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冷門藝術進課堂 如何「爆改」年輕人?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南昌大學贛劇藝術鑒賞課視頻截圖

「抬頭率100%」是什麼樣的課堂?近日,南昌大學贛劇藝術鑒賞課堂火了,不僅線下聽課要搶座,還在網上引起了百萬網友關注。許多人羨慕不已:「上得了課堂,耍得了花槍」「我都不敢想像,上這樣的課得多開心」。

這一冷門藝術如何「爆改」年輕人?在這門大學通識課上,身着戲服的老師舞着水袖、耍着刀槍,學生不僅看得津津有味,還爭相 「變裝」上台表演。在一層一層上油彩、一句一句念唱詞中,學生們近距離感受贛劇的獨特魅力,一點點轉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和自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正在走進課堂,受到年輕人喜愛追捧。不久前,浙江省文化館開設的嗩吶課、越劇班、盤扣班等課程「一課難求」,其中的嗩吶課,吸引近500人報名,讓授課老師大呼意外;天津大學開設的《京劇與中國文化》通識課,讓大學生們秒變「00後票友」;此前,浙江高校開設的舞龍舞獅課、宋韻文化體驗課等,也都讓年輕人感覺身體里的傳統文化基因被喚醒。

與傳統注重講稿的授課方式不同,這些「圈粉」年輕人的藝術課堂,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十分注重互動與體驗,當冷門乏味的課本知識變成精彩生動的藝術表演,傳統文化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鄉音曲調,而是一場可以生動代入的文化體驗。年輕人在沉浸式體驗中,近距離觸摸藝術溫度,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激發起他們探索傳統文化之美的熱情和行動。當他們將課程拍攝成視頻,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分享、交流,引發一波波的「蹭課」熱潮,文化傳承也便在這樣的情感互動中悄然傳遞延續。

冷門藝術進課堂爆火,再次讓我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缺少受眾,真正缺少的是讓年輕人了解它、走進它、愛上它的機會。一些傳統文化之所以高冷難懂,何嘗不是因為總是被束之高閣?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建議,將傳統非遺納入高等院校學歷教育體系,引起不少關注。即便不能成為常設課程,也要看到這背後大學生和公眾們觸摸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和期待。因此,藝術家、教育者當主動走進年輕人當中,為他們搭建更多文化藝術體驗的橋樑,以更加可知可感、可親可近的形式,讓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到、可參與。

同時,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雙向奔赴,也為我們呈現了冷門藝術出圈的更多路徑和可能。傳統文化不是塵封在博物館裏的標本,當它們以嶄新的面貌,走進生動的課堂,楔入鮮活的生活,擁抱變化,敢於創新,古老的文化符號將激蕩起更多的青春迴響,在生機勃勃中繁花似錦。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