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思甜(湖南科技學院)
4月11日,就某平台發佈「國內學者論文被指翻譯抄襲7年前英文論文」一事,華南師範大學官方微信發佈通報稱,近日,該校關注到某平台發佈「國內學者論文被指翻譯抄襲7年前英文論文」的信息,反映該校東南亞研究中心鍾某某、吳某發表的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對此,學校高度重視,學校學術道德與學術仲裁專門委員會成立調查組第一時間啟動調查。經調查,該論文存在抄襲和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的學術不端行為,學校將依規依紀嚴肅處理。(4月11日 央廣網)
我們不禁要問,學術領域究竟怎麼了?它本是探索真理、追求創新的聖地,是學者們夜以繼日鑽研,在反覆實驗中求證假設的殿堂。可如今,抄襲者卻像潛伏在暗處的幽靈,趁人不備,將他人的珍寶據為己有。這不僅是對原創者辛勤付出的公然否定,更是對學術尊嚴的褻瀆。每一次抄襲得逞,都是在削弱學術大廈的基石,讓那些堅守原創、潛心研究的學者努力付諸東流,擾亂學術發展應有的良性秩序。
而在這場學術誠信的危機中,高校的處境尤為尷尬。作為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本應是學術道德的堅守者和弘揚者。但此次華南師範大學涉事副校長的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學校的聲譽,更使人們對學術權威和道德準則產生動搖,甚至開始懷疑學術信仰的根基。當高校的領導者都不能以身作則,學術殿堂的神聖又該如何維繫?這無疑是給整個學術界敲響了警鐘。
那麼,為何學術抄襲現象屢禁不止呢?難道真的只是人性的貪婪在作祟?當然沒這麼簡單!事實上,其背後的「推手」盤根錯節,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學術評價體系方面,「重量不重質」的頑疾由來已久。論文數量、發表刊物級別等量化指標,逐漸成為衡量學者成就的金科玉律,這種導向催生了畸形的「論文工廠」思維。在名利的驅使下,不少學者忘卻學術初心,妄圖用抄襲來鋪設自己的「學術捷徑」。
而監管機制的漏洞同樣觸目驚心,從論文審查到後期監督,整個流程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查重技術在日新月異的抄襲手段面前疲於應付,顯得力不從心。更糟糕的是,對抄襲行為的懲處猶如隔靴搔癢,違法成本極低,這無疑是對抄襲者的變相縱容,讓他們肆無忌憚地遊走在學術誠信的邊緣。
要清除學術抄襲這一「穢流」,讓學術「凈土」重歸純凈,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高校應將學術誠信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邀請學術楷模分享經驗,引導學生和學者樹立正確學術觀。改革學術評價體系迫在眉睫,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注重學者的長期學術貢獻、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摒棄「唯論文論英雄」的片面觀念。此外,完善監管與懲處機制是關鍵,藉助前沿技術不斷升級抄襲檢測系統,讓抄襲行為無處遁形;對抄襲者施以嚴厲處罰,撤銷學位、職稱,限制科研項目申報等,使其不敢、不能、不想抄襲。
學術凈土,是推動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絕不容「抄襲」穢流肆意橫侵。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從教育、制度、監管等多維度發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防控體系,堅決抵制學術抄襲,用心守護學術誠信,學術研究才能在健康的軌道上穩健前行,不斷地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輸送智慧與力量 。