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能成經典有原因:中日兩軍戰士互相尊重,語言不通最真實

抗戰劇在國內是長盛不衰的題材,可看得多了,觀眾們也發現以前的抗戰劇和現在的抗戰劇同樣處在一個急速下滑的階段,以前可沒太多抗日神劇,《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我的兄弟叫順溜》,《狼毒花》......經典的抗日劇隨隨便便都能說上十幾個,現在的抗日劇卻都成了抗日神劇。

前段時間還有抗戰劇播了一半就被下架了,理由是抗日時期的護士穿短裙,戰士抹髮膠,意大利炮隨隨便便搞幾十挺,八路打仗之餘還能住別墅,縱觀真實歷史,也沒有幾個部隊能有這樣的待遇,最精銳的國軍部隊也不行。

《亮劍》作為最經典的抗戰劇之一,直到現在還在電視上輪番播放,能成經典是有原因的,主角李雲龍和上邊武俠劇的主角成是非有些相似,雖然是主角,卻沒什麼聖人之心,也沒有主角光環,很多劇情都描述了他的貪婪以及違抗上級命令,最好的兄弟和尚被土匪砍了腦袋,好不容易找的媳婦被自己一炮轟了,這哪兒是主角的待遇?

李雲龍渾身上下只有一個優點就是會打仗,最開始跟日本人打,到後面跟國軍的部隊打,李雲龍也經歷過絕望,身邊發生過很多悲劇,可這些悲劇跟真實歷史比起來要容易接受得多,如果真的把戰爭殘酷的真實一面搬到熒幕上,估計很多人都會受不了,現在那些抗戰劇中雲淡風輕的打仗,就跟小孩過家家似的。

如果說用一個字來形容八路軍,那就是窮,窮才是這支部隊最初的精髓所在,很顯然,李雲龍特別窮,也是窮讓他變得貪婪,看見好槍就走不動道,就算是友軍也要搶過來據為己有。大家有沒有發現,越是經典的抗戰劇,劇中的八路軍就越窮,觀眾們是會結合歷史去看劇的,越真實觀眾們就會越喜歡,好看的抗戰劇,不會刻意在自己人身上套光環,也不會刻意的侮辱對手。

《亮劍》里的日本人是有骨氣有血性的,李雲龍突襲了日軍觀摩團,日軍被包圍之後,所有的軍官都選擇和八路決鬥,沒有一個人投降;平安縣城被圍攻時,山本已經到了絕路,仍然選擇決一死戰,甚至站在平安縣城的樓上對着李雲龍大吼了一句:自1937年始,足下可見過一個主動投降的日本人。

這一句話,讓山本這個日本人贏得了很多中國觀眾的尊重;再往後,日軍掃蕩八路軍,獨立團的騎兵連留下斷後,最後一個人都沒能活下來,日本的軍官也用非常尊重的語氣說了一句:厚葬這批中國軍人,中日兩軍戰士互相尊重,這是細節上的劇情。

還有一些非細節上的劇情現在的抗戰劇都做不好,現在的抗戰劇中,中國話和日語胡亂對話,可《亮劍》卻把這一點做得很好,日本人聽不懂中國話,中國人也聽不懂日本話,有對話的地方就有翻譯,比直接用中日兩種語言對話要好看得多,語言不通這些情節是非常尊重歷史的,如果日軍真的像那些抗日神劇里的歪瓜裂棗,為何還會出現時間長達8年的慘烈抗戰呢?

真實歷史中,日軍的戰鬥力是遠遠超過國軍和共軍的,山崎大隊深入敵後,能夠數次擊退八路軍的衝鋒,山本也能靠着幾十個特種兵把孔捷按在地上打,雖然說出來不好聽,可這種事是很有可能在日本人身上出現的。

但如果說中國的幾十個特種兵能做到這種戰績,真實性就有待考證了,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根本沒有好的裝備和訓練方式來武裝這種特種部隊,有人可能會把隔壁的《雪豹》搬出來舉例,事實證明,《雪豹》中主角組建的特種部隊,已經接近神劇邊緣了。

還有個細節,大家不知有沒有注意到,李雲龍圍攻平安縣城的時候,喊的口號是救出秀芹,可是他的戰略行動卻全部都是圍繞着解放縣城部署的,就連周圍的孔捷、丁偉、楚雲飛,聽到動靜之後也都認為是解放縣城,根本沒人認為是李雲龍為了救老婆。

由此可見,李雲龍救秀芹的口號也只是說說而已,這一點在他炮轟秀琴的時候得到了證實,他不會拿戰友的命去救自己的老婆。平安縣城是李雲龍的坎坷遭遇之一,同樣的故事,如果是由現在的抗戰劇來拍攝,估計故事會被改編得平淡無奇,主角輕輕鬆鬆就把老婆給救出來,說不定還會玩上幾齣碟中諜的計謀。

實際上,《亮劍》只拍攝了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影視劇中隻字未提,涉及的內容太過敏感,李雲龍死在自己的槍下誰能接受?即便如此,《亮劍》也是難以超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