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午後,CXO(醫藥研發服務)概念突發跳水,一眾CXO企業也跟着下跌。其中,市值超2000億的葯明康德A股閃崩跌停、港股葯明康德一度跌超30%;「葯明系」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葯明生物也一度大跌24.33%;康龍化成A股跌12.94%,泰格醫藥A股跌超10.13%;此外,凱萊英、美迪西、昭衍新葯、博騰股份等悉數跟跌。
「市界」注意到,當日消息面上,國內方面並無明顯利空,相反板塊基本面、政策面均向好。國信證券研報顯示,醫藥行業在2023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增速為正的佔比60%,其中增速在100%以上的企業佔比6.6%。
而大跌的「罪魁禍首」或指向一份國外法案。
不過,葯明生物CEO陳智勝迅速回應稱:這只是一個議員的提議,到變成法律是極小概率事件,而且要幾年時間。會儘快公告澄清一下。
陳智勝的澄清算是暫時穩住了「葯明系」的股價。截止1月26日港股收盤,葯明康德跌幅回彈近15個百分點,葯明生物的跌幅也收窄。
「葯明系」公司作為前兩年「吃藥喝酒」行情的受益者,過去曾是不少公募基金的重倉股,例如被股民稱為「醫藥女神」的葛蘭,旗下就有包括中歐醫療創新、中歐醫療健康等多隻產品重倉了「葯明系」。不過,葛蘭在去年四季度對醫藥研發服務(CXO)類股票進行了減倉,受到的損傷有所減弱。
中歐醫療健康2023年四季報顯示,葛蘭加倉了創新葯類股票,而對醫藥研發服務類股票,例如葯明康德,則進行了減倉,其中中歐醫療健康減倉291萬股,中歐醫療創新減倉77萬股。
「市界」注意到,在2023年三季度,葛蘭旗下的中歐醫療創新、中歐醫療健康2隻基金,就已經分別減持葯明康德126萬股、207萬股。葛蘭之外,交銀基金的交銀優勢行業、交銀阿爾法等5隻基金也在去年3季度對葯明康德進行了減倉,根據Wind信息,這5隻產品累計減倉510萬股。
雖然葛蘭對葯明康德進行了減倉,但截至2023年年底,葯明康德仍是葛蘭旗下基金第一大重倉股,占其整體基金凈值的9.3%。
看得出,葛蘭對醫藥研發服務類股票是「又愛又恨」,但仍看好創新葯的前景。「長期以來,創新葯及其產業鏈是我們投資關注的重要主線之一。經過多年的洗禮,國內創新葯企整體仍保持較高的研發強度,臨床試驗新葯申請數量仍在增加,同時各家企業的研發管線布局已經更加理性。基於研發人員眾多、平台基礎及配套設施完備、產業鏈布局完整的紅利,我國創新葯的跟進速度具備一定優勢,部分細分領域從藥物發現到臨床試驗的周期推進效率領先全球。」中歐醫療健康2023年四季報顯示。
葛蘭認為,在2024年一季度,全球投融資環境有望在加息周期後逐步恢復,國內政策端或保持平穩,行業對合規化影響的認知會更加清晰。「儘管不同子板塊間的基數有所不同,但我們認為醫藥行業整體仍將保持穩健增長的趨勢,優秀企業長期增長的驅動力並未出現重大變化。」
作者 | 路春鋒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