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不可作為投資建議,僅是個人學習分享,歡迎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什麼是基金
談及基金,就不得不提股票。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暫且把基金等同於股票,都屬於投資的一種方式。
你想購買茅台的股票,只需要在app找到它的股票代碼(600519),然後點擊購買即可;倘若你想購買某隻基金,也是基於類似的操作。當然他們是有很大區別的。
股票是完全的個人行為,買什麼、什麼時候買/賣,完全自行決定,是盈利還是虧損,完全取決於你選購的這隻股票。
如果不幸你在上輪牛市頂點以163元天價追漲買了貴州茅台,恭喜你,截止目前的漲幅約12倍。
如果不幸你選擇的是樂視網,那就悲劇了,現已退市,基本上血本無歸。
上述兩幅圖,基本上表明了上述觀點:股票的盈虧完全取決於個人。
而當我們購買一隻基金,就完全不一樣了。相當於我們把錢給了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替我們投資,買什麼、什麼時候買/賣,完全由他們決定,我們無需參與任何操作,只需被動的享受收益,或者承擔虧損。
你是否在想,「我沒看錯吧,基金還會虧損「?既然有虧損,為什麼還要把錢交給他人投資?
那是因為基金與股票相比,有兩大無法比擬的特色:一是專業,二是分散風險。
1.專業。這容易理解,基金經理都是具有行業相當豐富經歷和專業知識的職業人員,專業化程度非常高,很多基金公司招聘時,門檻就至少需要清北復交學歷的,否則很難進的去。
說到這,可以思考一下,中小散戶為什麼大多數都總是虧錢?
用一句話解釋,「怎麼能拿你的業餘去搶他們的飯碗」?
股市中搏殺的,籠統分為兩類人:非專業人士俗稱散戶,和專業人士。如果未經任何培訓的散戶掙了錢,那就是那些整天研究、鑽研的專業人員虧的錢。這些整天研究、鑽研的人,越鑽研、越學習結果越虧錢,而散戶越不學習卻掙錢?用我們的嘗試判斷,可能嗎?
2.分散風險。基金公司收到投資者的錢之後,通常不會單獨購買某一隻標的(有特例,比如比特幣現貨ETF),而是購買一攬子標的。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就是選購、涵蓋滬深股市中各行業內經營狀況好、規模大、流動性好的300隻優質股票。
這就大大降低了風險,首先,挑選的股票本身就是優質股,暴跌的概率相對較低;其次,300隻股票同時一致性暴雷的可能性極小,即便遇到某隻股票暴雷,這隻跌10%,那隻跌2%,也許其他漲1%,漲個3%,300隻平攤一下,相較而言,風險就小很多。
所以,我們會經常聽到好心勸告:不要去投資股票,要買就買基金。說的就是基金風險較小。
但這句話看似很正確,沒什麼毛病,但仔細一想,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買基金,好比買車。我們買車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該選擇哪個品牌,大眾還是豐田,德系車、日系車還是美系車。
第二,我們再考慮這些品牌又包括哪些車型,比如選擇大眾,是買poly、高爾夫,還是帕薩特。
第三,如果選擇20萬左右的帕薩特,那同品牌同檔次的邁騰怎樣?各有什麼優劣?或者與不同品牌的同價位車型進行對比,各有哪些優劣。完成上述分析之後,再根據自身需求來選購。
所以,我們必須對它的分類和特徵,要足夠了解。下面就來了解基金的分類和特性。
基金有哪些分類
「基金」是個籠統的說法,我們常說的基金,通常指的是投資基金。投資基金按照不同的分法,常見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運作方式,分為封閉式基金與開放式基金。
封閉式基金,兩個主要特點,一是發行的數量(份額)不變,1億股就是1億股,不能增發。二是在規定年限內不得贖回,但可以在規定的交易所交易。
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正好相反,基金份額不固定,並且可以隨時贖回。如果選購的是開放式基金,當遇到行情突然變壞時,你覺得可能進一步惡化,並可能繼續擴大損失,就可以選擇及時止損,選擇贖回。
2.依據投資對象,可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混合基金等。如果60%以上的資產投資於股票,則為股票基金;80%以上的資產投資於債券則為債券基金。僅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的為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但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的比例不符合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規定的,是混合基金。
這些基金類別按收益和風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其中股票基金的風險和收益最高,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和收益最低。
由此可見,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買基金就沒啥風險,在整體行情不好的時候,選擇股票基金,損失就可能遠遠大於貨幣市場基金。
3.按照募集方式,分為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
這個分類主要是按資金的來源方式來分的,公募基金是面向公眾公開籌集,普通百姓也可以參與。私募基金以非公開方式籌集,主要面向特定人群進行,就是我們俗稱的高凈值用戶,門檻較高,一般100萬元起。
主要區別在哪裡呢?嚴格的監管。公募基金因為不少來自普通百姓的錢,所以監管非常嚴格,有許多限制條款,比如,持有一隻股票不能超過基金總資產的10%,怕的就是基金經理頭腦一熱重倉梭哈,一旦遇到黑天鵝事件,容易導致社會群體事件。
私募就沒這麼多監管。私募面向的大都是高凈值用戶,承受風險的能力較高,對他們來說即便歸零可能也不會造成太多影響。所以私募經理可施展的空間比較大,同時操作也比較激進,需要追逐更高額的利潤,這可能與他們的收入與業績緊緊相關的緣故。所以一度出現公跳私的現象。
但是,並不意味着私募就一定比公募基金的回報更高。根據數據顯示,私募業績往往比公募要好,那是因為一些比較差的被平均數據給拉高了,如果一不小心買到那些差等生,那就跳坑了。另外,至少有300家以上基金公司被基金協會列入黑名單,也就是跑路了,買到這些,基本血本無歸。
4.按照投資風格,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
被動型基金,不需要過多人為操作,主要是跟蹤指數。我們常說的指數基金就屬於被動型基金。比如國內影響力最大的滬深300指數基金,選取滬深300指數為投資對象,基金收益率完全跟指數漲跌一致。
主動型基金,基金經理主動出擊,挑選股票組合,更多體現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
5.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對沖基金,以及財富主權基金等。這兩類就不展開講了,感興趣的自己去了解。
下面來說說ETF。
什麼是ETF
ETF,Exchange Traded Fund的縮寫,即「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又稱「交易所交易基金」。它有三個特徵:
1.它是一種跟蹤「標的指數」變化的基金。從這點可以看出,屬於上述分類中提到的被動基金,跟蹤標的是指數,比如,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廣發上證500ETF(510510)」,跟蹤的是中證500指數。如下圖: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華夏上證50ETF (510050)」,跟蹤的是上證50指數。如下圖:
2.交易方式,跟股票一樣,買賣非常簡單、方便。
3.兼備開放式、封閉式基金的特點。既可以像封閉式基金那樣在二級市場買賣ETF份額,也具備開放式基金可自由申購贖回的優點。
選購基金應當注意哪些事項
購買基金的時候,應當避免以下幾點,防掉坑:
1.避免買到「綠葉」。我們常說鮮花還得綠葉的襯托,但買基金要是買到這種「綠葉」,那就掉進坑裡了。
一家基金公司往往會有多隻基金,只要有一隻基金能夠在市場上獨佔鰲頭,就能吸引大量的資金。因此基金公司很有意願做強做大某隻基金,甚至會犧牲其他基金,這往往會犧牲、損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
比如,某公司為了做強一隻基金假設A基金,A先低位建倉,再利用其他幾隻基金的資金,大量做多A基金,這樣A的業績就非常漂亮,而其他的因為成本較高,收益低甚至負收益。
這種情況,就要分析這公司旗下的基金情況,如果幾隻基金,持有大多相同的股票,業績卻相差很多,那麼就要謹慎。尤其是小盤股,因為容易拉升價格,更容易操縱。
2.老鼠倉。即在用基金的資金建倉前,「自己」先建倉,然後用基金的錢拉升股價,高位自己套現,而投資者的錢卻套在高位。
3.買到與上市公司合謀的基金。比如,股神徐翔,操縱手法是,第一步,先低價建倉;第二步,上市公司發佈利好消息,徐翔藉助利好消息大肆拉伸股價;第三,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徐翔接盤;第四,按約定比例分贓。
上面說的三種,是比較常見的手法,當然,說實在要識破這些,普通投資者其實挺難的。強中自有強中手,你以為你黃雀在後,沒想到背後還有一把獵槍。
那作為普通投資有沒有辦法避免入坑呢?有,那就是不買主動型基金,而是選擇被動型指數基金。
當然,指數基金也有套牢時,因此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不以別人建議作為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