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捷財經觀察和溫鐵軍的一貫粉絲,對這兩位老師的欄目一直都比較關注。但是近期張捷老師的欄目有多期都是批評溫鐵軍老師的內容。兩位老師我都比較喜歡,所以也沒有帶着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觀看批評視頻。也是用辯證的態度去拜讀張老師的視頻內容,以期能從當中吸取一些養分。
先說下張老師吧,張老師過往的視頻內容多而雜,涉獵廣泛。不論是經濟問題還是民生亦或者政治問題,都有一些精彩的評述。特別是關於經濟深層次的一些講解,還是很獨到的,對於我來說有時候真的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關於張老師有幾期視頻質疑溫鐵軍老師的內容,因為兩位老師的相關視頻我都看了,所以也算有一點自己的感受吧。
就拿其中一期說說:溫鐵軍老師質疑中國糧食連年增產,因為以他對現在國內的糧食生產情況的了解,農村大面積的土地撂荒,農民種糧收益低積極性普遍不高,農村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口才種地,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另外全國糧食產量如何統計等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影響着我國的糧食生產。溫老師的相關觀點也確實符合我們當今農村的現實,我自己家也是農村的,以我的觀察對比現在我們村裡包括我們整個鎮上的農田耕種率不會超過我小時候的三成。拿我自己家來說,我家總共有水澆地5畝,另外山地和菜園地一起大概有個2畝左右。我作為一名85後小時候雖然沒有上山打柴,但是卻下田割過稻,小時候家裡的5畝田都是水稻和油菜連着種的。(現在每每想到秋天割完稻子晒乾後跟着父母一起交完公糧後,把剩餘的稻穀全部裝入自己家的穀倉,父母臉上總會流露出滿滿的笑容。而我最高興的莫過於母親用稻穀和走村的谷販換蘋果和雪梨等水果的場景。那時蘋果的味道是真的很好)。但是現如今我們家的田全都沒有種水稻了,只剩下一畝左右母親還種着一些油菜,家邊上的菜園母親還種着一些時令蔬菜。種油菜和菜園是因為一畝油菜一片菜園的管理成本不怎麼高,另外母親只要有時間總是閑不住。因為來自農村,所以我對溫老師關於農村土地播種和農民種地積極性現狀的表述是比較認同的。所以也就連帶着我對溫老師關於質疑中國糧食連續增產的表述也是支持的。
說回張捷老師反對溫鐵軍老師的理由,也是有理有據。首先現在我們的農業相關的配套設施相較於以前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次現在的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耕作,使得我們的畝均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人力資源的畝均投入卻大幅度的下降,最後就是以前不適合種植主糧的土地,通過土地科學利用和改造以及土地流轉等方式產生種糧大戶。直接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能用更少的人,通過大面積機械化種植的方式,產出比以前更多的糧食。張捷老師的觀點確實也符合我們當今的一些情況。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是土地處於撂荒狀態,種地的人口也是在下降的。但是土地流轉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也是事實存在的情況。
那麼兩位老師到底誰的觀點更正確呢?作為兩位老師的粉絲那我就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要明確一點中國人現在能不能吃飽飯?答案是肯定的。中國人民現在不存在吃不飽飯的情況。其次中國的倉庫中現有主糧庫存量到底有多少?這個問題沒有辦法回答,雖然這個問題肯定有答案,但是卻是國家機密,應該只有國家高層才清楚中國到底有多少主糧儲備(如不懂請自行學習中國為什麼糧食總儲量要保密)。
雖然沒有辦法知道我國有多少主糧儲備,但我們可以通過過往的國際糧食「戰爭」可以窺見一斑。國際上有過多次做空我國糧食的行為,但是都是以國際巨頭失敗收場。這說明我國的糧食儲備至少目前來看是有安全保障的。
糧食儲備有保障說明我們的糧食生產就有保證了嗎?
首先糧食儲備和糧食生產是兩回事。
我國的糧食儲備主要是稻穀和小麥,這兩種是我國居民最主要主食。其它的像玉米大豆等主要是用於輔食和牲畜飼料。我國的主糧大米和小麥國內的自給率能達到90%以上,而我們的輔食類像玉米和大豆有相當高的比率來自進口。特別是大豆進口率達到8成以上。
有很多人說大豆和玉米進口是用來改善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的,我對此種看法非常反感。雖然目前來看是這樣,但是他們遺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現在的飲食結構中非主食類糧食的佔比是很高的。通俗一點就是你一天到晚吃下去的所有東西中米面的佔比。
我們現在都說現在生活好了,體現在我們吃上面,就是我們的非主食類佔比大幅度上升,肉類,蔬菜類,瓜果類等等在我們的日常消費中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胃沒有變,只是我們攝入的種類多了。
文章寫到這裡,大家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目前我們的糧食儲量安全,不代表我們現在的糧食生產就安全。因為和以前相比我們全社會對主糧的需求是比以前下降的,因為我們現在填飽肚子不全靠米面饅頭。我們每年進口的1億多噸的大豆和玉米其實最終都是以別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胃,替代了米和面,所以如果哪天這些進口都中斷了,那我們的米和面庫存能不能夠不夠取代每年進口的這麼多其它糧食?而且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有油水和沒有油水,人對食物的需求量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人吃飯用大碗現在你吃飯一小碗都吃不完的原因。
所以我對溫鐵軍老師提出的質疑是有深深的認同感的,而張捷老師對於溫鐵軍老師質疑的質疑,有稍許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從泛糧食全局來展開。
希望溫鐵軍和張捷兩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專業分析和知識。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