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的開國元帥
在新中國十大元帥裏面,彭老總可以說是排名靠前,功勞很大的一位。他在革命低潮時期入了黨,後來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成為了身經百戰的傳奇人物。然而人生如戲,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戰無不勝的彭老總,建國後卻遭遇了「滑鐵盧」。1959年的廬山之行,這讓元帥的人生披上了一層陰影,他被撤銷職務,同時搬出了中南海。
遠離廟堂後,彭老總閑居在吳家花園,身邊的人都開始刻意疏遠他,連妻子浦安修也三番五次抱怨「你是管軍事的,為什麼要去插手經濟?」「不寫那封信行不行?」元帥據理力爭,但卻與妻子話不投機,常常是不歡而散。彭老總感到很無奈,平日里為了打發時間,他便種起了菜,還和警衛員挖塘泥,養魚種果樹。曾經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元帥,此時儼然似一位鄉間老農。
出任大三線副總指揮
但話又說回來了,彭老總畢竟是勞苦功高的大人物,到了1965年,組織上便開始考慮安排他的工作。當時中蘇交惡,國際形勢很嚴峻,我國開始大力建設大三線,中央於是決定讓彭老總去那裡當副總指揮。
首先由時任北京市長的彭真出面,做彭老總的思想工作。他們一見面,彭真就說明主旨「今天我代表中央跟你談話,中央決定派你去大三線任副總指揮。」
彭老總沉默片刻,隨後便直接拒絕了。原來元帥有兩個顧慮,一方面他搞工業是外行,去農村調查研究還有些經驗;另一方面他當時處境尷尬,說話沒人聽,說對了人家也懷疑,說錯了人家也懷疑。兩人談了半天,也沒出個結果,最後彭老總扔下一句話「不見主席,我哪裡也不去。」
過了一段時間,彭老總如願見到了主席,當時旁邊還有劉少奇、彭真、鄧公等人。主席語重心長地說道「現在要建設戰略後方,按比例西南投資最後,你去西南是合適的。將來還可以帶一點兵去打仗,以便恢複名譽。」
元帥依然執拗地堅持「我搞工業是外行,時間緊迫,恐有所負,我還是想去邊疆搞農業。」主席答話道「彭德懷同志去西南,這是黨的政策,如果有人不同意,叫他過來同我談。」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彭老總也不好拒絕,最終答應去赴任。按照組織的安排,彭老總是大三線第三副主任,也就是說,加上主任、第一、二副主任,元帥前面還有三位頂頭上司。那麼這三人分別誰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大三線主任李井泉
李井泉要比彭老總小十多歲,革命年代資歷也要淺,他曾經在紅三軍團當過補充師政委,可以說是彭老總的部下。只不過李井泉後來進步很快,建國後歷任四川省委書記、西南局書記,但相比於彭老總,仍差了一大截。
1955年授銜時,李井泉擔任着成都軍區政委的職務,但因為他主要工作在地方治理,所以沒能授銜。十年之後,中央決定建立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李井泉長期主政西南,經驗和資歷都極佳,於是他被任命為大三線主任。
大三線第一副主任程子華
程子華算是家喻戶曉的名將了,他曾經指揮紅二十五軍單獨北上長征,並且率先到達陝北,為中央紅軍的到來打下基礎。此後,程子華又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逐漸成長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兵團司令員。
只可惜的是,1955年授銜時,程子華已經離開了部隊,因此與軍銜擦肩而過。但軍銜並不能代表一切,程子華後來歷任商業部部長、國家建委副主任、計委常務副主任,成為了經濟建設領域的專家。1965年,程子華來到大西南,擔任大三線常務副主任,也就是第一副主任。
大三線第二副主任閻秀峰
相比上述兩位,閻秀峰要默默無聞一些,他同樣沒有軍銜,甚至連軍職都沒當過。革命年代,閻秀峰長期在晉綏地區任職,主要工作是負責地方治理。
建國後,閻秀峰也來到了大西南,期間他工作出色,進步很快,從省政府的秘書長相繼晉陞四川省委副書記、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務。1965年,閻秀峰被任命為大三線第二副主任,值得一提的是,他與常務副主任程子華還都是山西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