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曾凌軻
攝影記者 李輝 劉中燦
5月23日,《數字中國發展報告》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其中包括了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業務、工業互聯網產業等多種類目。
這一年,數字經濟在湖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60%。未來這一比例還將繼續增加。今年3月,湖北省出台《湖北省數字經濟促進辦》,支持數字企業發展壯大,豐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建立數字經濟企業儲備庫,吸引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在本省設立主要辦事機構或大型分支機構。
其實,湖北人的生活早已被數字經濟改變。湖北90後視頻號達人「洪湖趙美麗」在直播間銷售洪湖特色農產品,半月內菱角銷量超10萬公斤;黃梅青年李九民在視頻號上做服裝銷售,已建立自己的直播倉庫團隊,月入最高超百萬;湖北襄陽正在建設「智能網聯+智慧交管」融合應用城市,建成後人工智能紅綠燈將能「治堵」,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2023數字經濟(東湖)論壇現場
1996年,美國學者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首次在書中提出「數字經濟」這一概念,並詳細論述了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被認為是最早提出「數字經濟」概念的人之一。
此後,數字經濟的含義也不斷擴大。2016年,G20杭州峰會發佈《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再次定義數字經濟: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如今,數字經濟將如何繼續改善人們的生活,為經濟發展注入何種動力?5月22日,2023數字經濟(東湖)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各領域專家、學者集思廣益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點迷津,同時也為湖北數字經濟如何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謝康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平台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在2021年,以微信、淘寶等為代表的平台企業內涵式直接創造就業約9000萬,間接創造就業約2.4億,外延式帶動就業約1200萬。
他認為,湖北正是最適合用平台經濟來發展促進就業的。謝康解釋稱,經濟發展和就業靈活性之間是倒U型的關係,即一線城市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利用平台經濟、零工經濟促進就業的效果均沒有中游省份明顯。
「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比如北京、上海,其實本來基礎設施就發展起來了,相當於在發達國家反而電商不行,它基礎設施很好,隨便一個地方就能買到東西,為什麼要做電商呢?水平低的省份,基礎本來就差,平台經濟發揮不出效能。而湖北正好跟平台經濟的發展是匹配的,處於倒U型的頂點。」謝康進一步說明。
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傳清則從產業角度,對湖北工業提出了新的建議。
吳傳清認為,下一步,湖北要通過數字技術運用,推動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武漢一定要在新一輪的競爭裏面,奮力打造成為數字經濟的一線城市。「發展數字經濟,武漢不但要培育新產業,把武漢的光電子、北斗、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繼續發展壯大,也要通過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5G技術的應用,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甚至展望,在北斗系統的輔助下,時空智能不僅能賦能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還能直接賦能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覆蓋範圍還將進一步擴大。
未來,時空智能將可以從多個方面賦能數字經濟,例如,基於北斗統一時空基準,以位置為紐帶動態關聯事物或事件的多時態、多主題、多層次、多粒度信息,通過泛在測繪和定位導航授時等將時空智能賦予人自身、機器和環境,讓三者擁有或者增強時空智能優勢,即增強人自身的PNT智能、賦能行業應用、賦能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例如賦能自動駕駛,北斗的厘米級定位功能不僅可以給車輛提供導航定位服務,還可以繪製供機器使用的高精地圖,通過「北斗+5G」賦能自動駕駛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高精地圖)精準時空位置,實現厘米級導航定位、環境感知、路徑規劃與決策控制,最終實現完整的汽車自動駕駛。
2023年,「數字經濟之父」唐·塔普斯科特再次發聲:數字化經濟已經成為了經濟本身、經濟本體,不會再區分什麼叫做數字化和虛擬經濟,數字化經濟就是經濟本身。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萬物即可數字化的未來正在到來,着實令人期待。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