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上吊。此時正在馳援京師的吳三桂處境就頗為尷尬了。李自成幾次派人勸降,並且派6萬大軍直奔山海關而去。
我們耳熟能詳的版本是,吳三桂率軍停在原地,已經準備投降闖王。恰在此時,闖王麾下大將劉宗敏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給霸佔了。吳三桂驚聞噩耗,衝冠一怒為紅顏,立刻聯繫滿清多爾袞,答應放清軍入關,逐鹿中原。
吳三桂給多爾袞開出的條件是:以黃河為界,滿清得北方,吳三桂得南方。多爾袞雖然欣喜於可以大搖大擺地入關了,但對吳三桂的獅子大開口卻有些不滿,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形勢而寸步不讓,最後吳三桂也只有妥協了。
一片石戰役,吳三桂和多爾袞聯軍擊敗闖王,很快就佔領了北京城。多爾袞就把朝廷遷到北京,將順治小皇帝也接到了北京,不過多爾袞也沒有就此將吳三桂踢到一邊,而是封其為「平西王」,讓他繼續為滿清打天下。
其實當初接到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之後,吳三桂並沒有故意拖延,當時和他一起走的還有關外拖家帶口的百姓,大軍抵達永平之後,驚聞北京城已經被攻破,崇禎已經身亡。失去了效忠對象的吳三桂不但心裏非常迷茫,還面臨著生死危機。
此時吳三桂前有闖軍,後有清軍,腹背受敵且沒有穩定的糧草補給,他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闖王還是多爾袞?吳家兩代人都在和滿清作戰,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和他本人都和滿清作戰多年,雙方都有袍澤死在對方手上,可謂是仇深似海,所以投降滿清不是吳三桂的最佳選擇。那麼他是否有意投降闖王呢?
《甲申傳信錄》記載:闖(賊)令諸將各發書招三桂,又令其父(吳)襄亦書諭,使速降。三桂統眾入關,至永平西沙河驛,聞其父為賊刑掠且甚。三桂怒,遂從沙河驛縱兵大掠而東,所過糜爛。
從這裡看來,闖王讓吳三桂的父親寫信讓他投降,吳三桂於是率眾入關,似有投降之意,但半路聽說闖王給他父親用刑,於是率軍劫掠東歸。吳三桂既然是因為父親的書信而同意投降的,又怎麼會因為父親受刑而復叛呢?難道他就不估計父親的死活了嗎?
事實上,明朝滅亡之後,社會上並沒有吳三桂投降過闖王的說法,吳偉業的《圓圓曲》、夏允彝的《倖存錄》、錢邦芑的《崇禎甲申燕都紀變實錄》都沒有提及此事。只有一些像《流寇志》一樣的話本小說提到了隻言片語。
真正開始宣傳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李闖,然後因為一個女人又叛變的事是在吳三桂死後。當時三藩之亂已告平息,康熙在聖旨中大罵吳三桂曾經「委身從賊」,投降李闖而復叛,投降清朝又復叛,將其塑造成為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因小利而失大義的無能之輩,以宣示自己戰勝者的正義性。
之後的文學作品如《庭聞錄》、《圓圓傳》等紛紛以此為基礎,渲染吳三桂因為愛妾陳圓圓被霸佔,對李自成降而復叛的事情,漸漸地,衝冠一怒為紅顏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典故,吳三桂也成為了人品極差的惡徒。
崇禎皇帝死後,吳三桂在玉田一帶並沒有閑着,他不斷派人前往淪陷的京城打探,得知了李自成的一幫手下在京城肆意劫掠,橫行霸道,甚至對自己的家眷動手,完全沒有勸降自己的誠意。若是自己投降也可能是羊入虎口,不如趁着自己手上還有一支精銳大軍,聯合清軍推翻李闖。
於是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聯合,擊退了李自成派去山海關的軍隊,宣布討伐李闖,恢復大明。而清軍也打着為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堂而皇之地開進山海關,兩人聯手對付李闖。擊敗闖王之後,清軍掌握了大勢,吳三桂畢竟沒有自己的基本盤,而滿清封王的舉動確實很有誠意,所以吳三桂就這樣成為了清廷的鷹犬,從北到南,為滿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