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二次「弭兵會盟」正式確立晉楚平分天下的國際秩序。時隔四十年後,於公元前506年又發生了柏舉之戰,過了這麼長水深火熱的日子,天下也該亂了。在公元前506年的春天,柏舉之戰爆發前夕,蔡昭侯被楚國令尹子常好一頓欺負,最終屈辱回國。蔡昭侯回國之後,第一時間跑到晉國去求晉國主持公道。此時范氏家族是晉國的第一大家族,范獻子士鞅,身居晉國中軍將,權力如日中天,他在收到蔡國請求後,權衡利弊,就找到了當時周王室的權臣劉文公商量這件事。說到劉文公,很多人都非常的陌生,春秋中的名人與璀璨星河多不勝數,大家不了解劉文公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我簡明扼要地介紹一下這位。
柏舉之戰
話說周景王在位時,嫡長子太子樹早死,後來周景王立嫡長子姬猛為太子。到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寵臣賓起動了心思,他支持周景王的庶長子王子朝登基,但此時劉文公和單穆公二人卻不同意,這倆人原本就與賓起不合,現在賓起打算公然廢掉太子,二人藉著這個把柄殺了賓起,立姬猛為天子,史稱周悼王。可除了賓起外,周王室中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也都支持王子朝,這夥人聯合起來驅逐周悼王。劉文公和單穆公一伙人立王子朝為王。不巧的是,半年後周悼王駕崩,按照長幼順序,劉文公和單穆公,只能擁立周悼王的弟弟姬匄為國君,史稱周敬王。雙方在周王室那巴掌大的地方鬧得是亂七八糟,一戰就是三年,最終劉文公在晉國的幫助下取得了勝利,王子朝和手下的毛伯得,尹文公等人就逃到了楚國。在隨後的幾十年,劉文公為了防止王子朝等人依靠楚國的力量反撲,他選擇緊緊地抱住了晉國的大腿。晉國方面也樂見其成,畢竟周王室和自己走得近一些,對自己是有利無害。因此在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向晉國求援後,劉文公以周王室的名義召集十八路諸侯在昭陵會盟,共商伐楚大計。
昭陵這個地方可能與楚國八字不合,當年齊楚對決,昭陵會盟時,齊桓公也是在這個地方召開的會盟,這次昭陵會盟的十八路諸侯並不是個虛詞兒,真有十八個諸侯國參與,因此這次昭陵會盟創造了一個春秋之最。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這也是晉國春秋霸業的迴光返照。這次昭陵會盟的主要議題有兩個:一是廢除晉楚雙方在弭兵會盟中的盟約,從此晉國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另一個議題是替蔡昭侯主持正義,討伐楚國。在會議的過程中,晉國的荀寅趁機勒索蔡昭侯,蔡昭侯一聽崩潰了,真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楚國的臣子勒索我,現在連晉國的臣子也勒索我,我蔡國不要面子嗎?這事兒堅決不能答應,這就是春秋小國的悲哀,誰看見他們都想踩上一腳。晉國的荀寅被蔡昭侯拒絕後,也是心頭火起,他心說:蔡侯啊蔡侯,你腳上的鞋有點大呀,我給你換個小鞋穿穿。荀寅扭頭就找范獻子士鞅,說:咱們晉國霸業日暮西山,結果諸侯們各懷鬼胎,和咱們不是一條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替蔡國出頭,招惹楚國沒有什麼好處啊,而且今年多雨,瘧疾興起,再加上咱們旁邊的中山國蠢蠢欲動,如果我們此時拋棄弭兵會盟的盟約,不僅會得罪了楚國,還會失去中山國的信任,畢竟我們自從湛阪之戰以後,就沒有在楚國身上佔到過便宜,現在出兵也只能是舍本求末,不如您就直接拒絕蔡侯,告訴他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咱們也是自身難保了。
當時晉國六卿的內鬥非常兇狠,荀寅所在的中行氏是范氏家族最鐵的盟友,范獻子士鞅琢磨了一下,感覺不值得,為了蔡國得罪中行氏,所以范獻子士鞅同意了荀寅的建議。然而昭靈會盟可是春秋以來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十八路諸侯都在旁邊看着,總不能說散就散吧。最後晉國方面找了一個借口,他們讓蔡國討伐沒有參加會盟的沈國,作為昭陵會盟的收尾。蔡昭侯也是被逼無奈,畢竟他已經得罪了楚國,如果再得罪晉國,那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呢,最終蔡昭侯三下五除二,將沈國滅了。但晉國的這波操作讓十八路諸侯都很失望,大家覺得晉國這個霸主也太水了,實在靠不住。只有晉國自己還覺得自我感覺良好。在這種情況下,齊國看到了稱霸的可能性,時任齊國國君的齊景公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想趁晉國的衰落之際,恢復齊桓公時代的霸業。
蔡沈之戰
緊接着在同年冬天,發生了柏舉之戰,楚國作為春秋第二號強國,被吳國打的國都淪陷,國君流亡,真是慘不忍睹。楚國的急速衰落造成了中原霸主的權力真空,這就為齊國圖霸中原造就了可乘之機。無巧不成書,鄭國的執政大夫在昭陵會盟的途中去世,這老哥兒是鄭國親近勢力的代表人物。隨着鄭國親近勢力大減以及楚國落魄,鄭國要為自己尋找一個新的靠山。於是在公元前503年,晉楚爭霸的關鍵棋子鄭國扭頭轉向了齊國,齊景公和鄭獻公正式締結盟約。不久之後,魏國的國君魏靈公也對晉國的范獻子士鞅不滿,他逐漸向齊國靠攏,就這麼著,晉國霸業中,兩個核心盟友投靠了齊國。隨着齊景公的羽翼豐滿,他終於要對晉國的鐵杆盟友魯國下手了。在公元前502年的秋天,齊景公命齊軍南下,大舉入侵魯國。
蔡沈之戰
可能很多人比較了解,魯國在外交策略上採用的是連晉制齊的策略,晉國也需要在帝國的東方扶植一個代理人,來制約齊國的發展。因為這種共贏的關係,從趙盾時代開始,魯國和晉國的關係就非常密切,魯國已經不復當年的榮光,他們實在頂不住齊國的壓力,連夜向晉國求救。由於魯國在晉國的霸業體系中有着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晉國的必爭之地,因此晉國暫停了內鬥,由士鞅親自領兵,聯合上軍將趙鞅、上軍左荀寅,一同出兵討伐齊國。齊景公一看晉軍這個陣容,而且范氏、趙氏、中行氏三家聯手一致對外,腦門子上就開始流汗了,覺得自己沒有必勝的把握了,就無可奈何的撤兵了。
這件事發生在柏舉之戰四年後,通過還原這個時代的細節,大家可以發現,不僅吳楚爭霸兩伙人在火拚,齊晉兩國也在火拚。在東周的版圖上,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正是在這種中原亂戰的情況下,吳國兩代國君吳王闔閭和吳王夫差才會將戰略重心放在中原地區,又開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