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流資源豐富,那裡有數不盡的寶藏。
煤炭鋼鐵、糧食木材等等,供應着全國人民,所有也有「北方糧倉」的稱號。
而且,東北人豪爽熱情,喜歡飲酒,自古以來就有釀酒的傳統。
清朝的建立者女真族便在東北一代生存,他們善於騎射,酒量驚人,對酒自然也有更高的需求。
所以,那個時期就出現了酒的規模化生產。建國後,一些名酒脫穎而出,如鳳城老窖、三溝酒、桃山白酒等。
如今,隨着酒類產品的增多,酒類市場競爭的加劇,曾經名噪一時的白酒也逐漸變得銷聲匿跡,實在令人嘆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桃山白酒的前世今生。
01歷史悠久,工藝獨特
中華民族的酒文化相當濃郁。但以前的白酒度數較低,嚴格來說只能算作米酒和黃酒。
元代以後,我國逐漸出現了高濃度的蒸餾酒。而桃山白酒的釀酒史最早則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
相傳,桃山上有一隻白狐,喜歡喝酒,只要聞到釀酒坊里的酒香味,就會在黃昏來臨之際,悄悄潛入其中,直到喝醉為止。醒來時,不自覺地在酒缸里撒一泡尿,然而此舉並未讓酒瀰漫出一股尿騷味,反而更加醇香了。因此桃山地酒也就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清朝時,桃山酒坊已經是我國北部最大地白酒生產作坊之一,採用當地優質高粱,小麥和桃山清澈甘甜的泉水,配以古法釀造工藝,酒體綿長,酒花飽滿,馥郁醇香,喝上一口便欲罷不能。
所以,桃山白酒被列為清朝的貢酒,也是蒙古三王最喜歡飲用的白酒。
02 初心不改,達到鼎峰
因為桃山白酒的聲名遠播,在民國時期也備受推崇。張作霖每次喝酒必飲桃山白酒,而且還經常用它來犒賞三軍,嘉獎驍勇善戰的士兵,所以在遼寧百姓心目中,桃山白酒更像是大帥的私酒,也被稱作「大帥酒」。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經過數年激烈的鬥爭,成功解放東北。當時的慶功宴上,喝的就是桃山白酒。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雄壯的聲音響徹內外,全中國人民一片沸騰。
隨後,夜幕悄然來臨,國家重要領導人等600多人齊聚北京飯店,桃山白酒就是當時的飲用酒之一。
1950年,參加朝鮮戰爭的志願軍歸來時,宴會上,便用此酒犒賞勝利歸來的軍人。
上世紀60年代,遼寧省連續舉辦了第一、二屆品酒會,因為品質上乘,桃山白酒均獲得「遼寧地方名酒」稱號。
千年的工藝傳承,桃山人初心不改,秉承傳統釀造工藝,不斷創新,嚴把質量關,桃山白酒的名聲越來越響,年生產能力達到35000噸,年銷售額超過2500萬元。
2011年,桃山白酒釀造記憶榮獲「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3疏於經營,名酒隕落
上個世紀90年代,電視網絡隨之興起,眾多酒廠紛紛選擇在央視花費巨資投放廣告,做大宣傳。
1994年,近百家企業齊聚央視梅迪亞中心,競標央視新聞聯播喝天氣預報之間的黃金時段廣告,來自山東的孔府宴酒以3079萬的價格拿下當年的「標王」稱號。
90年代,3000多萬,是許多人都不無法想像的巨額,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孔府宴酒瘋了,詩歌傻子,然而廣告投出後,孔府宴酒的銷量瞬間大增,當年的銷售額翻了好幾倍。
隨後競標成功的秦池酒廠也在投放廣告後,迅速扭虧為盈,銷售額更是達到驚人的9.5億,隨後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
然而,桃山白酒自認為自己質量上乘,以位列名酒行列,也從未想過藉助廣告擴大知名度,提升銷售量。
就這樣,錯過了宣傳的黃金時段,逐漸被外地酒河本地酒鋪天蓋地的廣告裹挾,導致市場空間逐步壓縮。
就這樣,不停地」標王「出現,桃山白酒的名氣漸漸被淹沒在塵埃中,漸漸變得不為人熟知。
2020年12月,桃山酒廠被國家認定為」遼寧老字號「。
雖然酒香猶在,但市場佔有率卻在逐漸下滑,實在令人嘆惋。
一款好酒,即使質量再好,如果不善於宣傳河經營,一樣會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所以,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沒有一點」外包裝「是萬萬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