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年來我國經濟規模總量越來越大,但是很多老百姓卻明顯感受到這錢是越來越難掙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國經濟總量(GDP)已經達到121.02萬億元的規模。而在十年前的2012年,我國的GDP總量只有53.86萬億,十年時間足足翻了一倍有餘,真的是增長迅速。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GDP的增長其實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為GDP的增長通常伴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擴大,這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增長的可能性,比如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就業崗位增加、工人收入增加等等。由此可見,經濟增長對老百姓來說非常重要。
然而在經濟迅速增加的這幾年,普通人明顯就感覺得到很多行業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打工人也感嘆工作越來越不好找、競爭內卷嚴重,根本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第一個原因: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隨着經濟的增長,勞動力首先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後再向第三產業轉移。而目前我國正處於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初期。以最簡單的話概括來說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目前正身處於第二產業(製造業),但是市場機會已經悄悄轉移到了第三產業(服務業),所以目前很多人感嘆市場機會越來越少,就是這個原因。
過去我國製造業發展得很好,很多人通過參與其中賺到了錢。但現在的情況是各行各業的製造產能已經過剩了,市場上再也不缺產品了,所以從事相關產業的老百姓會感到生意差、打工也難。
第二個原因:互聯網的崛起,改變了傳統的財富分配製度。
在過去那個互聯網網購不發達的時代,大量的人通過開實體店賺到了錢。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做生意,只要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只要老老實實的做,基本上都能積累很多的老客戶,所以生意很穩定。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網上買到了,這就意味着開店的人不僅要和附近的對手競爭,還要和全國的同行比價格、比服務、比質量,賺錢的邏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在網上,頭部有實力的商家,往往能夠利用資本的力量「大小通吃」;而那些沒有過硬實力的小賣家,可能連湯都沒得喝。這一現象也使得市場上出現了「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兩極分化。
綜上所述,這些年我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而老百姓卻感覺錢越來越難賺,主要是因為現在大部分人都身處於面臨轉型的傳統行業,面對經濟產業的悄悄轉移,我們很多人還「蒙在鼓裡」。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普通人如何才能突破重圍呢?最佳答案就是跟上產業結構變化的風口。
2005年我們國錯過了互聯網的崛起,2012年我們又錯過了文化娛樂產業的爆發,接下來我們就應該重視服務業+互聯網產業相結合的新型賺錢模式。比如通過拍視頻成為一名帶貨主播,又或者通過傳統服務+線上推廣讓自己的生意變好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去不斷學習和了解,過去開店躺賺的時代也已經徹底過去了。
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