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東海證券(832970.NQ)發佈公告披露,因公司在2015年擔任金洲慈航重大資產重組項目財務顧問期間,存在未勤勉盡責、出具文件包含重大遺漏及虛假記載等違規行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擬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根據該決定,證監會擬沒收東海證券相關業務收入1500萬元,並處以4500萬元罰款,罰沒款項合計6000萬元。
這一處罰金額顯著高於東海證券2024年全年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48.71萬元,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直接且重大的壓力。東海證券表示,上述事項未對公司的經營活動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目前公司經營情況正常。上述事項未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目前公司財務狀況穩定。公告發佈當日,東海證券股價在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收盤價為4.28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15%。
罰單源於十年前項目 投行業務內控漏洞暴露
根據證監會調查,東海證券作為金洲慈航集團2015年重大資產重組的獨立財務顧問,未能履行盡職調查義務,導致出具的文件存在重大遺漏、虛假記載。具體違規行為包括:未為尚未完結的持續督導工作重新指定財務顧問主辦人;未審慎核查其他中介機構出具的專項報告;未保持職業懷疑,未對標的公司業績承諾實現情況進行充分核查和驗證。
此次罰單並非孤例。證監會官網6月9日顯示,依據2005年修訂、2014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中國證監會針對海潤律師事務所為金洲慈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金葉珠寶)重大資產重組項目提供法律服務時未勤勉盡責的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中國證監會依法向相關當事人告知了擬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應海潤律師事務所、張聖懷、張亞全、何東旭等當事人的要求,中國證監會舉行了聽證會,聽取了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陳述和申辯。目前,本案已調查、辦理終結。
2025年以來,證監會持續強化證券行業監管。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證券行業呈現出多家公司收到不止一張罰單的現象。
根據相關統計,近年來證券行業監管趨嚴,今年上半年多家券商收到罰單。其中,中信證券罰單達到7張。華安證券與平安證券各有6張罰單。東方證券、光大證券等8家券商各有4張罰單。國投證券、中銀證券等13家券商各有3張罰單。金圓統一、江海證券等16家券商各有2張罰單。長江證券、國聯民生等23家券商各有1張罰單。這一系列罰單反映出監管部門對券商合規經營的嚴格要求,也提示行業需持續加強內控管理,提升合規水平。如今東海證券的案例再次凸顯部分券商在業務擴張中忽視合規風險的問題。
罰沒金額超全年利潤 經營承壓明顯
年報數據顯示,東海證券近年業績波動劇烈。2021年至2023年,其凈利潤從2.3億元逐年下滑至-4.92億元,2024年雖扭虧為盈,但凈利潤僅0.23億元。此次6000萬元罰沒款相當於其2024年凈利潤的2.6倍,對公司現金流及資本充足率可能造成衝擊。
2024年末,其總資產536.44億元,營業收入14.69億元。從行業地位看,東海證券在147家證券公司中處於中下游。儘管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125.94%,但凈利潤率僅1.6%,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東海證券今年高管變動頻繁,合規治理面臨挑戰。
2025年4月,東海證券職工董事、總裁楊明及執行委員會委員高宇相繼辭職,兩人均未持有公司股份。儘管公告稱辭職與處罰無關,但高層變動疊加監管處罰,可能影響公司戰略穩定性。
此外,截至2024年末,東海證券凈資本為 71.57 億元,較期初減少 1.54 億元,降幅 2.11%。東海證券董事會表示,當凈資本等各項風險控制指標接近預警標準時,公司將 採用減少或暫停利潤分配、發行次級債、減少長期資產佔比或其他符合監管規定的 方式及時補充凈資本,以保障公司風險控制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
東海證券自有負債率長期偏高,2024年末為68.27%,雖較年初下降2.69個百分點,但仍高於行業警戒線。此次罰款可能進一步加劇其資本壓力,制約業務拓展空間。
監管趨嚴背景下 中小券商合規成本攀升
東海證券的案例是當前證券行業強監管趨勢的典型縮影。2025年以來,監管機構對券商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顯著加大,且追責時效延長——此次對東海證券十年前的項目追責,明確釋放了「零容忍「信號。
當前,中小券商面臨的合規壓力尤為突出。以東吳證券為例,其2025年因投行業務違規被罰沒1336萬元;而頭部券商如中信證券雖罰單數量多,但憑藉更強的資本實力和收入規模,抗風險能力相對佔優。註冊制深化背景下,券商「看門人」責任被持續壓實,但中小機構受限於人力資源和資金投入,合規體系建設往往滯後於業務擴張。
這種分化正在加劇行業格局重塑:一方面,監管要求的盡調標準提升、內控流程細化直接推高運營成本;另一方面,行政處罰與民事賠償風險疊加,可能進一步壓縮中小券商的盈利空間。
未來,能否將合規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化為主動構建核心競爭力,將成為中小券商破局的關鍵。這既需要加大合規投入、完善內控機制,更需從根本上重塑業務邏輯,在專業化、差異化賽道中尋找增長點,而非通過冒險博弈換取短期利益。
(作者 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