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說爹媽好,其實都是老敬小;
伺候兒女倒貼錢,孫子費用也報銷。
世人都說爹媽好,老少倒掛知多少?
高檔名牌歸兒女,淘汰商品給二老。
辛辛苦苦幾十年,退休就成炊亊員;
平時照顧小皇帝,周日迎接"返鄉團"。
這首流傳甚廣的打油詩,十分形象地反應了中國退休老人的現狀。
你是否覺得眼熟?你身邊的老人們是否也過着這樣的生活?
如果你是為人子女,怎樣才能讓父母有一個更幸福的晚年?
而如果你是為人父母,是否也該為自己好好規劃一下退休後的「悠長假期」?
1】
網上有一個視頻,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沒有站穩,要往後摔倒。奶奶瞬間化身「武林高手」,一把抱住孩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摔在孩子身下,緊緊地將孩子抱在懷裡。
為孫輩「鞠躬盡瘁」的老人太多了。
怕孫子輸液冷,頭髮花白的爺爺就將輸液管含在嘴裏。孩子掛了兩個小時的水,爺爺就在後面站了兩小時。
94歲的奶奶在大山裡待了一輩子。聽說孫子要在城裡買房、結婚,拿出了全部積蓄:厚厚的一沓錢,一毛、五毛,還有老版的一百鈔票,總共700元。奶奶問孫子:「這些是我一輩子的積蓄,夠不夠你買房娶媳婦呀?」
年輕時為兒女操心,年紀大了又開始為孫輩操心。苦自己,富養兒孫,這是大部分中國老人的寫照。
據媒體報道,一份老年消費調查問卷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096位老人日常花費中,30.74%花在日常開支,23.51%補貼兒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閑生活上。
在微博上也常見網友「吐槽」父母不捨得花錢的話題。
@我尬了:我給我媽買衣服,報價向來都在實際付款價格基礎上打個對摺。就這樣,她還總說貴。
@請發一個藍朋友:過節給老爸買了一雙鞋,結果老媽嫌太貴,拿到商場給退了。
@MMmm:過節想帶爸媽出去下館子,東拉西扯怕花錢,最終變成在家裡自己做。
@蹲着打排位:周末想開車帶父母去郊區轉轉,結果,他們愣是帶我坐兩個多小時的地鐵去爬山,我?
給父母買衣服,即便不用他們掏錢也心疼;他們不捨得打車、不捨得去旅遊、不捨得看電影、不捨得下館子……但他們對自己苛刻的另一面,是對兒孫們的慷慨解囊,不求回報。
不少省吃儉用一輩子的老人,在孩子結婚的時候,拿出全部積蓄給孩子付房款、買車、裝修、添傢具……等有了孫輩,又開始24小時全年無休的「保姆」模式,不僅要照顧子輩、孫輩的生活起居,甚至還承擔部分經濟支出。
這種「保姆式」養老,很多兒女是迫不得已,老人也是心甘情願。但對老人來說,難免讓人覺得心酸。
2】
好在越來越多的老人,也開始為自己而活。
美國前段時間走紅網絡的「郵輪養老」、「酒店養老」,都是老人「富養自己」,瀟洒活一回的代表。
中國這樣的老人也越來越多。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指出,並非所有中國老年人都像傳統看法所認為的那樣把錢存起來,然後無所事事,並對他們子女的生活指手畫腳。城市裡的老年人正在從事體育活動,比如徒步、騎單車以及跳廣場舞……盡情盡興地享受餘生的「假期」。
老人要富養自己。
首先,捨得為自己花錢。
老人後半生不需要大手大腳,可以花點錢買點讓自己生活更方便、生活品質更高的物品。
其次,捨得為自己花時間。
學習、跳舞、健身、養花……一定要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精神富足了,一切都好。
第三,交好朋友。
老了不要只圍着子孫轉,也要有自己的小圈子。約閨蜜喝個下午茶,找老哥們兒下盤象棋,多走出家門和好朋友聚會玩耍,精氣神兒自然好。
第四,學會對孩子說「不」。
咬緊牙關苛待自己,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了孩子。這樣的省吃儉用,透支身體,最後反而成了拖累。身體好,就幫孩子搭把手;身體不好,也要學會拒絕孩子。
最後,愛惜自己的身體。
每年定期體檢,小毛病不抗着,及時就醫。不給自己找罪受,也不給子女添麻煩。
老年人富養自己,在能力範圍內善待自己,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生活態度。
花錢買健康,花錢買快樂,這樣的觀念如今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很多人早早就開始規劃自己,用多年累積的經濟儲備,實現更加幸福充實的晚年「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