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被逼入「絕境」,不論說什麼都逃脫不了被罵的結局

海天味業挺苦的,一年多前市值達到過7000億元,現在跌得只剩下3800億了,當然,相對於144億元市值的千禾味業而言依然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隨着「海克斯」醬油事件的持續發酵,為了挽回名聲,海天味業的品宣和法務部門忙壞了,在大家享受國慶長假的時候加班加點搞出了兩份聲明,第一份的重點是追究惡意抹黑品牌的自媒體,第二份則着重闡述不存在「雙標」,只是大部分網友並不買賬,還有的網友將矛頭指向海天「傲慢」的態度,認為聲明寫得不好,屬於失敗的公關。

大家認為海天不應該迴避問題,可以在聲明中表達類似「未來將引以為戒,更注重食品安全」,「提供更多健康、安全的零添加產品」的觀點。

但我認為從商業角度來看海天根本不可能這麼回應,否則將把自己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留下非常嚴重的後遺症,為什麼這麼說呢?先講兩個事實。

1.國內幾乎所有你聽得到的品牌均有兩種醬油,一種是零添加、價格昂貴的醬油,另外一種是有添加劑、價格便宜的醬油,包括這幾天被吹上天了的千禾味業,即使這個品牌更關注高端市場,但「海克斯科技」型醬油款式依然不少。

此外,大部分人不清楚千禾味業的前身是一家專註於生產食品添加劑的公司,人家就是靠着做食品添加劑起家的,目前集團旗下的五家全資子公司里還有三家是專門生產食品添加劑的。

我是怎麼知道的呢?財報上寫着呢,大家可以去翻翻公司2021年年報以及2022年上半年年報,寫得清清楚楚,這可是千禾味業自己寫的。

2.海天並沒有雙標,國外同樣出售兩種不同類型的醬油。

生活在國外的有良心的博主早就將超市裡的調味品配料表發在社交平台上了,既有美國超市的也有日本超市的,海天在當地同樣出售有添加劑的醬油,根本不存在網上說的把好的賣到國外、差的留給自己人。

與此同時,日本法律規定不需要將所有添加劑均標在產品配料表裡,並且不同的添加劑可以歸納為一個大類標註上就行了,而日本著名的味增中包含了不少食品添加劑。

一些人故意把問題引上「雙標」實際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希望營造出一種國外的空氣比國內甜的輿論氛圍

了解了以上兩個事實後就能分析為何海天真如網友們說的那樣發表聲明的話照樣會被罵且還會陷入更深的泥潭,甚至作繭自縛。

第一,「更加註重食品安全」將被解讀為承認現在沒有做到位。

海天在聲明裡提及類似的內容將被打上承認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標籤,別有用心之人會揪着這點不放,硬說海天的調味料是有問題的,自己在聲明中承認了,咱們的網友向來容易被帶節奏,這麼一來真的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此外,還會引發更深層次的信任危機,因為海天醬油的食品添加劑並沒有違規、在國標範圍之內,被打上標籤後是不是意味着咱們的國標也是有問題的呢?這可能才是部分人真正想要的情形。

第二,承諾「提供更多的零添加醬油」不僅做不到還會被其它品牌奪走市場份額。

2021年海天全年營業收入達到了250億元,遠遠高於其它品牌,調味料第一企業能夠賣出那麼多醬油是建立在將目標集中在平價市場基礎上的,大部分消費者沒有花高價購買純天然調味料的習慣。

也許在「海克斯科技」刷屏後一些人會改變之前的消費習慣,買調味料的時候看看配料表,寧願多花10元錢購買零添加醬油,這點額外的支出在承受範圍之內,不過,國內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可不是這麼想的。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全國有20%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869元,換算成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話為656元,14億人的20%為2.8億人;另外還有20%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443元,這2.8億人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70元。

你認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願意多花10元錢購買零添加醬油嗎?如果市場上沒有便宜款的醬油,小作坊的三無產品將是他們的最終選擇。

更何況選擇零添加的醬油後是不是還得把耗油、醋、大豆油、奶製品等其它食品全部換成零添加的,甚至是有機款呢?每個地方多10元,累計起來一個月可能要多花數百元,對5.6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500元的家庭來說是不可能承擔得起的。

其實別說中國了,即使在美國、日本等高收入國家也沒達到人人吃零添加的程度,否則他們的超市裡早就不會存在「海克斯科技」產品了。

大量低收入人群有需求,市場會自動匹配合適的產品,當然,前提是符合國家標準,包括添加劑的種類與劑量。

如果海天味業承諾全部上架零添加調料,做不到將被更多的口水「淹死」,做到了則營業收入大幅下降,可能連原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讓出的市場份額將被其它品牌迅速佔領,李錦記、太太樂、千禾等其它品牌的有添加劑便宜款醬油會輕易瓜分海天留下的市場空白。

因此,不做承諾被認為公關不力,做了承諾但沒有做到會被認為無商業信用,做了承諾也做到了將失去市場被其它品牌替代,是我的話也寧願選擇第一種結局。

最好說說不論怎麼聲明都會被罵的海天到底冤不冤呢?

用不着喊冤,作為國內最大的調味料企業,賺到了最多錢的同時就得做好迎接各類風險的準備,輿論被帶節奏是風險之一,每家企業都想做頭把交椅,坐上了以後要一直坐下去可沒有那麼容易。

商業世界充滿了競爭,爾虞我詐,比宮斗劇精彩多了,各方為了利益可以用盡一切手段,包括利用民眾情緒引導輿論最終為商業利益服務。

在我看來被罵至少比被遺忘要好,海天的「絕境」其實也是市場的無奈。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王五說說看,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