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蔚
兩次折戟後,第三次闖關的keep,終於叩開了港交所大門,成為「運動科技第一股」。7月12日,Keep創始人兼CEO王寧在港交所敲響了上市銅鑼。不過,此次上市頗為低調,既沒有大排場的敲鐘儀式,也沒有網上直播全過程。近年來,「帕梅拉」「劉畊宏」等現象級IP出現,中國線上健身行業迎來快速成長期。從盈利能力到用戶爭奪,一路艱難跋涉後的Keep上市後仍有不少「必考題」需要作答。
上市首日盤中一度破發
據公開資料,Keep的前身北京卡路里科技公司誕生於2014年,彼時90後創始人王寧曾花了8個月投入健身,成功減肥瘦身50斤,隨着全民運動風靡,他選擇了創業,打造一個優質健身內容的社區。
2015年,Keep的移動應用程序上線,在其推出的第105天內吸引了百萬用戶,並在第921天內突破了1億用戶。
成立至今,Keep共進行了9輪融資,其中F輪獲3.6億美元,為數額最大的一筆融資。根據天眼查數據,F輪投資方包括軟銀願景基金、高瓴資本、騰訊投資等。目前的Keep已貫通線上線下業務,兼具線上APP、自有品牌產品和線下健身館的完整商業閉環。
不過,Keep的上市之路頗為波折,去年2月25日和9月6日,其先後兩次遞表失效。今年3月份,其再次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6月,港交所公開資料顯示,Keep通過上市聆訊,最終得以成功IPO。
顯然,上市之路波折坎坷,從側面反映出資本市場對Keep未來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
此外,外界常拿來對標的是,在2019年登陸納斯達克的Peloton。專註智能健身的Peloton,曾是與Uber、Airbnb齊名的獨角獸,而如今陷入市值暴跌、虧損裁員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目前市值僅剩30億美元。
上市當日,Keep股價高開4.77%,但盤中一度破發,截至收盤,總市值為150億港元。7月14日,Keep報收29.75港元/股,最新市值為156.4億港元。

盈利問題仍是必考題
雖然成為「運動科技第一股」,但keep的用戶增長、盈利、創新仍是三大難題。
招股書顯示,Keep主要通過銷售智能健身設備(Keep智能單車 、手環 、跑步機和智能秤等),銷售配套運動產品(健身裝備、服飾和健康食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以及廣告產生收入。
2020年至2022年,平台營收分別為11億元、16億元、22億元。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1.06億元、8.27億元、6.6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6億元。
財務數據顯示,從收入構成來看,上述三年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在五成以上,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收入佔比在三到四成之間,廣告及其他收入佔比在一成左右。
盈利難題之外,Keep還要面對愈加激烈的競爭。記者注意到,同類產品就有悅跑圈、咕咚、動動、Fit私人健身教練等APP的市場搶奪。另一方面,隨着直播形式的走紅,一部分人更樂於跟隨KOL(關鍵意見領袖)的引領健身,且不乏劉畊宏、周六野等現象級的IP出現。
一位Keep的用戶對記者表示,剛接觸健身時每天在Keep打卡,但後來還是選擇了健身房。「健身動作的規範、用力程度等問題還是面對面與健身教練交流更順暢些。」此外,如今大量的短視頻平台都有免費的健身視頻,沒必要專門下載Keep。
「未來中國健身市場仍然保持巨大增長潛力。但在互聯網市場整體進入存量階段且獲客流量愈加艱難的當下,Keep必須提供新的商業化模式和盈利可能。」有互聯網分析師表示。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