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不僅是一天中的第一餐也是我們喚醒自己的一個鬧鐘紹興早餐有湯湯水水的柔情也有碳水炸彈的猛烈咸甜之間,米面之上紹興的清晨講述着「和而不同」的早餐故事
清晨的紹興街頭,冒着熱氣的早點鋪、匆忙吃着早餐的人群……有了這些街景的映襯,紹興的一天才算正式開始。
© | 小紅書 shallowqy早餐,這一美食呈現窗口,不僅有飽腹之用,還帶着紹興的滋味與氣質,向人們講述紹興的歷史及文化。
誰也不能剝奪紹興人早起吃面的樂子東晉、南宋的兩次南遷也讓麵食由北向南擴張勢力在歷史的偶然之中麵條和餅香充斥着整個紹興清晨
■■ 面餑餑
面餑餑之於紹興人,是故鄉,是記憶,更是一股人情。老底子的面餑餑樸素簡單,但依然成了紹興人心頭所愛的早餐美食;如今花樣變多,似與原先不同,卻也絲毫不減人們對它的喜愛。
面餑餑與手抓餅最大的區別就是這春餅皮,紹興老底子店內的面餑餑餅皮都是手工攤制的,在已經不常見的煤球蜂爐子上,攤出來薄薄的一張張餅皮,薄而Q彈。
■■ 鑊拉頭
鑊拉頭可酥脆亦可鬆軟,打上一個雞蛋再撒上一些蔥花蝦皮,抹上適量豬油,這是新昌人舌尖上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鑊拉頭的餡料十分豐富,有馬蘭頭、雞蛋、鴨蛋、馬鈴薯、炒榨面、炒豆芽、海帶絲、四季豆、豇豆、豆腐乾、油豆腐等等。最經典的當然要數馬蘭頭鑊拉頭啦。在紹興早餐的麵食宇宙里,麵條的競爭和餅同樣激烈。
■■ 次塢打面
打面絕對是諸暨次塢早餐的招牌,精髓全在這個「打」上。廚師用一根長一米、寬四五公分的棍子反覆敲打,經過千錘百鍊的麵條格外有韌性。這樣優越的麵條,對澆頭的接納也格外廣泛,大排、豬肝、腰花、青菜,記得再加個蛋。
次塢打面已有600年的歷史,與其他地方的麵條不同,正宗的次塢打麵湯很少,它講究「濃縮即精華」。附着在麵條上的湯汁使得麵條不再寡淡,且不會有因為麵條太厚而不入味的尷尬。濃郁鮮香,說的就是它。
糯唧唧愛好者=全體紹興人「糯系早點」的氣質統一了紹興的早餐審美也連接着紹興最「江南」的一面
■■ 年糕糳(zuò)
© | 美旅諸暨
每日天蒙蒙亮,草塔老街就在大米香、蘿蔔絲香、肉香等的擁抱中,漸漸蘇醒。將大米粉蒸成的粉糰子趁熱揉成年糕片子,包上現烤的蔥油餅,對草塔人來說,他們的一天,就從年糕粥的飽足感中開始。
© | 美旅諸暨
相傳,年糕糳始於清朝,那時村裡出了一名武狀元。當他還是武舉人的時候,家裡人為了他上京趕考的乾糧而發愁。當時鍋里還有一些蘿蔔絲跟蒸年糕,於是家裡人順手將鍋里的蘿蔔絲包進了蒸年糕里,團成了糰子作為他進京趕考的乾糧,這便是年糕糳的雛形。
© | 美旅諸暨
之後代代相傳,年糕糳被不斷改良,蘿蔔絲里拌進了肉餡,外面還包上了麵皮,貼在炭爐壁上烤至微焦……
■■ 芋餃
圖源@新昌文旅
新昌人吃芋餃已有1600多年歷史。新昌芋餃不選用芋頭而用芋子,其質細膩、軟糯,嫩滑,濃稠,有黏性。
芋餃全是用手捏成,麵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
■■ 豆腐年糕
說起紹興特色,豆腐年糕必須有姓名!不同於寧波年糕的韌性有嚼勁,紹興的年糕的口感比較軟糯,絲毫不用擔心吃完年糕腮幫子疼。
勁道的年糕,彈牙的肉絲,一勺下去,糯軟綿柔,雋永深長……這樣一碗暖胃的豆腐年糕,鮮香的滋味在舌尖瞬間綻放,足夠讓你念念不忘!
「萬物皆可嗑cp」的當下連紹興早餐也有自己的「天作之合」!
■■ 水+米飯
© | 夏丫頭食堂IN紹興
說到紹興人的經典早餐,非水泡飯莫屬,水泡飯的原料只有水和米飯。水泡飯與粥是兩碼事,粥是生米熬的,水泡飯就是簡單一「泡」,沒有粥的黏糊和軟爛,它顆粒分明,紹興話說來就是「清爽絲絲」。
© | 美旅諸暨
紹興水泡飯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宋朝。北宋周輝《清波雜誌·卷一》在思陵儉德篇中曾載: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金兵再度率兵渡江南下。宋高宗趙構率臣僚汪伯彥南逃,從河南相州渡過黃河,十月逃難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在老百姓家裡屋檐下借開水泡飯。
■■ 小籠包+咸豆漿
嵊州小籠包曾打敗北京烤鴨,被CNN評選為全球25個國家最受歡迎的小吃,直接衝上榜單NO1,而一碗熱氣騰騰的咸豆漿或許是就是對嵊州小籠包最大的尊敬!
嵊州小籠包,最讓人惦記的除了鮮香的肉餡小籠,還有別緻鮮美的豆腐餡。既要出湯,又不能全成了湯,包子皮則一定要包到8-10個褶皺才可以。做豆腐包子,更是一項技術活兒。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片土壤都有其獨特的早餐形式帶着紹興氣質的早餐打開了紹興的每個清晨撫慰着在這生活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