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時候皇帝的父親都是上一任皇帝,即使不是上一任皇帝,那必然也是宗室成員。但有時候也有例外,比如說有些開國皇帝的父親,開國皇帝也就是創建封建王朝的皇帝。這兒說有些是因為,還有部分開國皇帝是上一任王朝的宗室,比如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便是西漢王朝的宗室。相較劉秀,秦始皇又複雜一些,這位首創皇帝一詞的始皇帝稱皇帝前便已經是王了。
他的父親也並不是皇帝,不過身份恐怕也不是一般開國皇帝的父親能比的,為秦莊襄王。除去這兩類,其餘的開國皇帝父親不是平民便是將領、貴族,不過開國這一基業比較難。他們在稱帝前基本上都以及三四五十歲了,古代因着醫療技術又都不是很長壽,所以開國皇帝的父親們大多在其稱帝前便已經去世。
只有一個例外,這個例外還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父親是平民身份。兒子卻是皇帝,皇帝為天下之主,所有人見了都必須跪着拜見。可父親拜兒子,這不是有違道德倫理,好在後來想到了一個辦法。這裡說的這位平民父親與皇帝兒子,便是劉邦與他的父親劉太公,劉邦為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
雖然說中國歷史上有着四百餘位皇帝,但劉邦在這一眾皇帝之中也算得上比較家喻戶曉的,楚漢之爭、鴻門宴都廣為流傳。《史記》記載劉邦開始的時候是秦朝沛縣泗水亭長,不料一次釋放刑徒犯了錯,只好藏匿在芒碭山中。也是他運氣夠好,秦始皇沒多久駕崩於沙丘,六國遺族開始活躍,農民也耐不住了。
繼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起義四起,劉邦一看機會大好。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城,自稱沛公。很多人說劉邦自身無甚才能,其實也是,他不會軍事不會謀略不會政務。可他擁有的一點是項羽難以比擬的,那便是帝王權術,有了帝王權術韓信張良蕭何都能為他所用。把這些能人都歸一人所用,何愁統一不了天下,且劉邦性格寬和也明白如何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黯然在烏江邊自刎,劉邦成了最後的勝利者。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北)之陽舉行大典,是為漢高帝。劉邦登基那一年54歲,但不妨礙劉太公身體好,還健健康康的活着。劉邦與父親感情很好,也住在一起,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
起初是按照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來的,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然而太公的屬官覺得不合適,《史記》記載這名屬官勸他說: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劉太公一聽有道理,等下次劉邦再來的時候,他就提前出門相迎。
不給劉邦行禮的機會,自己還要拜見他,這讓劉邦嚇了一跳。劉太公便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一聽也對,便讓底下大臣出主意,能否讓自己順理成章的拜見父親。很快大臣給了一個辦法,還是秦始皇想出來的,他當年創皇帝時還給父親秦莊襄王追封了太上皇。
如今用在劉太公身上不是剛好,於是劉邦下詔書,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來,既不會失了皇帝的尊嚴,也不會不尊孝道。劉邦還是頗為孝順的,劉太公此前是農民,在老家生活的時候每天都有鄰居陪伴。到了皇宮反而沒了鄰居,便整日悶悶不樂,劉邦得知後特意為父親在皇宮附近蓋了一座新豐城。
再將豐縣部分友鄰請來居住,這新豐城是按照老家來設計的,遷來的鄰居老幼與雞犬都能認得各自的居住。大抵是兒子孝順,劉太公的身體還是非常好,一直活到了85歲。漢高帝十年(前197年)七月去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兒子劉邦只比父親多活了2年,劉邦終年六十二或五十三。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