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接連關停,這可是個不小的事兒。交通銀行在4月份就有11家信用卡分中心收到終止營業的批複文件,廣發銀行、民生銀行等也在陸續關閉異地信用卡分中心 。這背後到底怎麼回事?
先說說信用卡在咱們國家的發展歷程吧。信用卡進入中國也就短短三十年。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中銀卡,這標誌着中國信用卡產業正式起步 。當時中國還處於改革開放初級階段,居民收入和消費觀念都還沒達到信用卡大發展的基礎,所以發卡量小,主要在高端人群中流通,功能也簡單,就用於支付和信用消費。到了1986年10月,中國銀行系統發行的信用卡統一命名為「長城信用卡」 ,國內通用的人民幣信用卡正式誕生。1993年前後,信用卡業務從試點走向推廣,商業銀行也開始嘗試進入這個市場。2003年可是個轉折點,專營機構開始出現,信用卡業務從銀行附屬業務向獨立業務轉變,從此開啟了「跑馬圈地」的快速擴張階段,發卡量蹭蹭漲。2008 - 2019年更是信用卡業務的黃金時代,發卡量大幅增加,信用卡業務成了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增長點。
但這幾年,信用卡市場明顯不一樣了。從各大銀行披露的年報和公開報道能看到,多家銀行信用卡發卡量、消費額都顯著下降。2024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共計7.27億張,同比下降5.14% 。像交通銀行境內銀行機構信用卡在冊卡量同比下降11.66%,信用卡累計消費額同比下降12.81%;平安銀行信用卡流通戶數同比下降12.92%,全年信用卡總消費金額同比下降16.57% 。為啥會出現近30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關停這種情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前幾年,銀行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拚命發卡,甚至吸引了一些還款能力較弱的客戶,導致信用卡不良率上升,風險增加 。2022年出台新規,要求銀行清理長期未使用的「睡眠卡」,這就迫使銀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客戶結構和業務模式,關停一些效率低下的網點,集中資源為優質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現在年輕人的支付習慣也變了。大家出門吃飯、打車,習慣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甚至更愛用花唄這類「數字信用工具」 。這些新興支付方式和消費信貸產品給信用卡業務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也倒逼銀行主動轉型,少發卡,多做特色服務。還有,以前銀行發信用卡就像在大街上撒傳單一樣,不管你用不用,先給你塞兜里再說,結果發出去的卡很多都成了沉睡卡。銀行一算,養這些殭屍卡一年得虧不少維護費,不如砍了回血。信用卡中心關停,對咱們普通消費者有啥影響呢?從短期來看,那些依賴信用卡線下服務的用戶可能會有點不方便,比如辦理業務要跑更遠的地方。但從長遠看,銀行會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線上服務和特色化產品開發上。以後咱們可能會看到更多與消費場景深度結合的信用卡產品,像超市聯名卡、旅遊卡之類的,享受更多專屬優惠和服務 。銀行也會更加註重客戶體驗,提升服務質量,比如優化信用卡申請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改善客服服務等等。
信用卡行業正處在一個變革的關鍵時期。雖然近30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關停看似是個不小的衝擊,但這其實也是信用卡行業調整轉型、走向更健康發展的一個契機。說到底,也就是信用卡這種業務必須得符合當下的消費條件以及消費環境,大家可以看一看,年輕人還有什麼場合能用不到信用卡三大網絡平台,拼多多,京東和淘寶全部都有類似於先用後付或者說白條一類的消費額度,而平時線下消費更是用微信和支付寶綁定銀行卡,所以信用卡業務萎縮已經成為一個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