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錯重點的海天,到底是不是雙標海克斯科技醬油?

文/食評團隊

這個國慶假期,海天味業過得可不安逸。

近日,海天醬油因「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雙標」等問題成為眾矢之的,究竟發生了什麼?

身陷輿論囹圄

今年9月,以誇張、搞笑風格揭露食品添加劑合成食物的「絕命毒師」辛吉飛,在短視頻平台爆火,「海克斯科技」(本意是遊戲《英雄聯盟》系列中的科學技術,up主用來指代合成食品)一詞也隨之流行起來。在辛吉飛揭露了「勾兌醬油」後,網友紛紛將注意力聚焦到了海天醬油身上。

與此同時,國外網友開始曬出國外售賣的海天醬油配料表,表示國外售出的海天醬油不含添加劑,而國內售賣的醬油則含有5』-呈味核苷酸二鈉、5』-肌苷酸二鈉苯甲酸鈉等食品添加劑,此外大豆的品質也不一樣,海天醬油存在嚴重「雙標」。

眾所周知,谷氨酸鈉即味精,肌苷酸是為了給醬油提鮮,苯甲酸鈉則為常用的食品防腐劑,而果葡糖漿三氯蔗糖則是甜味劑。網友們紛紛對海天醬油貼上「海克斯科技」的標籤。

對此,9月30日晚間,海天味業發佈聲明稱:所有產品都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產,並隨時接受國家及各級食品安全主管部門的常態化監督和檢查;所有產品中食品添加劑使用及其標識均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法規要求;並表示會追究惡意中傷海天品牌的賬號。

此番回應,非但沒有平息網友對於海天醬油「雙標」、「海克斯科技」的質疑,還將海天味業再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各大短視頻及社交平台還陸續出現「檢查食品配料表」的視頻,此外,「海天醬油多次被爆出有生蟲、生蛆的情況」、「海天員工不當言論」等內容也被再度推進公眾視野。

針對網上白熱化的討論,10月4日深夜,海天味業再次發佈聲明稱:食品添加劑廣泛應用於各國的食品製造中,認為有食品添加劑的產品不好都是誤解;海天也早在10年前就陸續推出了眾多好吃不貴的零添加產品;各國標準不一,產品應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努力實現個性化,海天產品始終堅持高品質把控,產品內控標準大多高於甚至於遠高於國家標準,海天同一品質的產品,國內國際的內控標準都一樣。針對性地回應了網友對海天醬油「雙標」的質疑。

但輿論仍持續發酵。10月5日,中國調味品協會發佈了《關於凈化市場環境,引導調味品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聲明》。聲明稱,食品的生產經營與出口應符合相應的法律法規及條款,但因各國飲食、消費習慣不同,同一產品標準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標準本身不存在高低之分;我國食品添加劑的管理很嚴格,經檢驗合格,其產品就是安全的;支持因受到此次輿情影響的調味品企業,依法維權。

當天晚上,有消息稱海天味業參與起草了醬油行業現行標準,這完全是「運動員給自己定標準」。6日上午,#海天味業參與起草醬油行業現行標準#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有媒體指出,佛山市海天調味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參與起草了現行的醬油行業標準,並在醬油專業委員會第一屆領導機構中身居要位。

事件持續的發酵,讓食品安全、添加劑、食品進出口、行業標準等問題佔據各大話題榜首。

海天錯了嗎?

隨着消費者對民族企業的擁護熱情逐漸高漲,民眾愈發不能忍受企業的內外雙標和欺騙,這才是事件不斷發酵的主要原因。

甚至有網友表示,海天針對雙標的聲明,混淆是非,以偏概全,態度強硬,硬把消費者與企業的矛盾上升國家民族層面;網友所謂的雙標,並不是說中國食品比外國食品差,而是說賣給國外的醬油比在國內售賣的品質更高,海天卻想用「中國品牌」「中國企業」來回應雙標質疑。

但也有網友表示支持海天味業,認為海天醬油的品質沒有問題,海天在國內也有零添加醬油,是大家閉目不看而已,並不存在雙標問題,在此次輿論戰中,海天味業只是敗在了公關上。至於參與起草行業標準,並不是所謂的「運動員給自己定標準」,而是「行業龍頭更懂本行業,希望本行業更好」而已。

關於食品添加劑問題,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食品安全博士鍾凱表示,苯甲酸鈉、肌苷酸二鈉兩種成分在食品中本來也存在;添加劑經評估後批准使用,已經考慮長期大量的因素,並留下足夠安全邊界,幾乎沒有吃出問題的可能。

廣東省食安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也表示,離開劑量談添加劑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科學。中國消費者都比較崇尚於天然食品,而於食品添加劑這一塊卻沒有太多的認知,可以說只有健康意識,沒有健康知識;但實際上中國的食品工業、以及國外的食品工業的高速發展,也離不開科學、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談添加劑而色變』,而是要在安全範圍內去使用添加劑,這樣對人體、對食品安全反而是有利的。

對於添加劑不同的問題,除中國調味品協會外,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也於10月6日發佈公告,從醬油起源、此次事件的焦點等方面,向廣大網友解釋了食品添加劑的問題。

該聲明還表示,餐飲業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迭代,加快了醬油產業的市場細分和產品創新,生產企業在遵守國家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各細分產品的特點和市場需求,科學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可以滿足各種醬油口味的需求,還可以提升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水平。此次事件的發生,對中國調味品的生產和市場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深表遺憾,並支持因輿情受到影響的調味品企業依法維權,追究網絡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作為中華老字號,海天味業生產了大大小小共有200多個品種的調味品,其中最廣為人知、最受讚譽的,就是海天醬油。據悉,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醬油產品的營收為74.9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59.05%;海天醬油的產銷量也連續25年位列全國第一。海天醬油算得上是海天家的「支柱產品」了。

此次海天深陷輿論漩渦,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原因在於一些up主為了收割流量,對整個食品工業、合法食品添加劑搞污名化,動輒跑火車帶節奏。

作為國內調味品行業中獨一無二的超級龍頭企業,海天味業表面看贏了官司,卻失去了人心。

因為海天的霸氣回應,瞬間點燃了大部分網友的抵觸情緒。海天錯就錯在搞錯重點,兩份聲明措辭強硬而且與大眾的質疑對立,所以最終越描越黑,適得其反。如果放下身段,真誠地回應消費者的內心顧慮,展示其產品品質的可靠性和優良性,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去回應,相信很多網友會體諒海天,正面的聲音會隨之加大。

總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整個食品行業還是要打起精神,竭力保證食品的安全與品質,不辜負消費者對本國民族食品企業的信任,發展越來越好,監管越來越嚴。否則消費者的選擇,就只會用錢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