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燒光30億元,賣出4萬台車之後,合創汽車成為2025年倒下的第一家造車新勢力。
圖片來源: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1月16日,合創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因被執行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被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涉及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履行情況為全部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顯示,被執行人向申請執行人支付金額合計2120556元。
在此之前,廣汽集團發佈公告稱,公司審議通過了《關於按股比為參股公司提供借款的議案》。根據議案內容,同意按股比提供專項用於支付員工工資及經濟補償金的股東借款,其中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按股比(合計持股 25%)提供約2380萬元借款(以實際發生金額為準)。
此外,同意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由廣汽埃安受託承接合創汽車產品售後服務業務, 並根據10年售後服務期限測算由合創汽車股東各方按股比提供不超過1.74億元借款,專項用於合創汽車產品售後服務。
2025新勢力「第一雷」?
合創汽車的爆雷早有預兆。
2024年1月以來,合創汽車陸續傳出嚴重經營困難、拖欠員工工資等消息。曾有媒體爆料,合創汽車在2024年7月進行了裁員,廣州總部僅剩50餘人維持公司基本的經營與運作。11月廣州車展時,本土企業合創汽車缺席。
時針指向2017年12月28日,彼時,廣汽集團宣布與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設立廣汽蔚來,計劃總投資為12.8億元,其中廣汽集團佔45%,蔚來佔55%。這也是合創汽車的前身。廣汽與蔚來的合作,被看作傳統造車企業與新勢力造車品牌的聯姻,其發展前景也曾被業內期待。
2020年,廣汽蔚來推出第一款汽車產品合創007,這款續航里程約500公里的純電動的SUV,設計時速170公里,廠商指導售價25.98萬元。雖然站在車企巨頭的肩膀上,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合創007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合創007發佈當年,累計僅賣出508台車。
此後,蔚來萌生退意。2021年1月,廣汽蔚來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增資擴股方案,共計增資約24.05億元。其中,廣汽埃安增資約4.82億元,廣東珠投智能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珠投智能)作為戰略投資者增資約19.23億元,成為廣汽蔚來第一大股東。隨後,廣汽和蔚來的部分高管相繼退出董事席位。2021年5月,廣汽蔚來正式更名為合創汽車,由珠江投資管理集團總裁李志紅繼任法定代表人。
圖片來源:合創汽車
公開數據顯示,合創汽車一共經歷了三輪融資,其中兩輪公開可查,累計30.05億元,投資方為廣汽集團、廣汽埃安、珠投智能等。
從產品來看,蔚來退出之後,合創汽車又陸續推出商務車產品合創V09、轎車產品合創A06和緊湊型SUV產品合創Z03,產品線得到進一步豐富,但銷量始終沒能打開。
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合創汽車年銷量分別為1.86萬輛和1.89萬輛。根據廣汽集團發佈的產銷快報,2024年全年,合創汽車銷量低於4950輛,同比下降高達82.32%。事實上,2024年年末爆雷的極越汽車在當年的交付量也達到13561輛,也就是說合創汽車過去一年的銷量不及極越汽車的一半。
廣汽集團的公告顯示,2023年,合創汽車營收24.4億元,利潤總額-18.4億元。截至2024年11月30日,合創汽車營收6.17億元,利潤總額-11.3億元。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連續虧損的合創汽車難以為繼。
廣汽承諾兜底
類似於百度和吉利為倒下的極越汽車兜底,作為股東,廣汽承諾為合創汽車兜底。
不過,目前廣汽集團的發展壓力顯而易見。數據顯示,2024年,廣汽集團全年累計銷量200.31萬輛,同比下滑20.04%;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45.47萬輛,同比下降17.26%。其中,廣汽埃安全年銷量約37.49萬輛,同比下降21.90%。
廣汽集團發佈的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8億至12億元,同比減少72.91%至81.94%,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47億元到33億元,同比減少192.37%到 231.56%。
這也是自2012年登陸A股市場以來,廣汽集團首次出現年度虧損的情況。
關於凈利大跌的原因,廣汽集團表示,受汽車行業價格內卷、競爭格局劇變等因素影響,汽車銷量減少;同時,為應對市場競爭,公司及投資企業追加銷售補貼等商務政策的投入約180億元。
與此同時,廣汽集團在上交所e互動回復投資者稱,公司制訂了三年「番禺行動」計劃,到2027年挑戰自主品牌銷量200萬輛。公司將通過重塑自主品牌特色,在未來三年推出22款全新車型(自主品牌),覆蓋純電、增程、插混等主流新能源動力形式,堅持自主研發投入確保產品競爭力,加速拓展國際市場等具體舉措。
合創汽車的倒下,再一次為一擁而上的「造車熱」敲響警鐘。近年來,跨界造車吸引了不同領域的資本進入。造車是燒錢的遊戲,目前,即便是昔日財大氣粗的地產巨頭們,在造車這條賽道上也沒有勝出者。事實上,除了雄厚的資金,汽車行業技術門檻高、產業鏈長、市場競爭激烈,從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到品牌建設、市場營銷,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打磨和長期積累。而即便萬事俱備,最終產品能否贏得消費者認可也是未知數。
合創汽車不會是最後一家爆雷車企,2025年,汽車行業的洗牌才剛剛開始。
作者:劉珊珊
編輯: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