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梁啟超
據傳說,鄭和原名馬三保,後被明成祖賜「鄭」姓。雲南人,自幼聰明好學,且對航海有着濃厚的興趣。因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他也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當然還對於他的信仰,還有爭議,此處就尊重《明朝那些事兒》所載)。而伊斯蘭教徒去麥加(沙特阿拉伯城市,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朝聖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的最大願望,當時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去過麥加,鄭和被父親所講述的朝聖途中的奇聞趣事所吸引。故其從小就努力鍛煉身體,學習有關航海的知識,期待:「有朝一日能乘風破浪,朝聖麥加。」
有時候總是感嘆命運之神的不可預測;就像你的萬全之策,在命運琴弦被撥動之後,是不堪一擊的!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正是這次遠征改變了鄭和的命運。戰後,很多兒童成了戰俘,且對這些兒童戰俘實施了一個極為殘忍的慣例——閹割。年僅十一歲的鄭和就是其中的一員。對於鄭和來說,這是他生命中的至暗時刻。同時也非常贊成《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這句話:
「歷史已經無數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於你,取決於你是否堅強。」
後來,隨着明軍征戰四方的少年遇到了還是燕王的朱棣。朱棣看到這個沉默寡言卻又目光堅毅的少年,就挑選他做了貼身侍衛,成為了朱棣的親信,受到重用。
命運似乎註定讓鄭和成為一位傳奇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老傳統,但凡強盛時代,盛世明君必行「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經過明朝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已經達到了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糧食充足的目標。朱棣也準備要做點什麼了?
於是他把這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交給鄭和來完成,這是光榮,也是重託。鄭和帶着和平的使命七下西洋,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鄭和的生命歷程里,可以看到,對於一個夢想,有使命感的人來說,上天總會讓你實現的。
只是這條路,註定走得不輕鬆!可是,誰又敢說自己能夠輕鬆的過完自己這一生呢?(文中部分文字來源於當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兒》,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