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2022年06月29日00:59:19 歷史 1731


我們經常聽說這麼一個事:唐朝跟日本交往密切,團結友愛,來往非常頻繁,友誼深厚,兄弟情深。


可是,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么?


答案是:假的。


歷史的真相是:日本和大唐,來往並不多。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畫:日本僧人隨遣唐使到訪大唐


其實,「來往多不多」,是相對而言的,從大唐當年亞洲各國的國際關係來看,日本和大唐的往來,其實是相對較少的。


下面,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話,把大唐和日本來往這個事,簡單捋一捋:


事實1:唐朝一段從公元630年至894年止這264年間,日本共派出遣唐使20批次,但是,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並不成熟,所以經常發生海難、船隻破損、颱風漂流等情況,事實上名副其實的、以日本使團為名義的、而且實際抵達大唐首都長安的遣唐使,前前後後,一共只有12批次。264年除以12等於22。平均每22年實際來往一次。請問:兩個國家,每隔22年才來往一次,這也叫「交往密切」么?假的。真相是:每隔22年才來往一次,這叫什麼?這叫:來往不密切。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古畫:來大唐朝貢的各國使臣


事實2:我們來看個「貨比貨」:從公元727年到919年,在這192年間,日本向「渤海國」一共派遣、並且成行了14次使團,平均每13年一次,比出使大唐的頻率,高多了。


事實3:再來一個貨比貨。我們看一看在大唐時期,亞洲藩屬國來大唐首都長安朝貢的頻率:渤海國,每年來一次。吐蕃,也是每年來一次。新羅,聖德王在位36年一共遣使來大唐37次,基本上也是每年一次。藩屬國朝貢每年一次較為普遍。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個說法,叫做:「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如圖:當年東北有一個「渤海國」


事實4:總之,在唐朝,周邊藩屬國派出使臣,前來大唐朝貢的頻率,以「每年一次」最為常見,相比較而言,日本平均每22年才派使臣實際前來朝貢一次,那簡直就是弱爆了。


事實5:那麼,人家其他的藩屬國每年都來,為什麼日本人每22年才來一次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東亞人(包括日本人)的造船技術,實在是太落後了!在大唐那個年代,日本人造出的航海船隻,有很多無法扛得住太平洋、日本海、東海的風浪,所以,很多航船在半途出事,無法抵達大唐。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畫:遣唐使的船


事實6:換句話說,日本當年遣使來大唐,頻率遠遠低於其他藩屬國,不是因為日本不仰慕大唐,而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大海真的是太可怕了,日本和大唐之間這一千多公里的海路,是天險,是畏途。


事實7:其實反過來也一樣,當年大唐的造船技術,同樣也落後,同樣也時常無法抵禦大海的風浪。舉個例子:大唐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先後六次準備東渡,有三次實際出海,三次都遇上了海難,只不過最後一次海難,鑒真的船運氣好,竟然扛住了,才最終抵達了日本。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畫:遣唐使的船


事實8:再舉一個例子:當時在大唐中央做官的,有一個日本人,叫阿倍仲麻呂,這個人在公元753年,和鑒真一起東渡日本,他和鑒真分坐兩艘不同的船,結果在東海,遇上風浪,阿倍仲麻呂的船被風吹到了越南,阿倍仲麻呂從越南上岸,歷盡千辛萬苦,於755年6月回到了長安,從此,阿倍仲麻呂打消了回日本的念頭,後來他就老死在了大唐的長安。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圖:日本遣唐使來大唐的多條海路


事實9:我們今天講這一段的終極意思是說,日本當年確實仰慕大唐的文明,也確實有派遣唐使來大唐,也確實虛心學習大唐的方方面面,但是,說「日本和大唐來往密切」是不成立的,相對於當時的其他藩屬國來說,日本算是來往較少的,而日本來往較少,並不是因為不想來,而是因為:造船技術太原始了,大洋的風浪太可怕了,來一次,太不容易了。


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 天天要聞

古畫:同時代的日本天皇


事實10:我們順帶說一下:日本在亞洲乃至於世界上,文化較為獨特,也和這個有關:在造船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日本是相對封閉的一個國家,所以,日本文化擁有高度的獨特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感謝黨接納了我」,92歲高齡游本昌宣誓入黨 - 天天要聞

「感謝黨接納了我」,92歲高齡游本昌宣誓入黨

「感謝黨接納了我。終於有這樣一天,我成為了預備黨員。太光榮,太不容易了。感謝黨,接納了我。」七一前夕,在鮮紅的黨旗下,92歲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宣誓完畢,他用微微顫抖的手,珍重地撫摸着胸前閃亮的黨員徽章,他說,「現在,我是黨的一名『老學生』了。」為這一天,等了太久出生於1...
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上海藝術家15天「煉」成百枚勞模肖像 - 天天要聞

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上海藝術家15天「煉」成百枚勞模肖像

昨天,「印見榮光——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展覽上,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等百位全國勞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們不僅承載着歷史記憶,更展現了勞動者的精神風貌。這些肖像的背後,是上海畫家劉雙和他的團隊在短短半個月內攻克難關、完成創作的故事。傳統版畫邂逅AI...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活動啟動禮舉行 - 天天要聞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活動啟動禮舉行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系列活動啟動禮6月30日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為主題為「同心攜手創輝煌 由治及興譜新篇」的系列慶祝活動揭幕。 作者:閻月巧、梁嘉駿、黃茜恬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圖片來源:新川創新科技園提供最近,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大會搭建全球產業合作平台,促進優質資源在蓉彙集,為產業園區「特色立園、企業滿園」提供更多的增量支撐。在眾多園區中,新川創新科技園有些特殊。它是中國內陸省市與新加坡合作的首個大型示範性項目,也是四川國別園區的排頭兵。今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