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2022年07月15日15:20:35 歷史 1391

天門河水電廠,是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的建築之一,它能獲此殊榮除了水電站悠久歷史之外,站內的兩台發電機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2006年3月,貴州桐梓縣的兩個村民誤入山洞的時候發現了兩台發電機,他們發現,兩台發電機看似破舊,但是依然還能繼續工作。

之後他們把情況上報給了政府,隨後政府聯繫了專家前來一探究竟。

通過分析發電機的機體上的標牌,專家們總算髮現了兩台發電機的真實身份,這兩台發電機產自1942年,是美國通用公司研製的產品。

更讓人們驚訝的是,在天門河水電站的建造歷史中有這麼一段記錄:兩台發電機是二戰期間美國援助我國抗日戰爭的物資。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那麼二戰期間,美國公司為何要運送這兩台發電機來中國呢?兩台發電機又經歷了什麼?最終又如何會來到天門河水電廠呢?

戰略轉移,天門河水電站的誕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對我國發動大規模進攻,然而過於懸殊的軍事實力導致中國軍隊的每場戰鬥都異常艱難,前線的物資也是十分緊缺。

1937年12月,日軍的攻勢愈加兇猛,不斷南下的戰火逐漸威脅着南京政府,這段時間裏的大部分兵工廠逐漸往貴州桐梓轉移,使兵工廠不被日軍摧毀,以保障前線的武器裝備供應。

不過將兵工廠內遷還是第一步,眼下雖然保障了兵工廠的安全,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支持眾多兵工廠的運作,得需要大量的電力供應,

然而當年的桐梓可沒有這麼多的電力去養兵工廠,如此窘迫的境地,沒有電,該怎麼樣使發電站運作下去呢?

此時不少人提議在這裡修一座水電站,這樣才能保證兵工廠的運作。南京大屠殺之後,日軍還在中國境內實行「三光」政策,不僅揚言要殺光中國人,還要用空軍對所到之處的所有設施進行大規模空襲。

將重要設施轉移至貴州的國民黨總結了經驗,為了防止日軍空襲,索性將水電站修建在地底下。

就這樣,許多大型基礎設施通過這種方法得以避開日軍的狂轟亂炸,也讓戰爭前線的物資供應不至於完全斷絕。

根據這個想法,1939年,國民黨和一眾能工巧匠修建了天門河水電站,這也是桐梓第一座水電站,不僅為兵工廠等重要設備提供電力,將來更是為當地人民帶來全新的發電方式。

選擇在天門河修建水電站也是當時工程師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的,水電站的確切修建位置處於一個地下溶洞內,

在溶洞的周圍放眼望去,群山環繞,荒無人煙,植被茂密,便於隱蔽,而且這個水電站內只有一條河流自然穿過。

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如此險峻的場景修建了一個渾然天成的水電站。

天門河水電站修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兵工廠供電,但是實際投入使用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手上還沒有合適的發電機給來自全國彙集而成的大型兵工廠供電,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水電站將不能參與實際工作。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就在這時,美國方面向中國伸出了援手,往中國運送了兩台發電機。

抗戰時期的生命線

二戰時期,美國由於法西斯勢力在歐亞地區的肆意擴張逐漸威脅到自身利益和安全,

逐漸使美國放下隔岸觀火的態度,決定對法西斯勢力進行堅決打擊,同時對蘇聯以及中國進行物資上的援助。

1941年,日軍發動了更加大規模的進攻,為了逼迫重慶國民政府投降,日軍採取更加瘋狂的轟炸行動,以加快結束太平洋地區的戰鬥和另外兩個軸心國成員順利會師。

日軍在對中國瘋狂進攻的同時還對中國進行海上和陸上的雙重封鎖,企圖切斷中國從外界獲取援助的可能性,加速中國軍隊潰滅。

在此形勢下,為了緩解中國物資補給的壓力,1942年,中國與美國協商合作開闢出一條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空中路線,以保障中國的物資供應,這條航線也被稱為「駝峰航線」。

「駝峰航線」整個路程並不好走,

在當時,飛機的實際飛行高度有限,像喜馬拉雅山脈這種地方是很危險的,更別說還要跨越這裡,一般的飛行員根本無法執行,只有派出訓練有素的老手,緊緊貼着起伏不停的山脈小心翼翼地飛行,

整個過程都伴隨着巨大的生命危險,對飛行員有着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而且即使是可以安全飛躍喜馬拉雅山脈,在山脈附近的日軍也是個巨大的威脅,被他們逮捕那基本上是死路一條了。

即使是如此嚴酷的環境,當時的美國政府依然打算冒險一試,打算藉助「駝峰航線」對中國進行物資援助,這一批物資中也包括有通用公司生產的兩台發電機。

美國先將物資拆散,分批次先運往印度,然後再轉送至中國,通過「駝峰航線」將物資送往昆明,

到達昆明還只是完成一半,之後還要穿越已經被日軍設下埋伏的滇緬公路,將物資運送到中國其他地方,比如天門河水電站的所在地貴州。

考慮到此行的兇險程度,為了保障物資能夠順利送達,美軍安排了機場主管卡爾德親自押運,這批物資也是翻山越嶺,最終順利的來到我國,這為天門河水電站的發電問題帶來了希望。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為開闢這條生命通道,來往過這條生命線的飛行員都付出了巨大犧牲。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

「在長達800餘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里,一路上都散落着這些飛機的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裏,這些鉛片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這就是著名的『鋁谷』——駝峰航線」。

當年跨越過航線的倖存者滕納將軍回憶起飛越駝峰的場景稱,自己是在沒有航圖,沒有氣象預報,沒有山系標高,沒有地面指揮的情況下,完全靠自己目視下方飛機殘骸作為標記向前飛行。

飛行中還常常被突如其來的暴雨和強勁氣流包圍着,在此起彼伏的茫茫冰峰雪山、萬丈溝壑深淵的峽谷中飛進去,飛出來,翻山越嶺,險象環生一個接着一個,好不容易找到了昆明。

日後,他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了當時的心情「……航線確實艱難萬分,飛行猶如在地獄中徘徊……」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當時的這批物資總重約一百噸,單是發電機的中心軸就重達三噸,在當時如此嚴峻的形勢下造就了空運歷史上所載重量的最高記錄。

而這些,也是靠着「駝峰航線」的艱難輸送,撐起中國抗戰的後方,也保住了東亞戰場和世界聯繫的生命線。

兩台發電機的後半生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原本在桐梓的兵工廠也逐漸遷出去往其他地方,

建國後隨着社會發展讓天門河水電站面臨重大變革,由於人員調動,負責天門河水電站日常維護工作的人員也越來越少。

高培德曾經是參與維護水電站維護的一名員工,於1992年正式退休,他回憶起1953年2月的一件往事,

那年他和其他同事一起維護電站,因為新來的管理者操作不當,導致部分設備損害嚴重,發電站即將無法運轉,隨時存在被迫停產的風險。

幸好我國及時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暫時緩解了危機。

高培德也是搶修工作中的一員,對於這件事情他此生難忘,那時對於搶修工作,不少人還是有其他聲音,認為整個水電站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既然即將停止運轉,那不如直接關停算了。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高培德沒有理會這些,他潛心研究維修技術,不斷地去嘗試,猜想,甚至大膽地去把發電機的部分零件換成國內的,

這對於他人來說甚是荒謬,因為很多人認為美國貨這麼高精,中國可能拿不出好的零件去維修他。

面對質疑,高培德和其他打算搶修的工作人員一門心思地繼續搶修,一直到最後檢修的時候,反對的聲音隨着機械的運轉聲消散,

高培德堅決自己的想法,認為中國人的工藝不會比國外的差。

然而即使是有高培德這樣的熱忱之士在堅持維護,但是水電站本身的老化仍然不可避免,修修補補依然治標不治本。

久而久之,由於日漸缺少的管理人員和操作者的不當操作,發電機的機組線圈受到嚴重損壞,水電站一度處於停擺狀態,為了防止發生事故,相關負責人選擇關閉這兩台發電機。

如今80年過去,重見天日的兩台發電機經過簡單維修之後依舊能夠工作,依然可以源源不斷地輸送直流電

據當地村民介紹,他們一直知道水電站的存在,但並不知道使用的機器原來來自遙遠的大洋彼岸,更不知道兩個「老古董」有這麼長的歷史,兩台發電機可以說是當今仍然可以正常運行的文物。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1995年,美國通用公司得知自家公司生產的發電機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之後,立刻聯繫到桐梓政府部門,公司表示願意出高價買回兩台發電機。

考慮到兩台發電機的意義,桐梓政府部門拒絕了通用公司的要求,美國公司再三協商,甚至打算開出更高的價格,不過桐梓政府方面可不是只考慮錢,

因為這可不是錢可以解決的事情,兩台發電機背後承載的是不可忘卻的歷史。

如今,天門河水電站早已不再發電,天門河水電站在近年的旅遊業發展形勢中,華麗轉身成為紅色旅遊基地,以全新的面貌讓更多的遊客參觀內部構造,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兩台發電機背後的歷史意義,許多遊客也是慕名前來參觀,了解歷史故事。

2006年貴州發現兩台美國發電機,已持續發電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 天天要聞

總結

兩台發電機雖說是外物,但是對於我國來說依然有其重大意義,他們是我國艱苦奮鬥歷史的見證者,在危難之際給我國帶來巨大幫助,見證了幾十年間我國的發展和變化,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也從中印證了我們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更應該好好地珍惜,美好的生活是無數先輩揮灑熱血換來的。

事實上,貴州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水電站了,大型水電站有洪家渡、銀子渡、東風、鎖風營、烏江渡等。

而像天門河水電站這般具有濃厚的歷史感一樣的水電站在貴州沒有第二座。

但天門河之所以這麼吸引人,想必不是因為她的容貌,而是她的內涵。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歷史死的最冤枉的十位將軍! - 天天要聞

歷史死的最冤枉的十位將軍!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英雄豪傑以他們的智慧、勇氣與忠誠,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篇章。然而,命運弄人,有些將領雖功勛卓著,卻最終含冤而終,其命運之悲,令人扼腕嘆息。以下,讓我們以詩意的筆觸,穿越千年風塵,探尋那十位死得最為冤枉的將軍之不朽傳奇,感受他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百折不撓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百折不撓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百折不撓新華社記者李浩、張博宇仲夏時節,延河水畔,陝西延安革命紀念館遊人如織。一本泛黃的書吸引了眾多目光,封面上毛澤東同志的筆跡雄渾蒼勁,不時有參觀者輕聲誦讀:「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
被判流放到底有多嚴重?看看古代這些「熱門」流放地就能明白 - 天天要聞

被判流放到底有多嚴重?看看古代這些「熱門」流放地就能明白

「斬立決?」 「流放。」「去哪?」 「寧古塔。」「那不還是個死嗎?」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流放寧古塔」。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撿了一條命,不用死的「流放」看似是要比死刑好上不少。但實際上,在許多古代人眼中,這流放寧古塔,還不比
馬伯庸要來蘇州啦!7月6日來江蘇書展感悟「歷史中的大與小」 - 天天要聞

馬伯庸要來蘇州啦!7月6日來江蘇書展感悟「歷史中的大與小」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 張垚仟)又到7月,一年一度的江蘇書展如約而至。記者獲悉,7月6日下午,著名作家馬伯庸將在書展重點活動「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上開講「歷史中的大與小」。馬伯庸是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其作品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致力於對「歷史可能性小說...
75組文物文獻,帶你走過「光榮之城」的紅色行跡 - 天天要聞

75組文物文獻,帶你走過「光榮之城」的紅色行跡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光榮之城——上海市革命場館聯盟紅色文物史料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幕。展覽彙集了75組文物文獻,展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啟航、出征」的光榮歷史,並以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出席展覽開幕式。展覽聚焦中共中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