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2021年07月27日20:24:42 歷史 1352

1959年6月25日這天,湖南湘潭韶山沖附近圍滿了人,其中有的人還時不時地看向公路,似乎在等什麼。臨近傍晚,一輛銀灰色蘇制吉姆轎車出現在公路上,向這邊緩緩駛來,人群頓時開始騷動起來。

當車停好之後,只見一個身材魁梧,面容和善的人從裏面走出來,他不是別人,正是三十二年前承諾「革命不成功,絕不鄉」的毛澤東。

彼時他已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不僅帶領着農民翻身當家做主,有了自己的耕地,更是廢除了一系列舊社會的封建惡俗,解放了一大批百姓。

故鄉的風景已經跟自己上次離開時相差甚遠,田地里種了不少稻穀,一眼望去綠油油的,看着這樣一派豐收的景象,毛主席忍不住高興。

與毛主席同行的,還有公安部長羅瑞卿、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以及湖南省副省長兼中共湘潭地委第一書記華國鋒,他們在外面逛了好一段時間,談了很多,才在夜幕中回到招待所。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探鄉,直到毛主席在26日輕車熟路地走向後山......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簡花祭父母

6月26日當天凌晨5點左右,毛主席就已經起床收拾好,自己一個人從韶山招待所出去了,負責值班的警衛員見狀,連忙通知其他人。

等所有人趕來的時候,毛主席已經到上屋場對面的謝家屋場,然後徑直走進當地一戶貧農毛霞生家。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做飯,屋子裡真正忙起來的人不多,最先看見毛主席的還是毛霞生的媳婦。突然看到畫像上的人出現在自己面前,她是既詫異又高興,言談之間免不了緊張和拘束。

在交談中,毛主席依舊不忘了解基層民眾的生活,他簡單了解了一下毛鳳霞的家庭情況以及一些生產農耕等問題後,就起身離開,直朝土地沖的後山走去。

當時一群人跟在毛主席身後,也不知道他要去幹什麼,便寸步不離地在他身邊跟着。

當時百姓忙於農耕,很少有人上山,以至於山間長滿了茂盛的灌木草叢。但毛主席並沒有把這些雜草放在心上,他輕車熟路地往山上走,一邊回憶着童年在這裡長大的往事。

據那些看着毛主席長大的老人們講,小時候的毛澤東經常牽着牛上山砍柴,等牛吃飽了,柴火也砍了不少,就能回家吃飯了。有時候在山上還有一些苦櫧子毛栗子等果子,他都會撿到不少,然後等下山了分給大家。

但現如今時過境遷,毛主席早已不是當年天真爛漫的小孩子,一邊牽着牛,一邊砍柴撿果子,那他今天來後山是為了什麼呢?

正在這時,隨行的工作人員毛繼生突然腦海中一閃,連忙說:「主席這是要給他父母上墳吧?」當時毛主席的父母就葬在土地沖楠竹坨,再往前走不多遠就能看見。

當毛繼生將這件事通知給羅瑞卿等領導時,眾人一時間都陷入了尷尬當中。因為事發突然,他們什麼都沒準備,再加上到二老墳前只有幾步時間,也來不及吩咐下去。這可如何是好呢?還好當時毛澤東的衛士組組長沈同急中生智,就地摘了一些松枝和野花,然後再用野草捆到一起,勉強做了一束「花」。

而這時,毛主席已經登上山頂,並在一處長滿雜草的小墳堆前面站住了,這便是毛主席父母的合葬墓。

此時,沈同從後面繞過去,準備讓衛士把花放到墳前。可花只伸到半路,就被神情莊重的毛澤東給接了過去,然後輕輕放在墳前。在一片肅穆莊嚴的氛圍中,毛主席深深鞠了三次躬,嘴裏小聲念叨着一些話,一旁的人聽不清,但都非常安靜地站在他身後,一起跟着鞠躬。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澤東祭拜父母

其實這並不是毛澤東第一次回到故鄉,相較於這次回鄉掃墓,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第一次回韶山沖的時候。

一回故鄉,與母親陰陽兩隔

1909年,為了走出韶山沖,看外面更廣闊的天地,青年毛澤東想方設法地說服父親,最後成功逃過了在湘潭一家米店做學徒的命運,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

誰也想不到,他此次離開是抱着「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心,為了不繼承父業,他以日本西鄉隆盛的一首詩做出了《贈父詩》,悄悄夾在父親的賬本里,作為最後告別的禮物。

正如這首「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中所說,離鄉後,毛澤東一邊學習,一邊忙於革命事業。

1919年10月,毛澤東在長沙忙於驅張運動,當時他是學校、社會之間兩邊跑。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他意外收到二弟毛澤民寄來的家信,一看到母親病危幾個字,頓時大腦一片空白,連忙將手下的事託管好,然後帶着正在長沙讀書的小弟毛澤覃回家。

他們日夜兼程,甚至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可即使這樣,當他到家時,母親已經撒手人寰。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讓毛澤東倍感心痛,回想往日里母親親切的面容,他頓感心如刀絞,之後含淚寫下了《祭母文》,以作哀思。

其實現在來看的話,毛澤東的父母都是那種很傳統的中國式父母,毛澤東幼年時期接受更多的是母親寬和、溫柔的思想,使得他有更強的包容度,這也造就了他極強的接受能力,這些從他為母親寫下的悼詞中就可以看出來。一直在1936年與斯諾談話時,他都大加讚賞母親的慷慨厚道、可憐窮人的品德。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澤東和父親毛貽昌(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澤覃

1920年8月下旬,毛澤東將事情安排妥當後再次回到韶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親合葬在一起。至於為什麼這麼做,那是因為在母親死後不久,毛澤東的父親也在年初的時候因病去世,當時家鄉有規矩,那就是父母去世後,如果長子沒有回來,是不能下葬的。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當時的毛澤東一直在忙於驅張運動,所以遲遲未歸,以至於他父親的靈柩從逝世到他8月回家,已經在自家的曬穀坪上停了7個月未入土。

而驅張運動勝利後,毛澤東連忙回家,正好趕上8月28日的中元節。

各個地方的中元節習俗都不盡然相同,按照韶山當地的規矩,農曆七月初九晚上就要開始「接客」,也就是接祖宗到家裡敬奉三四天。

毛澤東的雙親是剛去世的,這是他們「仙逝」的第一個中元節,所以而為也被稱作「新客」,是毛家的大事。所以毛澤東提前一天就回到了韶山。

他先將父母「接」到家供養,等到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再「送走」,做完這些,他就將父母各葬在了上屋場對面的楠竹坨,這樣毛家子孫在家門口就能望見先人的「住處」。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看望啟蒙老師了念想

做完這些之後,緊接着,毛澤東又來到了外婆家,來探望七舅的病情。不久前,表兄文運昌曾給他捎封信,稱七舅目前病重,可能在這人世間待不了多久。在重病中,七舅一直在念叨毛澤東這個最有出息的外甥,所以表兄希望他能抽時間回來一趟,來看看七舅,了卻老人的心愿。

毛澤東一向敬重這位家族中的長輩,一來是七舅文玉瑞的輩分在那裡,另外一點就跟他的童年有關。

毛澤東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所以經常收到舅舅和舅媽的關照,文玉瑞更是把這個小外甥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養。後來毛澤東長大了,文玉瑞還做了他的啟蒙老師,教給他很多知識,前面毛澤東之所以能在從韶山離家到東山求學,背後不少他的助力。小時候,毛澤東的父親曾經動過讓他放棄學業,打工賺錢的想法,也是文玉瑞趕來進行勸說,才讓他能得以繼續學習。

見到文玉瑞的時候,對方整個人都昏昏沉沉的,已經沒有辦法正常說話了,但好在毛澤東到了沒多久,老人家的意識清醒了一陣。雖然兩個人之間沒有說話,但是已經勝過了千言萬語,也算是了卻了文玉瑞的一段心事。

後來,隨着接觸了越來越多有關共產主義的書記,毛澤東開始勸說身邊的人加入革命,因為他知道,單靠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反抗,才能將敵人趕出去。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澤東和群眾在一起

帶領全家入革命,建大家

1921年春節,正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團圓的日子,而在回家之前,毛澤東已經決定勸說和引導弟妹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這時候的毛澤東,已經深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並且精讀了不少跟共產主義有關的著作,確立並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於是在正月初九晚,一家人正圍在一起取暖時,毛澤東找來和弟妹們開始拉家常,說盡世事無常,生活艱辛,他說:「國難當頭,我們要想到大多數人的痛苦,應該舍小家,為大家,要捨己為人民才好。」

此話一出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但跟毛澤東奮鬥革命不同,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奮鬥,這麼想着,毛澤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對此,毛澤東向他建議說:「你可以把家裡收拾一下,也跟我到長沙讀書,怎麼樣?」

作為家裏面一直操持賬目和產業的主力,面對兄長的建議,毛澤民一時有些遲疑:「這有點兒太突然了,我們家祖祖輩輩攢下來的產業和資產太多,得好好做盤算才行,總不能讓它們敗在咱們這一代手裡。」

對此毛澤東不以為然,如今當務之急,就是投身於拯救民族,重新讓國家恢復和平。所以對於毛澤民的考量,他的想法很簡單:「房子和土地都給農民,至於賬目,能折現的全部折現,別人欠我們的就不要了,我們欠別人的讓他們來對兌就好,如果敗我們一個小家,能建成一個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毛澤民仔細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冒着寒風去自家水塘,打上十來多條大魚,除了給毛澤東餞行外,剩下的大部分魚都是要送給鄰居的。

吃完團圓飯,毛澤東就帶着毛澤覃啟程回到長沙,一個專註於革命事業,一個專註於讀書。

在他們離開後,不到一個星期,毛澤民這邊就開始行動起來了,他先是遵照大哥的吩咐,將家裡的一切事務給安排好,然後告別家中的妻女,來到長沙,在省立師範附小做校務,並在之後聯繫上毛澤東參與革命。

不僅是家中的男兒郎,就連小妹毛澤建,毛澤東都依照母親的遺願,做出了妥善安排。毛澤建身上有一樁「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但是她並不滿意,畢竟包辦婚姻的本質,本就不是兩個年輕人你情我願得來的,於是毛澤東便幫她正式解除了同蕭家的婚約。

恢復自由身的毛澤建在不久後,跟着大哥來到長沙,並且在毛澤東的安排下,進入了長沙職業女子中學讀書。在學習期間,她不斷接觸進步思想,再加上大哥的影響,不久後,他也投身於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在毛澤東的勸說和影響下,他的一家人全都參與進了革命,並做了其中的磚瓦支柱。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後來革命風潮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1927年1月,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在這段時間內,越來越多的農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員的帶領下發起農民運動,推翻地主鄉紳,變身土地的主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再次回到韶山,開始考察家鄉的農民運動,並回答各種對農民運動的非議。因為當時農民運動所面對的可不單單是地主鄉紳,還有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在此之前,沒有人想過將那些地主惡霸定為敵人,因此對於農民運動將來的方向,很多人雖然懷着希望,但更多的還是惴惴不安。

而毛澤東的到來給了他們這份信心,考察完畢後,時隔兩個月,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此掀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一頁。

毛澤東臨走時,鄉親們紛紛表現出了不舍,並問他什麼時候才能再回來。一場農民運動,讓老百姓手上有了土地,也讓他們有了主心骨,所以他們希望毛澤東能帶着鄉親們趕跑惡人,將韶山變得越來越強大。

但韶山、湖南的強大,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經歷過新思想和革命之後,毛澤東覺得唯有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軍閥主義,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中國才算真正的強大,湖南才能安穩發展。

於是,他對鄉親們許下承諾說:「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需要幾十年,30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堅決不回來見鄉親們。」

這一去就是32年,在這段時間裏,毛澤東挑起了革命的重擔,並下定決心將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給推翻。

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指揮和指導,地方農民政權慢慢擴大,使得地方當局的不滿,甚至於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澤東和紅軍官兵

起義被記恨,村民智守祖墳

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起了震驚全國的秋收起義,這一下可把湖南軍閥何鍵給嚇壞了,但他們又抓不到毛澤東,只好派一個連的兵力到韶山,試圖去挖毛澤東父母的墳來發泄,順道破壞毛家祖墳的風水。

這些匪兵們凶神惡煞地闖進村子裏逼問村民,追問毛家祖墳的地點,但毛澤東一家從小與人為善,村裡的人多多少少都收到過他的恩惠,哪肯願意告訴這群人。

可是你不講,我不講。逼急了難保這群匪兵會不會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於是一個參加過農會的貧農站出來,一邊陪着笑,一邊帶着匪連長上山。

到了一座墳前後,他指着其中一個墳頭就說;「這就是毛澤東父母的墳。」

他這邊話音剛落,一群匪兵拿着鐵鍬蜂擁而上,不一會兒就把墳掀了,他們把棺材也拖出來,抖出裏面的屍骨,鬧騰了好一陣才把手回營。事罷,軍閥很高興,他們以為挖了毛澤東父母的墳。

此刻,貧農也很高興,因為他用一個地主祖宗的墳騙過了軍閥,既出了一口氣,也保住了毛澤東父母的墳塋。後來敵人知道上當了,又來了幾次,都被村裡人給忽悠了過去。

就在村裡人跟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的同時,毛澤東也在一邊帶着中國共產黨四處轉戰,打擊軍閥主義勢力。一邊宣傳農民運動,解放思想,號召大家反抗,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雖然蔣介石政府統一了軍閥勢力,將他們聯合起來,但抗日戰爭剛結束,蔣介石本人就最先坐不住,露出他投機分子的真實面目。他先是雷厲風行地吞併其他軍閥勢力,然後開始向毛澤東所在的中國共產黨發起攻擊,就此,內戰爆發。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軍閥盡失人心,毛澤東將「農村包圍城市」作為對戰核心,再加上相信百姓們的支持,很快就將國民黨軍隊打得七零八落,最後不得不撤退到台灣去。只是,雖然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心人物退到台灣,但大陸還留有不少敵特分子,光是清剿就花了三年時間。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到了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建國10年,不僅國家結構基本穩定,社會秩序也趨於和平。於是,時隔32年,毛主席又回到了韶山,並為父母上墳,這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那天,毛主席靜靜地站在父母的合葬墳前,進行了簡單的祭拜,然後便沿着長滿茅草的山坡返回,其他人也默默跟着。

因為小墳包被雜草覆蓋得嚴嚴實實,看上去異常凄涼,所以路上周小舟不禁小聲問:「主席,要不要把墳給修一下?」

畢竟是主席父母的墳,卻還比不上尋常人家的墳頭,這怎麼都說不過去,可誰知毛主席緩緩說道:「不要修,保持這個原樣就好。」

別人不知道,但毛澤東心裏清楚,如今父母的墳還能像以前一樣躺在楠竹坨,很大程度上都是村裡那些老鄉親們的功勞。

為了不讓蔣介石破壞雙親的墳,韶山的毛氏族人和窮苦農民想盡了各種辦法,冒着生命危險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鬥爭。在這整整二十多年的腥風血雨中,不少人的墳塋被挖,已故之人的屍骨被扔得到處都是,但毛澤東父母的墳卻安然無恙,然後原樣保存至今。

現如今,這座墳對於毛澤東來說,已經不只是雙親屍骨埋藏的小墳頭,還是老百姓之間相互團結、人民群眾信任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的一個標誌。

畢竟,重新粉飾的華麗永遠比不上最樸素的心。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主席在父母墓前祭拜

雖然說下山比上山容易,但經過來回折騰,毛澤東身上已經出了一層汗,工作人員看見了,連忙遞上擦汗的小毛巾以及一把黑紙扇。

這扇子是早年間在王子扇廠購買的,毛澤東非常喜歡它,已經成為夏天外出必帶品,哪怕是後來專列車廂安裝了電扇和空調,他也依舊會拿着這把扇子。

剛接過扇子,毛主席就看到火場上正在忙着燒制土肥的李文貴,便一邊搖着扇子,一邊伸出手。這一下可把李文貴給「嚇」到了,因為他做夢都沒想到毛主席竟然會出現在自己家門口,趕緊上前就想跟主席握手,可手剛伸出去一半,他就看到自己滿手的泥巴,再看主席乾淨的手,開始遲疑起來。

看出了李文貴的顧慮,毛主席笑着上前緊走兩步,然後直接起住他的手,臉上的表情是那麼的坦然和誠摯,讓人為之動容。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古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或許正是毛主席和貧苦農民之間建立了深厚友誼,才有了後來的勝利與和平。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四人賽題庫-隋朝 - 天天要聞

四人賽題庫-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創建者是隋文帝楊堅,建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遷都洛陽。隋朝僅僅持續了38年,雖然統一了全國,疆土也擴大了不少,但大事不多,存在感不強。隋朝雖然年數不多,但皇帝不少,前後經歷了五個皇帝,比較出名的是兩個皇帝,楊堅和他的兒子楊廣。
古代人都「賣身葬父」,為什麼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後其實大有原因 - 天天要聞

古代人都「賣身葬父」,為什麼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後其實大有原因

文丨微生曉芸編輯丨微生曉芸前言估計大家在電視劇里都看到過一個很奇怪的場景,那就是「賣身葬父」。有些人都是因為要錢處理家人的後事,所以就簽訂了「賣身契」,成為了丫鬟僕人。但是這也讓人覺得奇怪,只是挖個坑而已,為什麼不自己動手挖一挖?實際上背後大有原因。為何「賣身葬父」?
孫亮之死: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 天天要聞

孫亮之死: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於是孫亮就推斷出是小黃門陷害保管員,小黃門不服,孫亮說:「如果這粒老鼠屎是早就在蜂蜜里,那麼內外肯定全都是濕的,那就證明是保管員保管不善;如果是新放進去的,肯定是外濕內干,那就說明是被人新放進去的!」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 天天要聞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5月17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跡羊城——2023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尋跡羊城」系列原創性考古新發現展,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加強考古出土文物...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 天天要聞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王媛通訊員 曾偲偲 饒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學校的唐代服飾文化體驗活動上,一二年級的學生們學習唐代服飾的歷史文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和勞動創造的美好。學生們通過一場精心設計的行前一課,跟隨研學導師的引導,穿越時空,回到了盛唐時期。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 天天要聞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我們提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時,總是繞不開文景時期民間積累的財富。儘管漢文帝確實在自己的生活上比較節儉,但他在某些人身上也是很奢侈的,比如他寵幸的鄧通。1.受到賞識鄧通是蜀郡南安縣人,因為會持棹搖船在宮中當「黃頭郎」,即管理船隻的小吏,因頭戴黃帽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