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的石獅在夜晚「活」過來,當傳統文化圖騰遇上現代舞台敘事,中福會兒藝推出的兒童劇《嗨!小石獅》,正以其獨特的海派藝術魅力,在全國掀起觀演熱潮。7月5日、6日,「小石獅」來到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巡演,今天完成了這部劇的第34場演出。它的每一輪亮相,都有新的提升,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精神力量深植孩子們的心中。
《嗨!小石獅》的故事改編自兒童文學作品《夜明橋上的小石獅》,它圍繞一座石橋上的五隻守橋石獅與小女孩珊瑚的傳奇經歷展開,以雙線交織、跨時間敘事的手法,彰顯中華民族的堅守與責任、情義與仁義。這部劇歷經兩年半的籌備與打磨,融合了中國、西班牙和英國的藝術家團隊的智慧,共同打造出集影像、音樂、木偶和肢體表演於一體的藝術跨界作品。
《嗨!小石獅》沒有響噹噹的大ip,中華傳統文化便是中福會兒藝敢於挑戰的底氣,也深刻印證了海派文化開放包容、敢於創新的魅力。它邀請西班牙藝術團隊共同進行文本和舞台創作,並由英國制偶師完成石獅偶的製作,實現了國際化升級。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評價其「用開放的胸懷讓中西方的藝術從磨合走向融合」,這正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的生動體現。
「人偶合一」的表演形式讓舞台上的小石獅栩栩如生,它們靈動地眨眼、動耳,每一個眼神、步伐、轉頭和吼叫都充滿了生命力。這種突破性的表演手法,不僅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石獅形象,更在現實與想像間構建了立體的美學空間,正如著名劇作家羅懷臻所言,這部劇「走在了中國兒童劇行業的前列,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作品」。
劇中融入的多首童謠與唱段,特別是節奏鮮明、極富東方氣息的「福獅節」,為傳統故事注入了現代童趣的律動感。而導演雷國華在處理故事情節時,更是精簡支線,濃縮時間線,突出「守護與成長」的核心主題,並利用360°轉檯快速切換場景,帶領觀眾實現時空穿越,確保了兒童觀眾的沉浸式體驗。
儘管《嗨!小石獅》根植於上海的文化土壤,但它所傳遞的守護、勇敢與愛這些價值,以及中華民族的堅守與責任、情義與仁義的精神內核,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它不只是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更成為連接兩岸同胞情感的橋樑。在高雄的巡演中,許多觀眾表示:「小石獅的故事讓我們想起了共同的根與記憶。」
此次《嗨!小石獅》來到北京,與這座千年古都的石獅文化相得益彰。從紫禁城、盧溝橋到衚衕深處,石獅默默守護着北京的歷史與變遷。當富有創新精神的「海派小石獅」遇到莊重沉穩的「京派石獅」,這無疑是一場跨地域的文化對話。
北京的觀眾也通過小石獅的故事,感受到那份關於陪伴與成長、責任與家國情懷的詩意演繹。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院長沈莉表示,希望這部劇能成為連接劇院與孩子們的橋樑,讓守護、勇敢與愛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中華民族的古老瑞獸也會在現代舞台上繼續守護着孩子們心中美好的心愿。
後續,《嗨!小石獅》還會繼續前往蘇州、海口、溫州、金華等地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