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2022年07月02日19:09:02 歷史 1878

1974年,毛主席、周恩來等領導人正在籌備即將召開的四屆人大。在考慮會議上要產生的副總理人選時,毛主席問周恩來:

「恩來,你覺得副總理提名誰比較好呢?」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毛主席

「主席,我認為既然是國務院副總理,那就要有代表性,士農工商都要考慮一下。」

「說得不錯,我覺得農民出身的幹部中,陳永貴不錯!」

「他在大寨的政績就很不錯呢!」

「是啊,國家就需要一個像他這樣搞農業在行的副總理。」

那麼,陳永貴是誰?

毛主席和周恩來為什麼如此看重他?

故事還得從1963年說起。

一、毛主席樹立農業幹部典型

1963年的夏天,陳永貴所在的山西昔陽縣大寨大隊遭遇了特大洪水。

嚴重的災害,讓大寨大隊辛苦半年的莊稼全部毀於一旦,大量農戶無家可歸。

最嚴重的是,陳永貴帶着隊員幹了十幾年才修好的梯田,全部被洪水衝垮。

山西省委得知後,決定從國庫中調出一部分救濟糧和救濟物資,幫助大寨大隊渡過難關。

令山西省委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陳永貴和大寨黨支部全體黨員經過討論,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決定,即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資;當年社員口糧不少、社員收入不少、上繳國庫的統購糧不少。

省委和地委都不相信大寨大隊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能做到「三不要,三不少」。

甚至有人認為,陳永貴和大寨大隊黨支部的想法不切實際。

陳永貴對於外界的質疑沒有過多理會,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給出回答。

1963年下半年,大寨大隊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幹勁十足,搶修梯田和房屋,補種莊稼。經過幾個月的苦幹,在那年秋天迎來了大豐收。

當年的糧食產量非但沒少,反而比去年還要多,平均畝產達到700多斤,總產量達到了20多萬斤。不僅社員的口糧充足,還上交給國家10多萬斤。新建的房屋,看起來也要比以前的更好。

看到成績的社員,更加信任和擁護陳永貴和大寨黨支部了,這在當時確實是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很快,這件事情受到了山西省委的高度重視,省委派人到大寨認真調查和總結。

經過嚴格的調查走訪,省委宣布大寨的成績不是造假,大寨的經驗是先進的,陳永貴的領導是正確的。

於是,大寨大隊被山西省委樹立為農業生產先進典型。

11月,山西省委號召各級黨委,特別是基層黨支部,要向大寨學習,要向陳永貴學習。在省委的帶動下,山西開展了學大寨、學陳永貴的高潮。

「三不要,三不少」,體現了那個年代勞動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寶貴精神。

黨和國家正需要這樣的先進事迹來提振民心,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滾動播放大寨和陳永貴的事迹。1964年初,《人民日報》還發表了《大寨之路》的通訊報道,並配發了社論。陳永貴和大寨大隊的名氣更大了。

1964年3月27日,毛主席乘坐火車南下,視察農村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情況。到河北邯鄲後,他在那裡停留了幾天,專門把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河北省委書記林鐵請到火車上,聽他們彙報工作。

毛主席對陶魯笳說:

「你們山西的農業生產怎麼樣了?」

「我們昔陽縣的大寨大隊,在支書陳永貴的帶領下,做出了『三不要,三不少』這樣的事迹。」

「什麼叫『三不要,三不少』?」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陶魯笳

陶魯笳長話短說,將陳永貴帶領隊員在洪水災年實現糧食增產的事迹、《人民日報》通訊報道的《大寨之路》,以及陳永貴被北京市委請到人民大會堂,給一萬多名黨員幹部介紹大寨經驗的這些事,全部告訴了毛主席。

毛主席聽完很感興趣:

「《人民日報》那篇報道我沒有看,北京市委請陳永貴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對陳永貴挺感興趣的,你有他的材料嗎?」

「有的,回頭我叫秘書給您送過去。」

「陳永貴是哪幾個字?」

「耳東陳,永遠的永,富貴的貴。他是個大老粗,不識字。」

「不識字還能幹出大成績,是個人才。你千萬別忘了把他的材料給我。」

「好的,主席!」

途中,他給周恩來打電話,通知他注意一下陳永貴和大寨經驗的材料。

周恩來掛斷毛主席電話後,立刻找來大量有關陳永貴和大寨大隊的材料。在閱讀材料過程中,被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打動,認為陳永貴和大寨都是應該被樹立為典型的。

為了保險起見,他並沒有直接向主席表態,而是打電話給陶魯笳,讓他親自帶人去大寨做一次長時間的調研。

陶魯笳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在大寨前前後後蹲了20多天,寫成了《大寨大隊調查報告》。

報告中充分肯定了陳永貴個人,也充分肯定了大寨大隊艱苦奮鬥的精神。

5月25日,毛主席已經回到北京,陶魯笳也將陳永貴和大寨的事迹,呈送到了主席辦公桌前。

毛澤東仔細閱讀了這份報告,他對陳永貴的事迹大加讚賞,對大寨的經驗予以充分肯定,也被大寨人在艱苦環境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所感動。

從此,毛主席牢牢記住了大寨大隊和陳永貴的名字。

在當年5月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毛主席說:

「農業要想自立自強,必須像山西昔陽大寨大隊那樣,不借國家的錢、不借國家的糧。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6月初,在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毛主席和周恩來向常委們,大談大寨經驗和陳永貴的事迹。主席說:

「農業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

可見,主席這時已經開始提出「農業學大寨」這一口號。

1964年12月,第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

「大寨是進行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生產的先進典型。」

12月26日,恰逢毛主席71歲生日,他邀請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和錢學森、邢燕子、陳永貴等各行各業的先進代表參加晚宴。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陳永貴

這天,陳永貴特意在舊棉襖外面,套上了一件稍微嶄新一些的黑色對襟夾衣,頭上裹着白毛巾,活脫脫一個老實本分的山西農民形象。

毛主席親切地上前與他握手,他一時語塞,只是咧着嘴傻傻地笑。主席招呼他在自己身旁就坐。

期間,主席和他說了很多話。

主席說:

「你是農業方面的專家啊!」

陳永貴沒有聽懂毛主席說的湘潭話,周恩來替他解釋:

「主席說你是個農業專家。」

陳永貴連忙搖頭:

「我就是個沒啥學問的農民,算不得專家。」

主席稱讚他:

「你解決了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大問題,怎麼算不得專家呢?」

「我還能幫上主席的忙?」

「是啊,是你大寨的事迹,讓我為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找到了出路。」

「主席過獎了。」

「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呀?」

「主席,我50歲了!」

「都到知天命的年紀了啊!家裡人都好嗎?」

「家裡人都挺好的,就是搞生產時累着了。」

「搞生產也要多注意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

接着,毛主席向在座的各位介紹了陳永貴:

「陳永貴是農業專家,可他與一般的專家不同,他有實踐經驗,有知識。他比那些在大學裏照本宣科的教授強太多,比那些脫離群眾的幹部要更有實力,他們就沒有陳永貴這樣的水平。」

陳永貴這樣一個基層幹部,能得到毛主席這樣的誇獎是難得的,這表明毛主席對他的重視程度。

最後,主席還鼓勵他: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毛主席接見陳永貴等代表

「你要多學習文化,把你的經驗用文字總結出來,教給我們的高級幹部,讓他們多懂得一些辯證法。你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保持好勞動人民的本色。你還要帶領大寨大搞科學種田,提高產量,給全國人民帶個好頭。」

「我一定聽主席的話,聽黨的話,堅定不移跟主席把生產干到底,奮鬥到底。」

後來,周恩來曾專門抽出時間,三次登上大寨的虎頭山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甚至提出,百年之後要埋葬在虎頭山。毛主席雖然沒有親自到大寨考察,但他已經找到了符合自己想法的農村工作典型。

大寨就這樣在毛主席等領導人的推動下,登上報紙、廣播、電影院,一句「一道清河水,一座虎頭山」響遍全國。

二、陳永貴當過「漢奸」?

由於受到中央的嘉獎,陳永貴回到山西後,當選為昔陽縣革委會主任,不久後又擔任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由此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1968年9月,有軍隊幹部發現,陳永貴參加「九大」前填的履歷表裡,有嚴重的歷史問題。

這個歷史問題就是他27歲那年(1942年),曾經給日本鬼子當過「維持會」的會長。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日本鬼子佔領昔陽縣後,大寨也來了日本兵。鬼子打算在大寨建立一個所謂的「維持會」,讓大寨的村民推薦一人當會長(又叫村長或者代表)。

大寨的村民沒有一個想當這個會長,他們左思右想終於找到了寨里的「外來人口」——陳永貴。

陳永貴自然是一百個不願意,他是個有血性的青年,原本是要參加八路軍,端槍打鬼子的,但那時八路軍搞的是游擊戰術,神出鬼沒的,他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有找到,一回到大寨就被人推舉為「維持會」的會長,這不是對他的侮辱嗎?他死活不願意。

這時,一個姓曹的布販子,找到了陳永貴:

「我建議你當這個會長!」

陳永貴剛想罵人,那人只好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我是八路軍獨立營的,上面派我來勸說你。」

「真的假的?」

「千真萬確!」

「那你給我個當會長的理由。」

「你想啊,當上鬼子的會長後,你表面上在為他們幹活,可背地裡呢,卻可以為八路軍打探鬼子的蹤跡,這也是抗日!」

「好主意!」

幾天後,鬼子又叫人來問誰當會長,陳永貴主動站出來,說:

「我來當!」

他當上會長後,便自動成為了鬼子建立的「新亞反共救國會」的成員,有機會在內部了解鬼子的動向,並及時把情況報告給八路軍。

鬼子讓他乾的事,他卻總是找各種理由搪塞過去。

漸漸地,他們察覺到了陳永貴動機不純,並抓住了他給八路軍提供情報的把柄。

他們把他關進牢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八路軍的下落。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陳永貴

陳永貴就是不說,鬼子正準備把他槍決時,昔陽縣被八路軍奪了回去,他也幸運地保下了一條命。

抗戰勝利後,因為給敵人當過「維持會」會長,他被村裡人視為漢奸。

他為自己辯解:

「是八路軍讓我當的,我還為他們送過不少情報呢!怎麼就突然成了漢奸呢?」

全村沒有一個人相信他說的話,他們認為當初他答應當會長,是貪圖鬼子許諾的榮華富貴。

唯一知道內情的,那個姓曹的布販子,早就不知道是犧牲了,還是到別處去了,陳永貴現在是有口難辯。

儘管村民以漢奸的名義對他進行了鬥爭,但沒有真的要他的命。村裡人心裏明白,他當上會長後,並沒有替鬼子做過什麼壞事。於是,象徵性地懲罰了他一下,就把他放了。

面對自己的「黑歷史」,陳永貴心裏也不好受,軍隊幹部嚴肅批評他時,他痛哭流涕:

「我有罪,我不該欺騙毛主席,我要去北京向主席請罪!」

軍隊幹部將這件事上報北京後,政治局委員陳錫聯替毛主席傳達了意見:

「這件事,毛主席知道了,以後不許再提及!」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陳永貴順利成為「九大」代表,還成了主席團成員,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三、進入中南海

1972年,黨的十大召開時,陳永貴繼續擔任中央委員。

後來,經毛主席提名,大家一致同意的情況下,他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4年,毛主席、周恩來等領導人正在籌備即將召開的四屆人大。在考慮會議上要產生的國務院副總理人選時,毛主席問周恩來:

「恩來,你覺得副總理提名誰比較好呢?」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周總理和毛主席

「主席,我認為既然是國務院副總理,那就要有代表性,士農工商都要考慮一下。」

「說得不錯,我覺得農民出身的幹部中,陳永貴不錯!」

「他在大寨的政績就很不錯呢!」

「是啊,國家就需要一個他這樣搞農業在行的副總理。」

隨後,毛主席和周恩來又徵求了一些老同志的意見,他們都同意陳永貴當國務院副總理。

一天,周恩來找到陳永貴,將他成為副總理候選人這件事告訴了他。

他不好意思地說:

「周總理,我文化水平低,實在當不了副總理啊!」

「永貴同志,你是不是黨員?」

「我是啊!」

「是黨員就要服從黨的安排,副總理這個職務別人搶破腦袋都想要,你還不想干?」

「可是周總理,我是農民出身!」

「新中國選領導人從來不看出身,李自成當年不也是農民嗎?誰能想到他最後打到北京,把崇禎皇帝逼得上吊自殺呢?所以呀,放心大膽地干,不要怕!」

陳永貴勉強答應下來。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投票選舉了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同時,又選舉了包括陳永貴在內的12人為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排名第7。

有一次,在昔陽縣幹部大會上,陳永貴激動地說:

「古今中外,還沒有幾個領導人,把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提拔為中央領導,馬克思沒有,列寧沒有,可毛主席開創了這一歷史。這代表毛主席是真正依靠人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他當上副總理後,中央將他安排在釣魚台3號樓居住,這裡守備森嚴,過慣了自由生活的他非常不適應。他經常出去轉悠,可一回到辦公室,看到堆成山的文件,他心裏就發怵。

5月,他給毛主席寫信,請求多到地方去跑一跑,提出了一個「三三制」原則,即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昔陽;三分之一到全國各地;三分之一在北京。同時還要求搬出釣魚台。

毛主席看完他的信,給他批了句:

「同意!釣魚台無魚可釣。」

他順利搬出釣魚台。

四、不改農民本色

陳永貴身居高位,可他身上那種農民的淳樸本色依然沒有改變。

在北京開會、工作,他那一身山西農民的裝束沒有換掉,他說:

「我習慣了當農民,穿上中山裝反而會不自在。」

當副總理期間,全家就他一個人搬到了北京,他的妻子兒女都留在大寨干農活。山西省委提議,將他家所有人的戶口全部遷到北京去。他拍着桌子問:

「我看誰敢這麼干!」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陳永貴

陳永貴不拿副總理這一職位的工資,他的經濟來源,全是大寨給他記的一個中等勞動力的工分。他的口糧是拿大寨分給他的糧食賣掉,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到北京用。

中央看他生活拮据,每個月還是會補貼他36塊錢生活費,山西省給他60塊兼職補貼,他們全家的收入加上這些補貼,每個月也沒有多少剩的。

陳永貴這個級別的幹部是可以吃到國家「特供」的,可他每天粗茶淡飯,經常一大碗小米粥或者幾個饅頭就着鹹菜,就能對付掉一日三餐。要是來客人了,他也會稍微吃好一點,但僅限於麵條。

煙癮很大,在老家抽的是自家種的旱煙,搬到北京後改抽香煙,可都是些劣質煙,抽起來直咳嗽,也許他晚年得肺癌,大概與抽劣質煙有很大關係。

他搬進中南海後,自己的內務,比如疊被子、洗衣服、掃地、泡茶都是親力親為,甚至和警務員搶着干。他常說:

「我還能動,就不需要你們幫忙。」

他在北京沒事幹時,將房子附近的空地都開墾出來,種上了豆角、黃瓜等蔬菜,自己吃不完就送到警衛班的廚房去。

在副總理這個職務上,陳永貴盡心儘力,全國各地到處跑,進行了許多調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不少農業發展的意見。他的意見和建議,受到了許多農村基層幹部的支持。

陳永貴自始至終要求自己廉潔自律,一次去墨西哥訪問,中國駐墨西哥大使姚廣得知,他們每個人都發了20元的外匯券,建議每人買一塊手錶。

他說:

「出國就要戴外國表嗎?周總理戴的還是上海表呢,不能買,不能買。」

1980年以後,陳永貴便辭去了所有的職位,國家給他安排了一份在北京東郊農場當顧問的活,目的是讓他掙點養老錢。他主動退掉了國家給他安排的代步轎車等公家東西,搬到了農場附近,每天走路或坐公交車上班。

在農場擔任顧問,其實是個虛職,並沒有什麼活干。他卻幹得十分起勁,整天在農場里忙活,觀察農作物長勢、病蟲害情況和化肥配比等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終丟掉勤勞、節儉的好習慣,贏得了農場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

1986年3月26日,陳永貴因肺癌晚期在北京逝世。

3月29日,新華社發佈訃告:

74年四屆人大即將召開,毛主席提議一農民為副總理:他搞農業在行 - 天天要聞

圖|陳永貴

「陳永貴同志曾是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受到過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的高度讚揚,他一生聽黨走,帶領群眾走集體化道路。」

根據他的遺願,家人把他的骨灰帶回了大寨大隊,撒在了虎頭山上,並在山上為他立了一塊碑,上面鐫刻着:

「功蓋虎頭,績錨大地!」

這8個字,完整地概括了他一生在土地上干出的功績。他從虎頭山被中央提拔起來,去世後再次魂歸故里,也許這就是他的歸宿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 天天要聞

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走進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的騰格里鎖邊固沙示範性項目現場,工人們正推着一台台像拖拉機車頭一樣的「扎草車」鋪設沙障,兩片代替車輪的圓形壓草刀滾過,麥草就被整齊地扎進沙地里,一個個草方格雛形漸顯。  「這片示範區有8000畝,今年我們上了30台機器固沙,一台機器一天就能扎50畝草方格,比過去純人工效率提高了50%...
日本戰爭擴張之路 - 天天要聞

日本戰爭擴張之路

在歷史的長河中,日本曾走上一條戰爭擴張領土的道路,這背後有着複雜而多面的原因。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相對匱乏,生存空間有限。這種地理環境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產生對外擴張以獲取更多資源和土地的慾望。對資源的渴望,成為推動日本走向戰爭擴張
我的家鄉(十五)興縣紅色革命史之:興縣農民銀行創辦人劉少白 - 天天要聞

我的家鄉(十五)興縣紅色革命史之:興縣農民銀行創辦人劉少白

一九三七年九月,太原形勢危急,劉少白同志奉黨之命,返回興縣,協助八路軍一二〇師,參加了創建晉西北根據地的偉大鬥爭。劉少白出生在興縣黑峪口一個破落地主家庭中,他是清朝末年的貢生。從小追求新學,畢業於山西大學法律預科。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