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2024年06月10日05:02:15 歷史 1643

公元17世紀初,在當時的東亞大陸,存在着三支強軍,即明帝國的精銳邊軍、我國東北地區的八旗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日本幕府軍隊。

這三支軍隊各有其特點,而且基本上都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鬥無畏,而且它們曾相互交過手,比如1592—1598年間的朝鮮壬辰戰爭,明軍與日軍血戰無數,而後來明軍又和八旗軍作戰多次。

我們從史料出發,來簡略分析一下這三支軍隊的特點和孰強孰弱。

一、明軍

薩爾滸之戰(1619)明軍主力被八旗軍擊敗之前,明軍實力強大,作戰體系完備,裝備相對八旗軍和日軍也比較全面。

雖然此時明的衛所制度已經被徹底破壞,衛所兵基本已經失去戰鬥力。但是,在長期與蒙古人的交戰當中,明政府還是訓練和培養了一支強大的邊軍,即所謂「九邊精銳」。

明代九邊指: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

明軍的九邊精銳之所以勇悍善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實戰經驗極豐,經常跟蒙古人交手。

二、戰馬多、鎧甲精、軍餉相對內地較為充裕,而且有相當強大的火器部隊,虎尊炮、得勝炮和之後的紅夷炮都是當時的大殺器。

比如,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曾專門提及佛郎機,其裝備的佛郎機分為六種型號,長度由9尺(2.97m)到1尺(0.32m)不等,分別用於守城、野戰直射支援和單兵作戰。

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 天天要聞

明軍佛郎機,可以後膛裝填。

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晚明邊軍中相當大一部分人都是蒙古人、女真人。他們本身就是在馬背上長大、悍不畏死。

這些少數民族的戰士被明政府優厚的軍餉吸引,加入明軍,並迅速成為明軍中的精銳力量。

當然,這裏面還包括晚明時代,各邊區將領的「私軍」,即私人衛隊。如李成梁的家丁、祖大壽的關寧兵、吳三桂的「夷丁突騎」等。

但是,明軍也有明顯的弱點。

那就是精銳騎兵數量不多,吃空餉現象嚴重,步兵中的大多數很爛、不堪一擊,而且各路主將之間互不買賬、缺乏配合。

而且,明軍仍以冷兵器為主,單兵火器方面大多數仍停留在火門槍三眼銃的水平。

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 天天要聞

明軍廣泛裝備的三眼銃

二、日軍

戰國時代(1467—1600),日本各大名之間征戰頻繁,使日本軍隊有了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彼時日軍都信奉「武士道」,不怕死。

日軍的一大優點是,步兵裝備精良。在當時基本上全部裝備了仿製自歐洲國家的火繩槍,日本稱之為「鐵炮」。

至16世紀末,日軍作戰時已經能熟練使用「三段擊」等火槍陣型,往往可以利用優勢地形或者依託防禦工事,給敵軍造成重大殺傷。

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 天天要聞

日軍鐵炮

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 天天要聞

日本軍隊主要由足輕(火繩槍兵)、旗本武士、將領組成,也有一部分騎兵部隊。

但是,日軍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騎兵與中國軍隊相比差太遠。

而且,在火炮方面,日軍只有輕型佛郎機,射程200米左右,沒有明軍裝備的重型紅夷炮。

所以,日軍的攻堅能力和大規模野戰的能力相對明軍、八旗軍要大打折扣。

三、八旗軍

皇太極八旗進行軍事改革,大力發展炮兵部隊之前,八旗已經是一支驍勇善戰、幾乎全軍皆騎的精銳部隊。

八旗軍的強大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鎧甲精良、兵戈犀利。努爾哈赤非常重視盔甲和兵器。在赫圖阿拉的周邊,後金有大批的工匠晝夜為八旗軍鍛造鎧甲、兵器。

明廷官員曾多次說過後金的鎧甲和兵器製作技術已經勝過明軍。

二是戰馬充足,騎射無雙。建州本來就有養馬的傳統,在征服葉赫部後,更是獲得了大量的優質戰馬,之後通過對蒙古的征伐和聯姻,馬匹資源非常充足,這一點遠非明軍和日軍可比。

至於騎射,更加是女真兵的傳統強項。

近年來,有一些無知的說法是女真只靠重步兵,騎射不行。

這純屬扯淡。

事實上,只要認真看看明末的各種官修或民間史書,比如談遷的《國榷》,亦或是當時的外國傳教士寫的《韃靼戰紀》等,都可以看到大量八旗軍騎射無雙的記載。

三是八旗軍紀律性極強,作戰抱團。

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 天天要聞

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較為真實的還原了清初的八旗騎兵。

下面我們用實際的戰例來看看明、清、日本三方交手的具體表現:

第一、明軍在壬辰戰爭(1592—1598)中的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明軍的弱點在抗倭援朝中已經表現的比較明顯。

首先,當時的朝鮮戰場上,李舜臣的朝鮮海軍成功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

1592年7月爆發的「閑山島」海戰,日本海軍損失慘重,被擊沉戰艦100多艘。

從此之後,除釜山港之外,日軍已經沒有可靠的補給線路,戰鬥力嚴重受到制約。

其次,整個侵朝戰爭期間,豐臣秀吉的日軍,始終在明軍的騎兵和炮兵部隊的壓制下,又是異國作戰、後勤艱難,那當然不可能取勝。

第二、我們拿第二次萬曆援朝之役中的兩場經典戰役為例,就可以看出雙方各自的優勢在哪裡。

1、稷山之戰

公元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九月,明軍與日軍爆發稷山之戰。

明軍指揮官:麻貴VS日軍指揮官:黑田長政

明軍3000精銳鐵騎VS日軍5000鐵炮部隊

此戰當中,明軍備倭總兵官麻貴派出精銳騎兵南下,打擊企圖北犯朝鮮王京漢城的日軍黑田長政部。

麻貴曾當過宣大總兵(鎮守宣化、大同)、延綏總兵(鎮守延安綏德),手上訓練了一批戰鬥力剽悍的將領和騎兵,其中有很多將士是蒙古人。

此次麻貴派出的西北精騎,由副總兵解生、參將牛伯英、楊登山、游擊頗貴、擺賽五人率領,這五人中,除了牛伯英,都是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人。

而且,明軍精騎大量裝備鐵鞭、鐵鎚、鐵鐧等重型打擊類兵器,專門克制日本刀

17世紀初明軍、清軍、日軍三者的比較 - 天天要聞

明軍鐵鎚、鐵鞭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慶長二年)九月七日,明、日兩軍在朝鮮稷山以南的天安縣城發生遭遇戰。

這屬於狹路相逢,沒啥策略可言,就是兩個字:硬幹!

朝鮮史料載:「翌日平明,倭寇齊放連炮(即火槍),張鶴翼以進,白刃交揮,殺氣連天。天兵應炮突起,鐵鞭之下,賊不錯手,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在平原交戰中,日軍步兵包括少數騎兵,根本不是明軍鐵騎對手,被來自蒙古、遼東的明軍騎兵一頓暴打!

這次戰鬥刷新了日軍對明軍戰鬥力的認識,而且迫使日軍放棄了攻佔朝鮮王京的戰略。

這也是第二次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的轉折點,歷史上稱為「稷山大捷」。

2、泗川之戰

公元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九月,明軍與日軍爆發「泗川合戰」。

明軍指揮官:提督董一元VS日軍指揮官:島津義弘

明軍三萬六千人、朝鮮軍三千人VS日軍一萬人

開戰頭幾天,因為明軍有絕對的兵力和炮兵火力優勢,而島津義弘修建的城池又不牢固,被明軍連下五城。

明軍士氣大振!

提督董一元甚至派了一名騎士,單騎飛馳到距離島津大本營泗川新寨不遠處的大門口,立了一塊木牌子,上面寫着「天兵二十萬,明日卯時攻城。」

把日本國內著名的強悍大名島津義弘視若無物,差點把島津和他手下的家臣們活活氣死!

十月一日,明軍大部隊開始攻城。

島津軍躲在城寨之後,連續施放火繩槍、佛郎機炮。日軍中的神槍手很多,明軍猛攻受阻,士卒被日軍彈丸殺傷較多,雙方陷入僵持。

此時,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明軍炮兵部隊錯誤的把存儲的火藥和大炮放在了一起,結果一門大炮炸膛,引爆了火藥,明軍後方陣地在劇烈的爆炸中亂成一鍋粥。

島津義弘見狀,立即指揮日軍壓上、瘋狂反撲,結果明軍大敗。

同樣,1597—1598年間的兩次蔚山之戰,明軍以絕對優勢兵力都沒能攻破加藤清正把守的蔚山城。

所以,可以看到,如果明軍沒有騎兵、炮兵部隊的加持,那麼對付日軍就沒有把握。

第三、清軍八旗騎兵和日軍的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明軍悍將李如柏李如松之弟)就曾明確說過八旗軍比日本鬼子厲害多了——「此賊(女真)精兵七千,而帶甲首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西北雖有韃子(指蒙古人),皆不如此賊!」

對比一下:

1592年、1597年的兩次日本侵朝戰爭,日軍都是先期戰績不錯,明軍介入後立即陷入守勢,而且即使單獨跟朝鮮軍交手時,有些戰役也是大敗。比如1592年十月的晉州大捷,朝鮮軍大勝日軍。

而1627年和1636年的清軍征朝作戰,清軍全都是摧枯拉朽,像快刀切豆腐一樣迅速擊敗朝鮮軍,逼迫朝鮮國王投降。

尤其是1636年的第二次征朝鮮,清軍三百名精銳擺牙喇僅用十一天就兵臨漢城,一戰擊垮朝鮮精銳的王室御林軍,嚇得朝鮮國王李倧躲入南漢山城。

之後皇太極到來,清軍全殲朝鮮各路援軍,李倧不得不出城投降,給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

而且,1627年,清軍第一次征朝鮮,還分兵擊破了明軍毛文龍部對朝鮮的救援。

1636年第二次征朝鮮,清軍順勢踏平了明軍長期駐守的皮島

鼎盛時期的八旗軍,按三丁抽一的方式計算,大概有滿八旗1.8萬、蒙古八旗0.9萬、漢軍1.1萬。

這裏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精銳騎兵!

而且,這只是八旗的常規兵力,遇到大戰可以改為二丁抽一,最大兵力達到六、七萬,甚至更多。

在後來的明清戰爭當中,歷經薩爾滸之戰、大凌河之戰、清軍(後金)五次入關之戰、松錦大戰等,明軍九邊精銳幾乎被清軍殲滅殆盡。

所謂的「關寧鐵騎」,在松錦之戰中,被清軍打的抱頭鼠竄,在戰役的最後階段,王朴、吳三桂等明軍大將帶頭逃跑。

這之後,在1644年著名的山海關之戰中,李自成所謂的精銳騎兵和「三堵牆」戰術,在八旗軍面前不堪一擊,幾乎是瞬間被滅。

朝鮮《沈館錄》記載:一食之頃,(闖軍)積屍如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亞五國能成為蘇聯加盟國,為何遠東共和國不行?這裡緊挨着東北 - 天天要聞

中亞五國能成為蘇聯加盟國,為何遠東共和國不行?這裡緊挨着東北

蘇聯的眾多加盟國中,中亞五國絕對是非常特殊的。因為這裡在沙俄覆滅以後,並沒有從俄國的基本盤中獨立出來,而是依舊留在俄國境內。反觀蘇聯的其他加盟國,基本都是在1917年沙俄覆滅以後,分出來單幹的。蘇聯既想要恢復沙俄時期的版圖,又想要體現對民族的尊重,因此才有了用加盟國的形式組建蘇聯的想法。比如說烏克蘭、白...
我的權力是花錢買來的,不是人民給的。 - 天天要聞

我的權力是花錢買來的,不是人民給的。

有一位傲慢無禮的女司長兼秘書長大人,在星期天駕駛單位的黑牌公車,車上還載着她的老公和寵物大花狗,長時間停放在小區單行道出口處,嚴重阻礙了小區的正常通行和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