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再度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定在7.2066元,標誌着連續第五個交易日主動弱化匯率。這一舉動發生在中美貿易戰急劇升溫的背景下,人民幣在離岸市場已跌至歷史最低點7.4290元。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大幅加征關稅的壓力,中國此舉被外界解讀為通過匯率調整提振出口競爭力,以應對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再度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
自特朗普上台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此次美國對華商品加征高達104%的關稅,不僅讓中國出口企業倍感壓力,也引發全球市場動蕩。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弱,似乎是中國在貿易戰中採取的靈活應對策略之一。專家指出,適度貶值可以降低出口商品價格,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當前關稅壁壘高企的情況下,這一招顯得尤為關鍵。
然而,人民幣貶值並非沒有風險。彭博社文章提到,離岸人民幣周二在紐約交易時段一度下跌1.1%,創下2010年離岸市場建立以來的最低紀錄。儘管周三有所回升,但市場對資本外流的擔憂依然揮之不去。國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央行此舉是在謹慎平衡出口需求與金融穩定,避免重蹈2015年匯率波動引發大規模資金外流的覆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方並未坐以待斃。除了匯率調整,政府近期還出台多項措施支撐股市和提振內需,顯示出在外部壓力下的多線作戰決心。有經濟學家表示,人民幣匯率的「小步快走」策略,既是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回應,也是在為可能的談判保留餘地。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拓展與亞洲及歐洲國家的貿易聯繫,試圖在全球貿易格局重塑中佔據主動。
中美貿易戰的升級無疑給兩國經濟乃至全球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但從中國立場看,這場博弈遠未到終局。人民幣匯率的調整隻是棋局中的一步,中國如何在壓力下穩住陣腳、尋找突破,或許才是接下來更值得關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