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高鐵,打的10分鐘。到達醫院時,止痛藥已經快打完,父親感覺不那麼痛剛剛睡著了。
哥哥和妹妹坐在床尾位置的椅子上,阿姨則坐在旁邊空着的病床上,整個人看上去局促不安,滿臉慌張。也難怪,父親的病情醫生說得太兇險,我們兄妹心裏都慌了,更何況他們半路夫妻一場。
母親去世三年後,父親和阿姨經人介紹走到了一起。一年後兩人領了證,已經一起走過了十四年。
十四年,多麼漫長的時間,有多少分歧總該磨平了吧?
不!
父親是退休幹部,阿姨是農村婦女;父親圖阿姨年輕,阿姨圖父親有退休金。這是當初兩人欣然走到一起的初衷。然而,兩人之間十五歲的年齡差距、性格差異、生活習慣差異、認知差異,不但沒隨時間消失,反而時間越長,他們之間的分歧越明顯。
父親當過兵,性子急,幹事兒急三火四;阿姨卻是個慢性子,端盆水都一步三晃蕩。父親勤快愛乾淨,阿姨着實有點懶,家裡的鍋灶上面都是髒的。兩人在頭兩年還都忍着,互相遷就,後來這些年我看誰也不想遷就誰了。只要我回家,兩個人守着我互相說對方的不是。
父親嫌阿姨懶,家裡髒得進不來人;阿姨嫌父親摳,捨不得她花點錢;父親嫌阿姨不會調劑着做飯,整天翻來覆去就那兩三樣;阿姨嫌父親不會說話,老得罪鄰居;父親嫌阿姨有事沒事整天躺着,也不知道出去活動活動;阿姨嫌父親這麼大年紀了還不知道收斂,動不動還踩着梯子爬上爬下讓她擔心……
諸如此類,反正聽上去兩人彼此嫌棄,互相防備。
近兩年,我回家看到最多的情形是兩個人各自抱着手機,互不理睬,互不干擾。
父親已經八十,今年身體明顯不如往年,而阿姨去年已經把她自己從前的老屋修繕了一遍,不知道是不是存着什麼樣的打算。
父親說他還是要靠兒子養老,所以早早瞞着我和妹妹把家裡的房子過給了我哥。我哥早年反對我爸爸再找老伴,為此把家裡的玻璃全砸了,弄得全村沒有不知道的。這些年可能上了年紀,忽然轉了性,脾氣雖然還是不好,但明顯對父親關心了很多。
我哥考慮到父親年紀大了,在家不放心,要在他的城市給父親租一處房子,讓他跟阿姨兩個過去住。父親自然是同意,但阿姨卻不願意,私下跟我說要是過去住離着我哥近,我哥嫂難免整天過去橫挑眉豎挑眼的。我再三安慰她又不是住在一起,我哥嫂不會那麼沒有眼力見兒,但阿姨還是顧慮重重不斷搖頭。
二人搬去城裡這件事就這麼拖着,但這次父親生病突然又讓這件事擺到了面前。
因我們都在醫院,便讓阿姨回家休息。醫院距離我們家將近三十公里。阿姨回家第二天給我打電話說她可能也陽了,我囑咐她吃藥好好休息,此時父親尚在ICU病房,妹妹一家四口全在發燒,只有我和哥哥輪着看護父親,實在分不出身去照顧她。
阿姨唯一的兒子在千里之外的一個小城市打工,除了經常打電話,其他便無暇顧及到自己的母親。
當天下午哥哥又專門給阿姨打電話叮囑她吃藥喝水,讓她跟自己的兒子說一聲,兩人隨時保持電話聯繫,防止有突發情況。
我在一邊聽着,心裏五味雜陳。她兒子在幾百公里以外,真有什麼事情哪裡指望得上?可能都不如我們兄妹打車回去得及時。這個時候,感覺她兒子還不如我們這些外人能照顧上她。
第三天晚上,父親病情向好,從ICU病房轉到了普通病房,哥哥再次跟我說起,他中間跟父親談過,讓父親出院後到他那兒去,等過年的時候再讓阿姨過去,但父親堅決不去,他也很無奈。
我大約能猜到父親為何不去。我勸哥哥:人不是石頭,就是石頭捂了十四年都捂熱了,何況是人?依着爸爸的性格,如果阿姨不去,他寧肯吃着阿姨煮的難吃的粥,一邊吃一邊嘮叨埋怨她,也不會丟下她自己去你那兒的。
此前父親私下常跟我說的是:唉,真不遂心!就這麼將就着吧!而阿姨跟我說的是:不去你哥哥那兒,要去的話就跟你爸爸分開!
可是,在我看來,十四年,他們二人早就互相融入彼此的生活,誰也離不開誰了:父親需要阿姨一日三餐、時時刻刻地陪伴;而阿姨沒有收入來源,只能靠父親生活。雖然她也發過狠,但我知道她無路可退。
二人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走着,互相攙扶又互相防備,能走多久就看命運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