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造星」到「造團隊」,公募行業的轉型已進入深水區。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產品增聘基金經理動作密集。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7日,年內至少有逾710隻公募產品增聘基金經理,涉及包括葛蘭、馮波、劉格菘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市場一度將增聘視為「原經理離職前兆」,但業內人士指出,這一現象本質是基金團隊動態優化的常規操作,而非風險信號。基金經理「以老帶新」、原基金經理的工作「減負」、基金經理之間優勢互補等,也都是增聘基金經理的重要因素。
隨着單一經理的「明星效應」逐漸弱化,「雙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漸成常態,公募行業正加速向「團隊平台化」轉型。目前,超四分之一基金已採用「共管」模式。值得關注的是,在團隊化轉型中,新生代基金經理的數量與影響力顯著提升。
尤其是在近年來的震蕩行情下,業績表現印證了行業新生力量在崛起,例如在年內排名前10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有半數產品的基金經理「上崗時間」不足3年。不過有業內人士提醒道,新生代經理普遍存在持倉行業集中度較高、歷史業績周期驗證不足等問題,業績可持續性亦需更長時間觀察。
「共管」或漸成趨勢
今年以來,公募產品增聘動作頻繁,相關公告密集刊發。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初步統計,截至7月7日,今年以來至少有超過710隻產品增聘了基金經理,相關公告接近900條。在這之中,不乏業內知名人物參與管理的產品。
如7月4日,中歐基金公告稱,中歐醫療健康增聘趙磊為基金經理,與知名基金經理葛蘭共同管理。這是葛蘭在管基金中規模最大的產品,截至一季度末的最新規模為311.79億元。
類似案例並不鮮見。6月下旬,百億基金經理馮波管理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易方達研究精選公告稱,分別增聘郭傑、何崇愷、彭珂為共管基金經理。在此之前,鮑無可、劉格菘等明星基金經理在管產品也陸續宣布增聘。
為何突然增聘基金經理?一直以來,這一舉動常被視為原基金經理離職的前兆。對此,一位基金行業分析師分析稱,通常情況下,若某基金經理管理的所有或大部分產品短期內密集增聘,且新增經理與原經理投資風格高度相似,確實可能指向原經理即將離任。
但更多業內人士強調,增聘的核心邏輯並非「風險預警」,而是團隊能力的動態優化,例如「以老帶新」也是常見原因之一。「從研究員走向基金經理,實戰經驗的積累必不可少。所以會讓新人先跟着資深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一段時間,積累實戰經驗後,待新人能力達標後就獨自管理產品。」一位來自具有相關操作的中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說。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其公司基金經理雖然有增聘甚至卸任的舉動,但是還有多隻產品在管,並不存在為離任做準備的情況。這一舉動是為了減輕基金經理的管理負擔和壓力,讓其能夠聚焦在自己擅長的賽道上,爭取實現較好的收益回報。
「增聘基金經理是投研團隊迭代的正常機制,而非單一風險信號。」滬上一位基金從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投資者不用過度反應,需跳出「增聘即利空」這一認知誤區。若原基金經理明確無離任計劃,增聘更多指向「優勢互補」的協作邏輯。
「當產品規模突破一定閾值,單一經理的持倉調整難度顯著上升,增加經驗較為豐富的基金經理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在該人士看來,此時新老經理通常會在能力圈上形成差異化分工。比如,原經理擅長價值投資,新增經理專註成長股挖掘,二者強強聯合就可形成「價值+成長」的組合管理模式。
在前述分析師看來,當前市場有效性不斷提高,基金經理靠「單兵作戰」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日益提升,團隊協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通過增聘補充新鮮血液,既能分擔原經理的工作負荷,又能整合團隊智慧,適應更複雜的市場環境。」
行業團隊化轉型提速
隨着公募基金行業增聘動作持續升溫,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正走向行業常態。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全市場共有1.29萬隻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有3307隻產品由兩位及以上數量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佔比達到25.61%。這意味着,目前全市場超過四分之一的基金採取「共管」模式。
從個體到團隊化管理,是近年來公募行業的重要轉型方向之一,背後有着明確的政策引導脈絡。早在2022年4月,證監會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就提出,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台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佔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今年5月,《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並提出強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設,加快「平台式、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支持基金經理團隊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強投研團隊。
在政策推動下,基金公司普遍加速向投研平台化轉型,主動淡化個體明星效應,行業起用新人的動作愈加明顯。目前,公募基金經理總人數已突破4000人,達到4052人。其中,基金經理任職時間不超過3年的「新生代」有1542人,數量已經超過全行業的三分之一;而上崗未滿1年的「新銳」基金經理亦有534人。
「相較而言,年輕的權益基金經理可能更善於進攻,資深老將更善於控制風險。」前述中大型基金人士表示,新生代基金經理雖缺乏完整的市場周期經驗,但他們恰恰可以跳脫出傳統的投資框架,站在新角度、用新邏輯進行投資,從而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回報。
華南一位資深從業人士則表示,新生代基金經理雖然管理經驗還在不斷積累,但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學習能力、做優業績的進取心上具有較強優勢。同時,由於管理時間不長、普遍管理規模不大,投資的靈活度更高,也符合最近幾年的市場風格。
事實上,這一群體的崛起已在業績端顯現。在近年來基金業績表現前列者,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面孔」。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在排名前10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中,有半數產品的基金經理「上崗時間」不足3年。
如目前以90.92%年內回報排名第一的長城醫藥產業精選A,其基金經理梁福睿的任職年限不足一年。緊隨其後的永贏醫藥創新智選A,其基金經理儲可凡和單林的任職年限均不足2年。
不過,前述資深人士也提醒,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從業年限尚短、平均持倉市值規模相對較小,無法判斷在不同市場風格下的業績適應情況;同時,他們有可能押注的是正值風口的行業,這種依靠極高行業集中度取勝的投資策略,不僅對基金經理的行業把握能力有較高要求,而且對其業績可持續性還需要時間觀察。
原標題:《年內逾710隻基金增聘經理,增聘潮湧究竟是「離職前兆」還是「團隊優化」?》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第一財經 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