不同於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老鼠。岡比亞有袋鼠性格溫順,善於服從人類命令,智商很高,很少有情緒波動,因此當地人經常把岡比亞有袋鼠當成寵物來飼養。岡比亞有袋鼠對訓練員的情感依賴並不像犬類那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超強,更換訓練員也不會影響訓練和工作進度。
這種鼠類訓練成排雷鼠後,在運作過程中比排雷犬更加便捷迅速,大大降低排雷成本,得到非洲和東南亞多數地區人們的廣泛認可。
被選中的排雷鼠從出生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開始逐漸與訓練人員接觸,熟悉訓練場地與環境,等到一切適應,10周大的排雷鼠就要開啟為期9個月的訓練。
訓練的主要方式其實就是利用條件反射,讓排雷鼠對火藥味產生反應。訓練員會在場地內放上很多東西,有的混入了少量炸藥成分(只有氣味,但不會產生任何危害),有的則是普通物品。
排雷鼠每次觸碰到帶着少量炸藥成分的物品時,就會聽到「咔噠聲」,還會獲得訓練員的特別獎勵,一般都是西瓜、香蕉等它們愛吃的食物。
岡比亞有袋鼠是一種非常容易滿足的鼠類,尤其是食物滿足,會讓這個小傢伙變得幹勁十足。
等到排雷鼠能夠準確識別炸藥味後,它們就會進入「實習期」,也就是被訓練員帶到戶外進行實際訓練。在經過一層層嚴苛的考試後,獲得優異成績的排雷鼠才會「轉正」,正式成為一隻有「編製」的排雷鼠。
為了讓排雷鼠每天過得輕鬆快樂,讓它更加熱愛這份工作,除了伙食條件比一般的鼠類要好以外,還會有專門的鍛煉和遊戲時間,享受獸醫護理服務。
明星小老鼠
工作中的排雷鼠身穿「工作服」,身後跟着一位排雷人員。排雷鼠一旦嗅到土壤中有炸藥的味道,就會因為條件反射而不斷刨土,想要挖出深埋在地下的炸藥。
因為先天嗅覺敏感,排雷鼠可以準確嗅出埋藏在地下的到底是金屬還是炸藥,大大減少了工作量。
排雷鼠的行動力特彆強,加上它善於打地洞的先天條件,排雷時間也大大減少。一塊網球場大小的雷區,如果用傳統的排雷方法排雷,一般需要四天左右的時間,而岡比亞有袋鼠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出色完成任務。
排雷鼠和排雷犬相比有很多優勢,除了不容易生病、適應性強、成本低以外,最大的優勢就是排雷鼠的體重特別輕。
當排雷鼠發現地雷時,排雷人員可以放心大膽地讓排雷鼠繼續工作,因為它的體重不足以觸發地雷。當排雷鼠發出吱吱聲後,也就意味着它已經完成了工作。這個時候人們就會送上一塊香蕉,作為小傢伙的獎勵。
十分容易滿足的排雷鼠在吃到香蕉後幹勁更加充足,繼續馬上投入工作。
在這些眾多的排雷鼠中,也有人們熟知的小英雄——Magawa。
Magawa走進人們的視野,源於2020年9月份由英國一家慈善機構PDSA向它頒發了「動物勇氣獎。」
其實該獎項已經存在77年,初衷是為了獎勵那些為人類做出特殊貢獻的動物。不過因為在眾多動物中,人類更願意選擇狗狗作為工作「搭檔」,所以獲得此項殊榮的歷代獲獎者都是狗狗。
而Magawa則是第一個,除了狗以外獲得該獎項的動物,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Magawa從2015年開始就成為了一隻正式的排雷鼠,勤勤懇懇工作了五年,一直到2020年的6月份才正式退休。
從人類的角度出發,5年的工作時間並不長。但對於岡比亞有袋鼠來說,卻是鼠生的一大半。Magawa累積為2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掃除了地雷潛在的威脅,先後準確找到100枚地雷和大量易燃易爆物。
今年年初,已經到了暮年的Magawa變得越來越疲憊,為了感謝它為人類做出的工作,退休後的它每天都可以享受到最愛吃的食物「安度晚年」。在一個陽光燦爛且溫暖的下午,Magawa輕輕地閉上了眼睛,再也沒有睜開,結束了它任勞任怨卻無比光榮的一生。
Magawa的事迹讓很多網友感覺到驚訝,也讓人們開始廣泛關注排雷鼠這個群體。
有些網友說它們是「耗子敢死隊」,明知道前方的危險可能會以生命為代價,但它們卻仍然衝鋒陷陣,任勞任怨地一直工作。
從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到動物界的「白求恩」,排雷鼠改變了人們對老鼠的傳統認知。「排雷鼠的故事告訴我們,十二生肖它排老大實至名歸。」
這些小傢伙用自己的小身體,為人們撐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如果不是它們的努力付出,這些地區的人們還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犧牲。
知識拓展
除了金屬探測儀外,我國目前使用的排雷方法還有排雷車,前端的掃雷鏈和掃雷犁能夠引爆地雷,或者直接挖出地雷。
在沒有人居住的地區,還可以使用隨身攜帶的火箭彈、炸彈,在雷區進行狂轟濫炸,實現引爆地雷的目的。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還可以利用雷達、紅外線、無人機來進行掃雷,不過價格十分昂貴,因此實際利用率並不高。
除了排雷犬和排雷鼠以外,還有一種動物也能參與到排雷工作中,那就是蜜蜂,不過它就沒有前兩者出名了。
既然排雷鼠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可以出色完成任務,為什麼我國邊境地帶仍然進行人工排雷呢?
當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野心膨脹的黎筍集團在中越邊境地帶埋設數不清的地雷,一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受到隨時引爆地雷的風險。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到現在還有一個「地雷村」,這裡的村民多有殘疾,多數都是在無意中觸碰地雷導致爆炸。
這些地雷分佈毫無規律可言,而且大多都在深山密林中,給排雷人員增加了更多危險性。於是網友在了解排雷鼠的工作後非常好奇,既然岡比亞有袋鼠在排雷工作上有這麼突出的表現,為什麼中國不效仿呢?
首先,排雷鼠確實可以通過訓練來完成地雷檢測工作,但仍然不是世界上的主流排雷手段。岡比亞有袋鼠敏銳的嗅覺讓它在鼠類中脫穎而出,人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這種像小貓一樣大的「非洲巨鼠」或將成為緝私、緝毒的一員。
不過在實際工作中,排雷鼠完成的排雷任務,佔比並不大。不過,它們為人類排雷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不可磨滅。
排雷鼠的排雷任務佔比小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排雷鼠的成本雖然較排雷犬低很多,卻也不是想像中那樣輕鬆。因此訓練排雷鼠的機構也需要考慮實際成本,避免入不敷出,另外一個是這種非洲巨鼠的繁殖能力太強,貿然引進到我國進行排雷工作,難免遇到一些意外情況,從而影響我國本身的生態環境。
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出發,排雷鼠在我國「考編」仍然「路漫漫」。
其次,排雷鼠雖然身形靈巧,嗅覺靈敏,能夠準確分辨出金屬和地雷等易燃易爆物,比一般的金屬探測儀來進行排雷效率和準確度提高很多,但小傢伙的檢測能力仍然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大規模的地區檢測上。
我國中越邊境的地理和氣候特點都和非洲有很大差距,這裡有茂密的深山老林,地表被厚厚的植被覆蓋。
排雷鼠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它們無法在厚植被覆蓋區域工作。像我國雲南、廣西境內的雷區,恰好就是這種地形地貌。在非洲和東南亞屢建奇功的「精靈鼠小弟」,來到我國後也就沒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無論哪種排雷方法,都不如人工排雷的準確率高。
我國沖在一線的人民子弟兵肩負排雷任務,更肩負着守衛人民安全的重任。如果他們不能保證雷區地雷已經被全部清除,那麼這份任務就不能算真正完成。
因此時至今日,我國守在邊境的解放軍戰士,還是會在工具輔助的基礎上,以人工排雷為主進行排雷工作。他們在發現地雷後,會輕輕掃除地雷旁邊的泥土。這個時候稍有不慎,都可能引爆地雷,造成生命危險。因此排雷戰士都是裸手上陣,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完成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排雷戰士遇到的危險可不僅僅只有地雷爆炸,還有隨時出沒的各種毒蟲。被它們咬傷一口,毒液會在血液與皮膚間遊走,產生灼燒感、疼痛感,並且迅速麻痹心臟,讓人呼吸急促、意識模糊,不及時搶救便會性命堪憂。
不管是一線的排雷戰士,還是衝鋒陷陣的排雷鼠和排雷犬,這些無私無畏的奉獻者都在用自己的血和青春守護着人民的安全。
沒有他們用血肉守護的長城,我們何來的幸福安康?
參考來源:
[1]瀟湘晨報《這隻在排雷界作出巨大貢獻的小老鼠去世了,曾發現100多枚地雷,挽救無數生命》20220112
[2]正觀新聞《5年嗅出百餘枚地雷,一隻老鼠如何成為柬埔寨的「英雄」?》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