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2024年01月03日19:25:13 情感 1948

讀好書,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另一種可能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如果你正在經歷一段格外艱難的人生,請允許我祝福你可以從今天開始,邂逅最棒的一年。

——莉茲·克里莫

美國漫畫家


《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侵入式教養:關於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焦慮的孩子:關於兒童青少年焦慮問題的心理研究》《原生家庭的羈絆》《釋放內在的小孩》《治癒童年》《擺脫精神內耗》《共情的邊界》《抑鬱的真相》這9本書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理論,幫助讀者認識自己、認識家庭,關注家庭養育方式與孩子心理健康的關係,療愈自己,最終擺脫原生家庭羈絆、改善人際關係、活出自己美好人生!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如今,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的渴求逐漸高漲,他們的原生家庭意識也在日益蘇醒。《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恰逢其時,正是被需要、被渴求的甘霖。年輕的戀人、慌張的父母、不快樂的中年夫妻,對於任何一個深受家庭問題困擾的讀者,本書都可以成為其理解、解決問題的手冊。《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並不晦澀,但足夠專業。在各種販賣原生家庭焦慮、批判「喪偶式育兒」、煽動恐婚恐育情緒的軟文中,它堪稱一股清流,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認識自己、認識家庭的通俗讀物。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家庭中夫妻關係的新視角。現代社會,基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傳統互補型婚姻觀念在年輕人中間逐漸解體,新型的平等對稱、相互依賴的關係受到推崇。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會面臨的種種挑戰,我們不能說自己很有頭緒或早已做好準備。對此,本書第8章提供了更有益的視角,而非打着女權或平等旗號、大行挑撥性別對立之事。

如上所述,普通讀者可以從該書中學會自助處理家庭問題的技能。當然,該書也適合專業人員閱讀。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如今,「焦慮」一詞越來越被我們頻繁地提及,已成為社會情緒詞典中的關鍵詞之一。焦慮是我們生而為人不可避免的部分,焦慮既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是一些心理障礙的焦點。

在競爭日益激烈、養育日益精細化的今日,兒童的焦慮問題也越來越引發人們的關注。心理學家、臨床醫生、發展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都在提出新的理解。目前對於兒童焦慮的理解存在不少爭議,其中一個批評的聲音認為,現今對兒童焦慮的理解是基於對成年人焦慮的理解而形成的。但其實,兒童焦慮與成年人焦慮可能有着很大的差異,而且我們對兒童的焦慮仍有許多尚未解決的疑惑。為了更準確、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焦慮,本書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焦慮的精準內涵是什麼?
  • 兒童的焦慮和成人的焦慮有何不同?
  • 兒童通過哪些方式表達焦慮?
  • 如何測量兒童的焦慮?
  • 什麼因素影響著兒童的焦慮?
  • 兒童的焦慮與家庭養育方式有怎樣的關聯?
  • 隨着成長,兒童青少年的焦慮會如何發展?
  • 兒童的焦慮情緒和心理問題有怎樣的關係?

…………

《焦慮的孩子》梳理了從嬰兒期到青春期,關於兒童青少年焦慮心理的諸多研究,並將一些關於兒童、青少年和成年時期焦慮的差異與相似性的關鍵觀察進行整合,提出了對於兒童焦慮的全新的發展性理解。這些理解無疑將有助於我們真正看見孩子的焦慮,讀懂孩子的焦慮,並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焦慮的問題。

在童年時期,如果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們的世界,包括他們的情感世界,就有可能減少孩子因焦慮而出現心理障礙的可能性;在青少年時期,如果父母能夠鼓勵孩子去包容自己的情緒和容忍不確定性,使孩子確信焦慮沒有什麼大不了,並不是世界末日,那麼就能培養出不焦慮的孩子。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父母會有意或無意地採取一系列手段和策略,對孩子加以管教、控制,即心理學上的教養行為。在以前的研究中,父母對孩子所施加的各種形式的控制行為連同其他非控制性的教養行為,被一併歸到教養育行為的多種類別類型之中;而對於父母控制行為進行詳細分類,更是無從談起了。

《侵入式教養》這本書中,編者開宗明義,將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行為分為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本書旨在為學者們和其他對親子關係感興趣的人提供有用的資源。迄今為止,書中所強調的研究領域尚迄今為止還未能引起一致且足夠的關注。書中所提供的原始數據一方面全面回顧了有關父母心理控制的文獻,另一方面呈現出新的方法論和研究結果,加強了對侵犯式教養方式的研究。本書旨在激起人們的興趣,能夠激發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這一作為兒童社會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概念。本書旨在啟發人們的對兒童、青少年,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其他年齡段人群所遭受的心理上的侵犯進行關注、思考和研究。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近年來,「原生家庭」一詞被談論得越來越頻繁,成為解釋各種心理問題和社會現象的關鍵詞。但光說原生家庭之罪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討論原生家庭最大的意義在於明晰其中的真相,看見那些不曾看見的,理解那些未被理解的,從而改變人生腳本,脫離人生的盲目輪迴。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當潛意識被覺知,被意識化,命運就被改寫了。」

《原生家庭的羈絆》這本書中,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為你梳理出四種擺脫原生家庭羈絆、改善人際關係、活出自己的方法。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當一個信息不斷地刺激我們的潛意識時,我們的內在系統便開始逐漸形成子人格。內在小孩就是子人格的隱喻,我們也可以具象地說,我們把因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子人格隱喻為內在小孩。

  • 如果一個人在兒時長期處於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環境中,他就很有可能形成缺乏自我肯定的子人格;
  • 如果一個人總能看到父母的笑臉,他就很有可能形成陽光快樂的子人格;
  • 如果一個人在遭受挫折時總能得到關愛和鼓勵,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勇敢自信的子人格;

…………

子人格是基於我們生存的需要,在我們生命的某個時刻留存的行為、感受或想法的整體。因此,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着無數的子人格,未來我們既能呈現更多的子人格,又會拋棄一些我們不需要的子人格。當我們的這些子人格在我們的內心不斷衝突爭執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與內在小孩真誠對話,療愈他們。

作為一個成熟、健康的人,療愈過去的創傷、恢復自發與純真本性、接受指引與社會化訓練,都需要有所成長,而子人格隱喻的內在小孩恰恰是有助於人們成長的。

《治癒童年》這本書從童年的創傷、情緒的記憶、未完成情結、重建內在小孩等幾個側面介紹了內在小孩的多種療愈方法,並提供了15個簡單易操作的練習,最終讓你帶着內在小孩回家,實現與自己講和。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我們的情緒包含九個成員,它們分別是快樂、害怕、困惑、悲傷、嬉笑、沮喪、憤怒、愛、平和,我們又把它們稱為內在的情緒小孩。例如,我們緊張時,胃會不舒服;憤怒時,會氣得火冒三丈;恐懼時,會渾身發冷;興奮時,會高興得跳起來;感到寬慰時,身體如釋重負。可見,積極情緒不僅讓我們充滿生氣和活力,使我們的體驗富有色彩和質感,還使我們能誠實、熱情、富有創意地擁抱生活。然而,受到壓抑的消極情緒則會給我們帶來諸多不利影響與困擾,很多疾病也與情緒衝突有很大的關聯。

本書作者依據親身體驗,以及幾十年的臨床實踐、教學及與讀者的互動,設計了60多項通過表達性藝術的形式直接感受情緒的練習,以幫助我們處理好這些不理性的、令人迷惑的內在的情緒小孩。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因吃得不健康而內疚;因拖延而內疚;因本可以做得更好卻沒做到而內疚;因花錢而內疚;因為自己有野心而內疚;因自己沒有達到完美母親的標準而內疚……

如果我們放任自己被內疚感掌控,就會對自己不滿意,會在內疚的支配下做出不理智的決策,做出無意義的事情,最終傷害我們的工作、生活、親密關係,甚至會讓我們的愛扭曲。

《擺脫精神內耗》這本書中傳授給了我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練方式——剝離流程,來幫助我們對內疚的事情進行剖析,找出內疚的深層次原因,改變自己的內疚思維模式,解放自我,重新掌控生活的方向。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不是很容易察覺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以至於經常被別人當作傾訴的對象;是不是會關注到很多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是不是會在經歷一天的刺激過載後,需要很多獨處來恢復能量;是不是經常會被電影等打動,淚流滿面?如果你心裏想「這不就是我嗎」,那你是一位共情者。

共情是特別美好的品質和能力。但遺憾的是,由於缺乏技巧去把控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緒,共情不僅沒有成為他們「天賜的禮物」,反而成了一個詛咒。

《共情的邊界:高敏感的你,如何活得更自在》一書中提到,「讓人痛苦的不是共情能力,而是除了共情之外沒有其他能力"。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就在於共情的邊界,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靈活而開放地對待情緒,少一點「玻璃心」,多一些鈍感力,這樣才能在敏銳同感他人的同時關懷自己、保護自我,享受充滿活力且內心平衡的生活。

推薦!閱想時代2023年的獲獎圖書(心理學方向) - 天天要聞

《抑鬱的真相》的作者博吉諾博士整合了自然的治療方法,並將這種個性化的方法成功地應用在病人身上。作者通過列舉眾多案例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說明醫生通過對患者進行血液測試和觀察其飲食結構的改變,幫助病人確定患病的根本原因。醫生使用植物葯、瑜伽、按摩和針灸等方法,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癥狀和情況為其量身定製治療方案。

END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