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這幾天喂拍好助理跟從事陶瓷行業的朋友聊天得知,他們都覺得現在陶瓷行業越來越難做,沒有什麼機會了,已經是一個夕陽產業。不像醫藥行業,陶瓷行業有不少替代品,不能吃,也不能穿。有一些手藝人紛紛轉行,轉行到牆繪,甚至有一些干起了餐飲。
那麼陶瓷行業到底值不值得大家堅持呢?事實真的如此嗎?陶瓷行業是否還值得我們去堅持和投入?這裡喂拍好助理提出以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其周期性,陶瓷行業也不例外。
雖然現在陶瓷製品並非剛需,但在追求生活質量的當下,陶瓷製品依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為陶瓷行業指明了方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調整結構,去適應當前的環境。
其次,如果陶瓷行業都不值得去做,那麼值得做的行業就沒有幾個了。
當前,房地產、教育等行業也面臨著各種困難,這並不意味着這些行業就沒有前途。相反,只有在困難中尋找機遇,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再者,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退二進三,即戰略新興行業、服務行業、新興製造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傳統的陶瓷行業可能會越來越難。但是,有創新能力,重視知識產權的從業者,都會迎來發展機遇。
例如,一個老師的陶瓷繪畫功底很好,可是他不懂宣傳和營銷,以及知識產權保護,那麼就很難生存。同樣,一個陶瓷企業,只搞生產加工,沒有創新力,以及品牌意識,服務較為單一,那麼也會步入困境。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陶瓷行業確實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江西銀行的一位朋友透露,去年有不少陶瓷廠經營困難,出現了不少債務違約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堅持的同時,也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盲目樂觀。
陶瓷行業雖然面臨著一些困難,但並非沒有出路。有位劉某平老師向喂拍好助理透露了了他的轉型之路:「之前我繪製的是佛像畫,那種畫成品率很低,價格高,市場也很小,一般都是寺廟定製的。」,最近幾年,我轉型繪「魚兒」,魚兒相比佛像更接地氣,人人都看得懂,都喜歡,這種接地氣的陶瓷繪畫符合多數人的需求,也沒有佛像畫那麼複雜。劉某平老師說。
此外,喂拍好助理也注意到,還有一些陶瓷藝術從業者有了發展衍生品的新思維,他們將自己繪製的佛像畫做成衍生品,放在茶杯等工藝品上,獲得了不錯的收益。老師作品被更多的物品承載,應用更加廣泛,而不是單一的掛在牆上。景德鎮市陶瓷藝術大師李某生表示,只要我們能夠適應市場變化,不斷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就有可能在這個行業中取得成功。因此,陶瓷行業仍然值得我們去堅持和投入。
來源:喂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